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村教育的沉沦及展望

 lccdclzw 2020-08-14

​乡村教育的沉沦及展望

      1沉沦这个词是很恐怖的,尤其是用在教育上。可现实往往更残酷。我们来看一组数据:一个县大约有5万多名中小学生,但进入州级学校学习的中小学生就有10000名左右,且都是各校的优质生。每年州级的公民办中小学校一进入5、6月份,犹如饿虎入羊群,全县肥美的羊仔被如风般掠走,他们用尽各种手段,想尽各种方法,就要羊入虎口。事情远不止这样结束,被抢掠一空的县城的学校为了补充有生机的生源,再到乡村去收割一遍,把那些犹有战斗力的单兵游勇收归麾下,这样反复的一折腾,乡村学校还剩几个优质的学生?用脚都能算出。乡村学校不过是种子的土壤层,永远为别人作开花结果的准备。乡村学校必须要有面对现实的勇气,这种情况将是长期存在的现象。有些乡村学校校长不顾现实,要求老师带兵与县城学校比拚成绩,扭转战局,即使田忌再生,城乡赛马,恐也不能制胜!

       实际情况更严重的是,有能力有远见的家长因为打工进城居住,携儿带女进城读书;优秀学生被县、县级以上学校掠走后,影响和带动了一些没有知识,但深受其害的家长,虽在乡村生活,也想方设法送子女进城里的学校学习,这样一来,加上青状年90%进城务工,作为最基层的乡村,真真切切的是田地荒芜,人口凋零。很多乡村学校的学生每年大幅减少,有的甚至关校。乡村教育何日沉沦至斯?出路又在何处?

2本文试着来剖析原因和思考对策。笔者自1996年师范学校毕业后,进入乡镇初级中学任教,至今已有23年。从满腔热血到现在的波平浪静,从对教育的一厢情愿到现在的无能为力,23年的青春抛洒乡村教育,其间的酸甜苦辣,想必也是诸多像我一样,对教育初心不改的乡村教师的教育情结。笔者所在的县是农业大县,有十三个乡镇,总人口43万人,四分之三人口居住农村,乡村教育无疑是全县教育的重点,其普及程度及教育水平,直接影响全县普及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实现程度,直接决定了提高县乡整体人口素质及人均文化水平的程度,直接体现了全县的软实力水平。大力发展乡村教育,提升乡村教育短板,是全县教育全面提高、教育均衡发展的长期长远目标。作为乡村教育中的主体――教师与学生,身上担负着任重而道远的任务与责任,其身上直接体现了本县的教育成果。下面重点分析讨论乡村教育中的教师、学生家长及学生的现实现状。

笔者本身在乡村任教23年,接触交往最多的就是乡村教师及乡村学生。说到对乡村教师的了解,不说最具权威,当最熟悉不过。每年新学期开学,看到几个背着大大小小的行囊,兴奋中带着一脸茫然,站在学校门口好奇地四处打量的年轻人,仿佛看到了自己当年报道的情景。又一批乡村教师欣然到来。学期要结束了,突然有老师无缘无故请吃饭,只一下子,就马上反应过来,该教师要调走了。铁打的乡村学校,流水的乡村教师。

本人从教的乡镇初级中学,至今未变动的教师不出5位。年年有来年年有走。教师队伍极不稳定。当然,随着时下市场经济大潮的汹涌澎湃,许许多多的教师对自己的职业产生了一种“审美疲劳”,对自己的事业也失去了应该具有的信心,尽管大多数人把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当作自己的事业,可还是被种种现实境遇所困惑。教师也是人,有个人的家庭生活、情感,有跟其他人一样的发展需要,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有自己的理想实现、潜能发展、更好的表现欲、走向更好的价值体现平台,无可厚非。

基于对这一现状的情况,我调查了我们本县大部分乡村中小学,从乡村教育现状和教师心态的角度,对调查学校的班主任、教师、学生以及社会群众,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调查走访及关注。在近一年的时间内,调查走访了本县的所有乡村中小学校,与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及群众500余人进行了交流访谈,得到了本文的调查结果。

3乡村教育的沉沦及展望


 (接上文)


 1 调查对象: 本次调研涉及的对象主要是全县13个乡镇村的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及社会各界人士。年纪从几岁到70岁不等。


  2 调查方式: 调查采用问谈调查为主、走访座谈、个案分析、资料分析为辅的方式,使调查具有代表性和真实性。调查的时间从2019年7月到2020年七月。


  3 调查内容: 乡村教师、学生、学生家长的生活及家庭情况、乡村教育的现实情况、乡村教师的现状、对乡村教育的态度意见、社会各界对乡村教师的看法及理解等。


为了直观及具代表性,本文用实际案例来说明及总结。



  二 、乡村教育现状及乡村教师心态的调查结果分析


  1 问访调查的结果统计:


  本次走访50所乡村中小学,乡镇初级中学13所,村级小学37所;本次调查共问访500人。其中男性占65%,女性占35%;学生占22%,社会青年占20%,中年占48%,老年占10%;领导占22%,教师占65%,其他人士占13%;


  2 乡村教育现状的基本情况


(一)学校体制不科学、教育管理方式粗暴、学校管理者不懂教育教学发展规律


马云说:"当好校长,不是权力,而是远见、担当和实实在在的措施。校长是真正的领导者,责任是让老师对教书更有兴趣。当校长不仅要为学生负责,更要为老师负责,让老师看到希望,帮助老师成功。”



在走访过程中,十三个乡镇越是偏远的地方问题越严重。学校一言堂是家常便饭。偶有老师有微词,提出不同意见,往往被认为刁难领导,故意唱反调,随之在教学任务安排中常常被边缘化。另有一种领导干脆不听教师意见,说也白说,拍脑袋决策,不顾学校师生实际情况,一意孤行,没有制定可行性发展计划,脱离师生发展规律,与教育教学的发展方向背道而驰。其根本原因是学校领导大多本地化,长期担任领导岗位,无人监督,权力真空。有些乡镇的中心校领导、校长十多年未曾改变过。这种无形势力的形成是根深蒂固的,很难动摇。其落后的教育理念也很难改进,常常成为年轻教师新理念新思路在教育实践上的顽固阻力。


比如笔者所在的乡镇初级中学,有38位教师,其中校行政就有了10位。10位校行政长期课少或无课,评优评模却一马当先,大部分高级、一级职称。在教育教学上无先进的方式方法,在学校管理上没有科学的管理经验,既不到优质学校学习借鉴,也不集思广益,更不制定三年五年发展计划,全校上下坐井观天,没有目标,没有实际操作事项,在日常工作中,有事则忙,无事则闲,几乎都处于应付、得过且过的消积状态,导致在全县统评中年年垫底。作为学校的体制制定,是一个学校,一个集体的目标远行轨道,需教师全部参与,并群策群力,但实际情况是教师几乎没有发言权。制度合理不合理,可行不可行,学校领导内部决定,无民主可言。



我们以实例来说明:


在2020年秋季,学校未曾与大部分教职工讨论及整合方案,突然间实行校骋班主任,班主任骋任教师制度。实行骋任制,打破平均分配工作量制,能者多劳,集中优秀教师上课,提高教学质量,本是件好事。但过程有暗箱操作之嫌。既然要做聘任改革,当彻底改革,全校教师公平竞选上岗,遵从学生意愿,自选班主任选教师,学校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对班级任课教师调配,以专业对口最合理搭配。做到最佳拍挡,达到聘选的真正目的。现在的情况是,平时不拉帮结派的人少课或无课,面临落聘,而落聘的后果是扣发年终绩效。乡村学校本小,教师本少,专业结构不齐,课多者一周几十节,上着力所不及的非专业课,专业教师又少课或无课可上。问题的关健是,无课教师真的上课太差吗?课多者真优秀?我看未必。粗暴管理,对一时课少及无课者造成的心理伤害不小,最终受害者当是学生,无可奈何,成无无能领导的埋单人。


"我是觉得乡村校长真的是大有可为,我自己觉得乡村校长就是乡村教育家,这一方土地你就是老大,你要有这个想法,你不要觉得我管的就是课堂,不,你管的不仅仅是课堂,你的影响力应该影响你这一片所有的文化和教育的成长,你要有这种担当。”马云说。校长选不好,则会贻害一方。影响极大,祸害无穷


4乡村教育的沉沦及展望


(接上文)


(二)师资结构不合理、教师工作量大、无用功多


"中国有9000万乡村孩子,如果教育跟不上去,中国教育就谈不上发展;国家进步的程度,是由薄弱地区的教育来决定的。9000多万学生由300多万乡村教师决定的,而20万乡村校长决定着300多万教师的发展。"马云说。



我们还是以我在的初级中学来谈。


全校38人,除开10位行政,有28位教师,十二个班级,师资力量极为薄弱。且专业结构也搭配不够。实行骋任制之后,问题更为突出。课多课少更不合理。课多者胆战心惊,疲于应付如山的课堂重压,生怕一不小心做不好,来年落骋,扣掉本来就低的年终绩效。而课少或落骋之人干脆破罐子破摔,甘愿名落孙山,混个日子,把课上完了事,无力也无法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事务中,缺乏集体荣誉感。士气已泄,谈何事业?


校领导急功近利,希望苛刻师生,一下子扭转落后面貌,抓出一个名优名校出来。殊不知一所名优名校的出类拨萃是需要长久的文化积淀、具备深厚的人文积累的。


调查中很多的学校领导表示学校的师资力量薄弱,没有一个优质的教师团队,这恰似老师的抱怨,没有优秀的学生一样。在他们的眼中,似乎这里应该有着优质的教师团队等着来管理;有着优秀的学生等着来教。团队,是需要建设的,优质团队,更是需要有魄力的领导才建设出来的!



这种等靠要的思想观念,直接影响到管理教师的工作、和工作投入的身心及态度,领导者的智慧体现在能不能合理运用教师的优缺点,发挥每位教师的特长,大家形成一股向心力,让每位教师在自己的岗位不但尽心尽力,甘于吃苦,勇于探索,还要得到煅炼、提升,这才是一个积极的、压不跨的、能战斗的工作团队。通过问访调查显示,一周有20节以上的课的老师占63%,15节以上的只占24%,剩下的13%就在10到15节之间。很容易发现。75%以上的老师一般上的是2门课,有些学校教师要代三门以上的科目。在村级小学,有15%的老师还在上复式班,同时担任班主任的老师,除了教学工作外,还有更多的班务工作需要处理,另外还要完成每学期教育局布置的相关校本研修和相关的心得体会等等。上课前得写教案,详细的备好课,上完课后得批改作业、研究学生、家访,所有的工作都要做相关的记录。繁重的工作不仅体现在这些具体的事务上,还有中小学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思想的压力甚至超过了身体的压力。除作业外,还要对付各种名目繁多的考试。还要接受很多形式的学习培训,教师繁重的教学任务还包括对学生的管理。复杂的学生问题,让许多教师心理劳累是不言而喻的。沉重的心理负担在教师全天候的工作之外无形中延续着,这是其它任何一个职业所不具有的。繁重的教学任务,超负荷的工作量,让许多教师身心疲惫,好的教师都想着调换环境,造成优质师资的流失,师资力量的薄弱造成教师工作量大,影响了工作热情,进而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这样的喘息之余,没有一个有魅力的、方向正确的学校领导,怎么团结合力?怎么提升教学质量?怎么思考教育的发展?不把脾气搞得更坏、不怀疑人生就已经不错了!


 



 (三)硬件设施投入不足


一个学生的发展应该是多方面的,不应该只从学业成绩上评定学生的好坏。学习之余,找到生活的乐趣,提升兴趣爱好,得到适当的培养和引导,当是人生一大幸事。但这块很有意义的事却在乡村日常教学活动中被退让,无情的被抺杀掉。没有一技之长、没有一术在手,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乡村出来的学子常常因一无所长,在社会生活中往往茫然无措,失去自我,在职场发展中缺乏自信。


  目前的乡村学校,教学硬件上的资源相对是平稳的。然而,在软件实施上,农村学校和城区的学校不可相提并论。许多乡村学校虽然有了多媒体设备,但会熟练运用的教师少之又少,有的学校有录音机、音响,音乐课上有钢琴、风琴……等乐器,教师上艺术课不能专业规范的运用教材,学生老师摸石过河;体育课不能科学使用体育器材,上体育课就是学生自由活动的时候。而且,由于师资力量的不足,很多教师代的是非专业的课程,有些科目就由班主任代上。软件设施运用落后是目前乡村教育一个最普遍的现状。(节选)

5乡村教育的沉沦及展望


(接上文)


(四)“留守与学困儿童”现象

        "叫你爸爸妈妈到学校来,老师有事对他们交代。""他们不在!""在哪里?""浙江打工!""有电话吗?""没有。我奶奶有。"

       当教育只有学校的"教",而没有家庭的"育",其个人的情感发展是怎样的孤独和无知?而学校和老师如不能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其成长堪让人担心!

  由于乡镇特殊的地理环境,外出务工人员很多,把孩子交给年迈的父母,一走了之。这些跟随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的孩子被称作“留守儿童”。乡村教育的对象大多数都是留守儿童。在我的调查中,75%的学校反应留守儿童现象严重。面对这个特殊的群体,教师有着无以言状的苦衷。在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孩子的爷爷奶奶的教育观点和方法与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方法有很大的差别,很多家长认为自己把孩子送到学校,一切责任就在学校了,根本不懂得配合学校和教师去教育孩子。他们不闻不管,一旦孩子有什么事,或者学习成绩不好,他们就会抱怨学校和教师,管理上时常会引起家长和学校教师的矛盾,甚至到校吵闹。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性格孤僻、偏执,难以沟通,在学习上极度排斥,怀疑恐犋外面的世界,被称为"学困儿童"。目前,"留守学困儿童"现象已经成为社会的一大问题,应该引起广泛的关注!并要得到真真切切的帮助!

        现在应试教育仍然成绩当头,学校与家长的错位思考极为严重。在调查中,几乎处于一边倒现象。学校和老师把学生成绩不好归结为孩子缺乏"家教",而家长又把学生成绩不好的责任全推在学校和老师的无能上。老师不愿教"差生",家长也不愿再送孩子去"浪费"。

        结果是乡村公办学校越来越难办,而县市的民办学校越办越红火。

      其更为糟糕的是乡村学校还不会深刻思考原因,还在理直气壮地指责学生家长不识好歹,同时把怨气发泄在无辜的老师和"留守学困儿童"的身上。

  (五)乡村教师社会地位低一一福利待遇低

       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教师羞于提及自己所从事的教育行业。在如今的经济时代,乡村教师的收入虽足以养家糊口,但在各行各业的收入比较中,还是很低的。

  据我的问访调查结果统计,待遇上觉得可以的只占10%不到,60%的老师认为基本没福利待遇,30%的老师觉得根本没有;在我的走访中,90%的老师说的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福利问题。调查了解,由于现在的管理政策,在调查中80%的老师认为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但作为乡村教师,繁重的教学任务和超负荷工作量也许都不是问题的根本,更重要的是要获得认可和尊重。

       乡村工作再苦再累再委屈,有时能得到学校管理者一声问候,一点理解,乡村教师也容易满足!穷点不怕,最怕的是不受尊重。

乡村教育的沉沦及展望


(接上文)


(六)乡村教师精神压力过大身体健康状况堪忧

        "太累了!"调查中这句话被受访乡村教师反复提击。

       在平常,乡村教师心里压力过大。校内校外都容易体现。不说工作环境怎样的简陋、学校工作怎样的无序繁杂,光是应付不完的形式检查考核,就已经把人搞崩溃。更不必说职业的上升渠道改变,个人专业技能的提升等等个人问题的焦虑!

       而现实往往是残酷的!学校领导把工作的烦恼向老师倾倒,随意指责,而老师只能受着,无处倾诉。导致了极大的心理疾病。

  调查显示,80%以上的老师觉得精神压力大。通过调查有近20%的老师因为精神压力而导致身体的不健康!有8%的教师因为身体原因长期请假。精神压力是很多教师精神状态处于崩溃的边缘,根本无法上好课。幸好乡村教师的健康问题成了社会普遍关注的群体问题。教师精神上的压力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1 学生

        现在是零掇学。每一个学生在适龄阶段都应当接受教育。初衷是好的。现代教育不落下一个人!但这样无形中增加了工作的操作难度。在乡村,读书意识不强,家长要的是短期收益,狠不得孩子快点长大打工赚钱;学生也想快点脱离学校束缚,进入社会,能养活自己,减小家庭负担,获得人生生存自由。产生这种情况的根本点有下面两个方面:一是乡村教师收入低,不足以吸引学生和家长的职业羨慕,言传身教的结果恰好适得其反一一你当老师的都混得这样差,我何必听你的大道理!二是村寨里往年考取二本三本的大学生,至今犹在茫茫的职场里漂浮,收入与生活情况还不如一个小学初中的打工仔,老百姓追求眼前现实的、短期的利益,你让他对知识长期投资,下一代得回报,他知道道理,但现实让他等不得,他也不愿等。儿女早点打工赚钱,把房子修好修大,儿孙满堂,比什么都来得直接,比什么都满足!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生个体的素质直接影响着老师的工作,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和留守儿童,加上现在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方式的多样影响,孩子们从小就接受了贪玩好逸恶劳,心理脆弱,意志力薄弱,这让老师不知道如何去把握宽和严的尺度标准。越来越多的孩子动不动就闹离家出走,一不留神就闹自杀,一不顺心就不读书,处在这样的环境中,教师怎么会没有压力呢?而身后没有一个坚强的后盾支撑力量,怎不身单力薄压力山大!?

乡村教育的沉沦及展望


(接上文)



2 家长

     教育教育,不知有几位乡村教师和家长认真的体会过教育的真实含义?

       教的是书,育的是人。

       在学校里传授书本知识,但也要育人。在乡村老百姓普通意识里,教书育人都是教师学校的事。孩子一交给学校,孩子的教育就跟自己无关了。这在乡村幼教里面特别明显。爷爷奶奶把幼儿往幼儿园一放,不哭不闹不吵不烦,一天就轻松,万事大吉。

  他们可不知道,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的一生,很多的家长本身文化素质不高,对教育的认识不够深刻,认为成绩好一切都好,成绩不好老师难辞其咎,特别是乡村的家长,打工在外,没有时间陪护孩子成长,根本不会管你什么素质教育,只要孩子成绩好,其他的全都不重要,出什么问题,不分析问题的根本,全怪在学校和教师身上,一棍子打死。很多家长没有教育的理智,根本不愿接受教师平时对学生的批评和严格教育,孩子厌学怕学,教师说不得讲不得,素质教育这么多年,从某种角度上讲,老师是没有目标的,怎么做不清楚,惩罚评价体系不到位。这种情况在经济条件较好

          通过我的实地走访,发现乡村的家长学历基本为小学或者初中,甚至还有很多连小学都没有毕业。其主要原因是:城市的收入、就业机会、生活条件等各个方面都明显优于农村,学历高有能力的年轻人都不愿意留在农村,选择进城打工,留下的都是那些在城市混不下去的人。从而导致农村人口呈现两极分化严重,老的老小的小。其中有两类家庭居多,第一类是父母在家务农,留在孩子身边;第二类家庭是父母外出打工,孩子留给爷爷奶奶带,即留守学困儿童。


  先来看看第一类家庭,这些家长都是在城市里无法找到工作,不得不留在农村的,一般来说他们文化水平都很低,只有小学或者文盲,全家人靠务农为生。这主要在边远的乡村较为普遍。由于长期闭塞的地理环境、落后的交通条件、愚昧的民族文化传统,导致这些乡村在同步城镇化过程中较为滞后,带来了更大的教育思想的意识认可问题。


  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双方必须要有一个抽出时间来带孩子,这大大影响了干农活,影响了全家的生计。为了生计,父母没有时间陪在孩子身边读书给孩子听,不耐烦手把手教孩子怎么穿鞋子,怕孩子乱跑影响自己干农活就把孩子关在房间里……学前教育的缺失对孩子价值观形成、智力开发影响是巨大的。当孩子才四五岁,还没达到入学年龄时,父母就迫不及待的将孩子送入学校。父母只是想让学校去管孩子,好让自己有更多时间去干农活。由于孩子年龄小,头脑还没发育到适合学习的程度,再加上缺少学前的智利开发,让很多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他们根本跟不上学校的进度。


  绝大多数家长还是支持孩子学习的,他们深知务农的艰苦,想让孩子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然而愿望是美好的,生活是现实的。家长白天忙着干农活,只有晚上才能有一点的时间顾及孩子,由于家长的学历水平都很低,根本无法辅导孩子学习,也不知道该怎么在学习上帮助孩子。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孩子发现自己跟不上的时候,家长不知道该怎么办,也没太放在心上。等到考试成绩出来,家长发现孩子的成绩和改变命运的目标相差甚远,心急如焚。但是,自己不会教,也不会用正确方法引导孩子,很多家长就会去买一堆的习题书逼着孩子去做。孩子做完以后,家长不会帮着孩子订正,原来不会的还是不会,没有任何效果,只是徒增孩子的负担。家长看到孩子做了,就以为自己帮助到了孩子。等到下次考试成绩出来后,家长又将大失所望,渐渐的开始不耐烦,斥骂孩子,这大大激发了孩子逆反情绪,对孩子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在了解乡村父母教育理念时发现一个很大的偏见。乡村父母认为,关心孩子就是在物质上给孩子钱让他们念书,而忽略了精神方面的关心,他们不会抽时间陪孩子学习,也不会关心他们学习遇到了什么困难。他们会做的大多只是,想起来时候询问下孩子学习情况,跟孩子说几句早已听出老茧的励志名言。走访时遇到过这么一个学生,由于学习跟不上,父母平时也没关心他学习,他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开始和社会青年混在一起。开始逃课,后来渐渐发展成根本不去上课。而粗心的家长只是偶尔问问孩子学习的情况,孩子轻松的蒙混过关。等到家长发现孩子开始混社会时,已经过去了两个月。家长又不知道该如何挽回,打骂体罚只会将孩子越推越深,直至无力挽回。还有一些孩子,他们在学校犯了错,老师想找家长谈谈,但是家长忙于生计,对老师的帮助并不配合。即使有些家长能和老师进行信息交流,但是家长在孩子心中地位却不高,孩子根本不怕家长,家长无法管教孩子,只能眼睁睁看着孩子越走越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