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白很“放纵”的一首诗,夏天山中摇扇子,短短20字现代人都酸了

 江山携手 2020-08-14

文/顾无

【引觞漫谈】

昨天是农历的六月十八,立秋。

身为一个北方人的我待在深圳,却丝毫没有感觉到一丝秋意,反倒是前几天因为台风下了几天的大雨,让我感到了一丝凉爽。

不知道各位有没有感觉,南北方的夏天虽然都热,但是热和热还是不一样的,北方比较干燥,南方潮湿一点。

在北方出去玩顶多就是汗流浃背,南方则是会身上黏黏的。

这种时候啊,就特别憧憬有些人在山中的生活,山中树多,荫凉,本就不是太热,加上海拔又高一点,如果再有一条清澈干净的小溪,那简直就是避暑圣地了。

之所以想到山,还是因为自己之前在山区待的一段时间,住在山脚下边,旁边有一个水库,到晚上,街头都是摇着扇子的老头老太太在聊家常,晚上开个风扇就可以睡觉,唯一的缺点是蚊子多。

【临其诗境】

古代人,也是非常流行住在山里的,不过他们住在山里的目的,并不是像现代人一样图个凉快,而更多的是为了两个原因。

一个是求仕,隐居在古代是求仕的捷径,唐代的许多“政要”,在出山之前就曾经有过隐居的经历,一朝被友人推荐给皇上,就意味着官运要来了。

另一个则是纯粹的隐士,为了满足自己的隐逸情怀而选择了隐居。

李白也曾经隐居过,大家猜他是哪一种隐居呢?

当然是第一种了,李白好像是因为父亲经商的缘故,不能参加科举,但是李白又有着伟大的政治理想,所以就想尽了当时能够求取仕途的各种办法,干谒名人,投诗问路,甚至他的两次婚姻,也都有着政治因素,想要借助女方的政治背景来实现自己在朝为官的梦想,这一些手段里边,自然也包含了隐居。

李白隐居的时间也并不短,在年轻时代,就曾经隐居大匡山读书,从名师学纵横之术,学成之后,就出蜀,漫游求官去了,之后的隐居自然就没有读书时候那么压抑,肯定是过得舒服最重要,于是才有了李白在山中解放天性,放浪形骸的画面,也就有了今天的这首诗。

【经典原文】

夏日山中

唐代:李白

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条分缕析】

这一首诗,具体出在什么时候,处于李白的哪一段人生中,我们已经无法考证,然李白一生的创作风格与性情都相对稳定,作诗的时间,也就不必细去考量。

整首诗只有短短20个字,诗的内容也很简单,没有格律诗含蓄蕴藉的一些讲究,只是简简单单的叙述自己夏日在山中的真实生活场景,塑造一个狂放不羁的隐士形象。

我们来看诗的内容。

慵懒地摇动着手中的白羽扇,脱掉繁赘的衣服,就这样在郁郁葱葱的树林中,与天地“坦诚相见”。

头顶的帽子也摘下来,随手挂在旁边的石壁上,露出头顶,感受上方洒漏的松风。

大家读完有没有觉得很凉快?我估计这要是我,现在已经舒服的睡着了,根本没空去写诗。

整首诗就是围绕着李白躺在山林中乘凉这一个画面展开的,所写的场景真实有趣,景象也生动而贴切,让人读了有身临其境之感。

虽然全是写景描人,却也有着李白自己的情感因素在里面。

最直观的感受,是他的不拘礼法,悠然自得,平日在社会中不可或缺的文人象征,帽子、扇子、鞋子都可以不要,甚至就连衣服都不穿了,大有一种逃脱凡俗之累,返璞归真的意味在里面。

更深一层,就是李白自己,对这些虚头巴脑,束缚世人的道德伦理观念的蔑视。李白的个人主义是很强的,他有着强烈的人格独立的意识,所以自然瞧不起这些所谓“道德”的东西对人性的束缚。

喜欢李白,也就是喜欢这一点罢了。从根深蒂固的农业伦理中挣脱出来,不畏强权,平交王侯,自由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古往今来,最具代表性的是李白,做的最好,最浪漫的,也是李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