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龄员工的末日,腾讯启动最大规模校招

 好书风 2020-08-14

前几天有一则条微博被刷屏:

腾讯开始认真劝退高龄员工,继去年砍掉高龄的GM中层之后,又开始认真劝退:第一、没有签终身合同,不续。第二、签了终身合同的,改项目,大多数逼迫他们跟90后汇报。

高龄定义:80-85年出生的尚未成为高管的互联网从业者。

而一天后的另一个新闻,结合起来看,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8月6日,腾讯启动2021届秋季招聘,特面向2021年应届毕业生,整体招聘规模达5000人以上,总招聘量预计较去年提升42%,是其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校招,开放包括技术类、产品类、设计类、市场类和职能类的四十多个岗位。

这句话的言下之意就是,腾讯将启动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换血,用马爸爸的话来说就是——给社会输送优秀人才。啧啧,大佬们连裁员都说的这么有艺术。

想当年国企改制,大面积下岗时,很多80后一边看着,那时候大部分人应该不会想到有一天,这样的情况也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今天90后看着80后无情的被淘汰,也许明天就是95后看着90后被淘汰。

这个世界进步太快,你稍停奔跑的脚步,再抬头看天时,一切都已经物是人非了。要想把自己活成职场常青树,还是需要保持终身学习,拼命奔跑才能不被落下。

经济形势不好,企业倾向于降低内部成本。研发中心作为最大的成本中心,是所有老板心里的痛。研发中心裁员、降薪、加班是必然的,无论你怎么说,CTO必须要表达出这样一个与全公司同舟共济的态度,否则滚蛋的就是他。

我这一个月密集聊了大概20个CTO。所有的CTO全部指向同一个问题:投入产出比的度量和提升。究其原因,全部都是,老板要求。这就是企业在逆境中的挣扎,包括大厂。

所以对大厂来说,由于内部有相对完善的应届生培养体系,扩大校招是降低成本,腾笼换鸟的有效手段。只不过,这些人成长起来怎么也要明年,腾讯这也是趁这个机会为未来埋了一步棋。

有个朋友的公司,500人技术团队,建立应届生培养体系,四年时间,整体年龄结构下降5岁。这玩意儿,不是闹着玩儿的。35岁以上老咖,尤其是管理岗、架构岗,都是超编的,基本都开光了。整个年龄结构从原来的纺锤形,变成图钉型。这才是中国软件研发行业的真实需要。

35岁失业的本质,是中国产业升级失败的结果。一个劳动者最能输出的年龄在55岁左右。如果产业总是徘徊在低端重复的水平,是不需要55岁熟练的经理,工程师的。

与之对比一下,你看看做官员,是没有35岁失业的,因为官员领域人家是成熟的,广泛需要能力强,经验丰富的老手的。另外,炒股行业也不存在35岁失业的情况。

大致可以认为,行业幼稚,而从业人员没有认清其幼稚本质,胡乱深耕,是35岁悲剧的主要原因。

关于如何判定行业是否幼稚呢?

从业者工资高,绝不是判定行业成熟的唯一标准,甚至不是主要标准。我认为成熟的行业或者集体需要能容纳各色人等,既给年富力强的有活路,也给能力差的弱的有生存空间,这个跟高科技没有关系。

举例来说,很多地方国企,比如报社,供热公司等等,待遇很一般,管理理念也很落后,反正是跟什么先进生产力绝对无关,但这种企业拥有某种垄断的,或者说具有重资产的业务。这种环境里面强者先不谈,其牺牲品,斗争的失败者,年龄大的人群何去何从呢?我知道有去扶贫的,也有被安排成退二线的。恰恰是这种平时大家看不起的事情,成了容纳失败者,给他们活路的业务。

与之对应,所谓的高科技企业,的确理念先进,薪水高,吸引大批青年才俊。但一旦其业务走下坡路,员工是没什么回旋空间的,只能走路。

这种幼稚行业有多么容易判定呢?就走到它办公室里面看看,是不是既有穿的漂亮的,也有穿的稍微穷酸的,是不是既有年轻人,也有老年人。

一个只容纳年轻人的,人员面貌高度一致的行业,很难说是成熟的行业。

也许未来去公司应聘,下面这样的对话会成为新常态:

HR:“我们公司员工平均年龄小,公司朝气蓬勃,人人充满干劲,工作氛围极佳。”

应聘者:“那你们公司年纪大的呢?”

HR:“他们都作为优秀人才输送给市场了。”

-- The End ---

点此留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