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读清代龙袍

 乱世帝王人 2020-08-14

紫禁城的时尚密码:

随着近年清代宫廷剧火红,剧中人物的服装亦曾引发网上不少热议,特别是一些以现代眼光看来甚为古怪的衣饰,更吸引媒体及网民四出查证,看看服装有否历史根据。 其实,清代宫廷制度严谨考究,即使一套服装有古画证实出自清朝,亦不代表穿著的场合和身份正确。 中国艺术品拍卖中呈献数件清朝服饰,借此机缘,为大家略为简介一二。

制度浩繁称空前

清朝的宫廷服饰制度,比历代各朝都更为浩繁,规条琐细详致,阶级严明,皇帝、贵族以至朝臣的服饰穿戴均有清晰区别,明辨尊卑。 乾隆皇帝于1748年御令全面制定朝祭服装配饰,花十年时间,1759年编订成《钦定皇朝礼器图式》。

明暗深浅辨尊卑

只有皇帝才有资格穿黄袍,是众所周知的事。 《西游记》便有一段叙述鬼王献一件赭黄袍给孙悟空,让美猴王高兴得自封为齐天大圣。 而到了清朝,黄色的运用限制就更加严格,明黄色的朝服(朝仪及祭祀活动时穿用的冠服)和吉服(穿用于重大吉庆节日,筳宴以及祭祀活动)为皇帝、皇太后、皇后及皇贵妃所用尊用,杏黄、金黄、秋香色、 香色(黄中略带绿色)等则为各级宫廷成员所用。 而其他地位较低的皇亲,则穿著蓝地服袍。

不过,清代皇帝也有会穿其他颜色的时候。 祭社稷坛、太庙、先农坛、方泽坛以及元旦等时节,穿明黄朝服,祭祈谷坛和圜丘祭天时则用蓝色,朝日用红色,夕月用白色。 而皇帝常服的颜色,就没有严格的规定。

清十八世纪 蓝地纳纱绣金龙八仙云蝠纹吉服袍(局部)

龙爪见尊卑

朝褂的胸前及后背饰有各种纹章(正式名称为补子),显示穿袍者的身份地位:五爪龙纹仅限用于皇帝的礼服龙袍,五爪蟒纹造型与龙纹相似,为皇子、亲王、亲王世子与郡王所用。 四爪蟒纹则为皇孙、皇曾孙、皇太孙,以及三品亲王至七品侯伯所用。 八品、九品与以下之皇室成员,虽不佩龙或蟒纹补子,所著朝褂仍饰五爪蟒纹。

除了补子之外,皇帝龙袍饰有「日、月、星辰、山、龙、华虫、黼、黻、藻、粉米、火、宗彝」十二章纹,代表各种德行才干。 只有皇帝龙袍才能使用完整的十二章纹,其他官员则按官阶大小,以章纹数量多寡来区分高低。 (有网民找来《延禧攻略》的剧照,表示能看到乾隆帝龙袍正面的确带有星辰和黻的章纹。 )

十二章纹在周代或更早的时期已经形成,周天子的祭祀礼服便绣有十二章纹,公爵九章,侯、伯七章、五章,以示等级。 满清礼服保留传统服装特色如紧身窄袖、大披领、马蹄袖及多用动物皮毛等。 冠服佩饰,亦处处显示满族骑射征战的传统,主要饰物包括冠帽、端罩、披领、朝珠、朝带等,而朝带上悬挂囊带、拴帉、刀削、燧觿及筷子等物。 然而十二章在汉代传统深厚,清帝龙袍,同时展现了汉满两族传统,从中可以推断满族入主中原,于汉人社会奠定权威,同时承传本族文化的意图。

清十九世纪末蓝绸平金绣九龙云蝠纹吉服袍

龙纹使用的是真金线,先以金块锤打成金箔,再将金箔以树胶粘于纸上,抛光后裁成细条,以之包裹丝线捻搓而成,再将真金线钉于丝线之上绣成龙纹。

清 约1860年 酱地绣金龙云蝠牡丹纹吉服袍

本袍平绣八吉祥,打籽绣牡丹纹,钉金绣九龙纹饰,当属贵族男子穿著。清代宫廷服饰编制严格,以示尊卑。明黄为皇帝、皇后及太后尊用,其他成员按身份地位穿其他黄色。按清廷编制,酱色列入地位较低之黄色,供皇驸马、王公等用。

清十九世纪末大红缎暗团龙锦袍

本团龙锦袍相信为显赫妇女所穿之常服。由于明朝宫廷崇尚红色,故此清代皇帝于重要仪式或场合一般不用此色,年轻妇女常服则有采用。唯一例外情况,乃清帝祭日之时穿著红色礼服。

清十九世纪蓝缎绣金龙云蝠纹吉服袍

《钦定皇朝礼器图式》编定于1759年,1766年全面执行,列名文武百官朝祭服装配饰,正式场合需按官位高低,穿著饰有龙纹及其他指定纹饰之各式袍服。抢珠祥龙乃其中重要元素,并饰其他吉祥纹饰,多于山水云海之上。本袍正面及背面分别饰八寿字纹,显示此袍为宫廷寿宴而制。清代官员并非世袭,而是经科举选拔,平民亦可经科举考试当官,考中后可穿宫廷朝服。官员朝服饰龙纹者,代表穿袍者乃奉天子之命行使权力执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