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三届”老了!

 公司总裁 2020-08-14
 王永玉 5天前

    想起写这个题目,源于二十余年前的一次相逢。那天,我正在屋里看着文件,办公室主任告诉有一男一女两个人要见我。我以为是客户,没太在意。进来之后,只听女的直呼我名,叫着“你不认识我啦”?

    抬头一看,是个富富态态的中年妇女,脑海里急忙扫瞄一遍自己的人际关系储存库,不认识。见我一脸茫然,对方火了,大叫:“再认不出来,我就搧你!”

    东北人!不然没这么大脾气。范围缩小了,我还是没猜出来。当着男同事的面,看来她好没有面子,只好自报家门,原来是我下乡时一个青年点的同学。一个锅里抹勺子两年多,我居然一点当年的影子也没找出来,是她变化太大了。也难怪,快三十年了,还能像当年十几岁的小丫头吗?

    自己一直自我感觉良好,其实真是老了。后来,渐次传来有同学下岗甚至病逝的消息,使我更加感到老三届老了,这个从文革结束后在社会舞台活跃了二三十年的特殊群体,该是快要谢幕了。

    老三届这个称谓始于文革后期,没有谁下过正式的定义,我的理解是指66年文革开始时,在校的初一到高三的中学生。具体地说,是高中三届,初中三届。一般都是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出生的。68年九月,我们学校从初一到高三,六个学年的学生,就是一窝端上山下乡的。

    这是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是文化大革命的亲历者,同时又是受害者。他们也曾慷慨激昂地演说街头,也曾奋不顾身地大破四旧,也曾豪情满怀地串连大江南北,也曾热泪盈眶地三呼万岁,最后,义无反顾地奔向广阔天地。说真的,就拿自己来说吧,当时什么也没想,就是响应号召,指哪打哪,大有“壮士一去兮不回还”的气概。

    后来回城,恢复高考,使他们又有了用武之地,也着实风光了一阵。特别是七八十年代,当时整个社会人才正处于青黄不接的时候,老三届顺理成章地成为大多数单位的中坚和骨干。一听说是老三届,特别是老高中,自觉良好而外,也广被各方看重。只是好景不长,这是个知识爆炸的年代,更新换代超常迅速,“六0后”、“七0后”“八0后”很快崛起,并逐步取代了他们的位置。现在年纪早已六十奔七,除了民营个体,怕是较少还在岗位上奔波的了。

    老了就是老了,这是无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正如咱们的祖父辈、父辈当年老了、还有子辈孙辈将来也会老一样。唯愿这一代人能顺应时势,调整自己,走好闲适下来的路。

    记得2008年回家乡,阔别四十年后,才得以与部分老同学相见。大家故意不报家门,让我自己对号,说老实话,除了个别抗老的,真的是分不出来了,当年的音容笑貌早已被岁月的风霜销蚀得荡然无存!如今又十几年过去了,老三届已经是老上加老了,走了的已经走了,愿他们在天堂安好。活着的要好好活着,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

作者【青葱年华】系列作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