分享

父母过度溺爱孩子将导致其适应社会困难,形成巨婴心理

 谢耳朵馆长 2020-08-13
不知何时,“巨婴”这个词进入了我们的生活。当我们认为一个人很幼稚、什么事都不会做、没有主见的时候,我们就会称呼他为“巨婴”。
很多人之前一直没有住过校,当他们进入大学,第一次离开父母、独立生活的时候,他们往往会弄出一些笑话。有的人不会洗衣服,询问室友“衣服应该怎么洗”,以至于成为寝室室友四年的谈资。
有些人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为人处事总是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因此处处得罪人。
有些人平时自私任性、特立独行,但只要遇到挫折,便没有了主见,总是想着依赖别人去解决问题。

“巨婴”一词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表现,但归根结底是个负性词语,“巨婴”普遍受到人们的厌恶。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斯金纳将饥饿的动物放进斯金纳箱,刚开始动物胡乱地碰这碰那,偶尔前肢拨弄到了杠杆,这时自动装置就送来食物对其反应进行强化。
在几次偶尔的按压杠杆后,白鼠开始频繁地按压杠杆,每次都获得一粒食丸,食物奖赏强化了白鼠按压杠杆的行为。
孩子在与父母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发现幼稚的表现能够换来父母更多的关爱,父母额外的、无底线的关心就是强化物,强化了孩子的幼稚行为,因此孩子开始频繁地表现出幼稚行为。
因为他们已经习得了行为——行为结果的联结,他们知道自己做出行为之后会得到父母更多的关爱。

因此,从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的角度来说,“巨婴心理”就是指在家庭中,由于孩子幼稚的行为所引起的父母的溺爱能够满足孩子的需要,以后孩子就会表现出更多的幼稚行为。
在这一过程中孩子的心理与行为模式就是“巨婴心理”。

父母的教养方式——溺爱型

在家庭环境中,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无疑将对孩子人格的发展产生直接的重要影响。
鲍姆林德将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四类,其中之一就是溺爱型。
这种类型的父母对孩子充满了爱和期望,却忘记了孩子社会化的任务,因此很少给孩子提出什么要求或者进行控制。
在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其人格特点是自我控制能力差、好冲动、依赖性强、没有恒心和毅力。

因此,普通人之所以会变成巨婴,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父母的教养方式不当。
一味地依从和溺爱表面上看是满足了孩子的所有需求,但却忽视了孩子心理发展的需要,使之形成了不健全的人格。
从教养方式的角度来说,“巨婴心理”就是指由于父母不当的教养方式而形成的适应社会困难的人格特征。

自我防御机制——退行

弗洛伊德提出了自我防御机制,其中之一便是退行。
退行是指人们在受到挫折或面临焦虑、应激等状态时,放弃已经学到的比较成熟的适应技巧或方式,而退行到使用早期生活阶段的某种行为方式,以满足自己的某些欲望,是一种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

例如,考研本是一件好事,是个人为了自己的前途而做出的重大决定,但有些人却因为害怕进入社会,担心会受到挫折,因此便盲从朋友选择考研,这种行为就是幼稚的表现。
由于害怕挫折而选择盲从他人、被别人牵着鼻子走,而不考虑自身的情况和行为的后果,是退行的表现之一。
因此,从退行的角度来说,“巨婴心理”就是指个体为了避免挫折而做出与实际年龄不相符的低龄行为。

社会化不足

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都是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
社会化通常是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学习社会知识、掌握社会技能、建立社会经验,并通过自身不断的选择和建构,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社会成员的过程。

社会化是与个性化相对的概念,如果过于强调个性化,就会出现社会化不足的症候,因此人们在成长过程中要使自身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不能太过于特立独行。
从社会化的角度来说,“巨婴心理”就是指由于过于强调个性化而导致社会化不足的现象。
“巨婴心理”是强化、溺爱、退行和社会化不足共同作用的结果,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如果有人发现自己有上述不良行为,就需要尽快纠正。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Social Psychology》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