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报道组的故事之一:战友•笔友

 京都闻道阁 2020-08-15

【按语】“报道组”是部队政治部门非常独特的单位,通常是由负责新闻报道工作的干事担任组长,从所属部队选拔若干名干部或战士,称之为报道员,组成这么一个临时机构。人员流动,机构随时组建,虽没有正式编制,但在部队却有不小的名头,是部队“秀才”扎堆的地方,也是部队“写作班子”的主要组成,更是相当数量的部队政工干部,从战士走进干部行列、从基层走向高级机关的重要起点。 

作者 / 诗情画意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主人公:海军某潜艇艇李家甥、某潜艇船员大春,某快艇战士郭聪聪,某战地医院护士耿英,某通信站分队长史莉。 

吃罢晚饭,艇政委叫住正去海边散步的李家甥:“家甥,你来一下。”

鱼雷兵李家甥跟政委到了艇部,政委告诉他一个好消息:“准备一下,明天去参加基地新闻学习班!”

听到这个消息,李家甥高兴地几乎要跳了起来:“真的?太谢谢了!"

当晚,在别的同志自由活动时,家甥就收拾好了东西:笔记本、过去写的稿件底稿,还有日常用品什么的。

吹灯号吹过好几个小时了,战友们纷纷进入了梦乡,李家甥却毫无睡意。

望着窗外那皎洁的明月和海面上闪烁的波光,他陷入了深深的思绪。往日的经历一幕幕又浮现在眼前。

为了追求写作,他曾冒雪夜行十多里地向一位乡村业余报道员讨教,拿着人家送给的县广播站专用信封,他如获至宝;他曾大胆向胶东某县一位省报通讯员写信取经,不久就收到了热情的鼓励和一大包写作书籍;十五岁时他成为县文化馆文艺创作学习班最年轻的学员,被全村乡亲引为自豪……入伍后尽管投稿屡投不中,但他相信自己总会成功的。

明天参加学习班不就是个机会吗?

第二天一大早,家甥叫上邻艇的大春急忙去赶头班交通艇。

大春和家甥是支队参加基地新闻学习班的仅有两名学员,大春显得有些紧张。这位长得又黑又矮又胖的信号兵似乎没有江南水乡人的秀气和灵气,他问家甥说:“基地那么多人参加,我俩能比过人家吗?"

家甥说:“咱是去学习,又不是去比赛决名次,你怕啥?”

这一说,大春嘿嘿乐了。

基地新闻学习班设在基地教导队三楼,参加的人还真不少,足有七八十人,有干部也有战士,有男兵也有女兵。讲课的是专程从报社赶来的编辑同志。虽然讲的都是些消息、通讯、言论之类的常识,可家甥还是觉得收获很大。学习班上课两天,学员实习采访三天,各交一篇习作稿件,结业时,报社编辑从七八十篇中只挑选了五篇拿去发表,这五篇里就有家甥和大春各一篇。另三篇的作者分别是:快艇的战士郭聪聪,基地医院的护士耿英,通信站分队长史莉。真可是沙里淘金百里挑一。学习班结束后,这五个人被留下来,组成了基地新闻报道组。

报道组里的工作是有秩序的。每天上班前赶到办公室打水扫地擦桌子,处长和干事们上班后,报道员们就各自根据新闻干事的交代分头下到附近部队采访,交通工具要么是自行车,要么是坐“11”路车。开始大家不摸底,加之又不熟,交谈不多,只是各写各的稿子。渐渐地,在讨论稿子的业务交流中彼此了解了,话也就多了,谁的文笔有啥特点、谁喜欢写啥风格的文章,也都有了底儿。家甥善于写小通讯和消息,大春善于写言论和文章,聪聪什么都写,且喜欢在大家面前显示自己什么都懂,耿英快人快语,性格耿直,写东西也以精炼的消息见长,史莉人很精明,嘴上不说心里什么都有,她喜欢写些散文小说什么的。

尽管习性不同,风格各异,这刚组建的报道组小集体的气氛还是满热烈和融洽的。家甥看书多,写稿上的体会也多些,常常热心为大家作些辅导。大春性情内向,少言寡语,除了写稿很有文采外,还很有力气,报道组里的脏活累活他全包了。聪聪爱干面子上的活,可干总比不干好,再加上他有一张能说会道的巧嘴儿,倒也讨人喜欢。耿英脾气大点,可都是出自好心,且又爱讲义气,颇受尊重。史莉说话甜甜的,干活写稿都巧,自是别有一番人缘。

报道组里的生活令大家难以忘怀。平时忙了一天后,大伙总是凑在一起聊天说地谈家乡,比各自家乡的名胜古迹和土特产品,议论本单位的佚闻趣事,这些说腻了,就每人讲一个故事,爱情的,家庭的,都可以。遇上哪一天采访回来晚了没赶上吃饭,大伙就东拼西凑搞些点心罐头什么的,提到海边,捡些海鮮用海水一煮,在海风海浪声中边吃边聊,那情景真叫一个陶醉。

正在这时,大春家里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由于老母双目失明,不慎失火将三间房屋烧光,老母和弟弟妹妹生活吃住无着落,来电报让大春尽快回去。一个战士每月津貼几十元够干什么的?再说他现在又怎能回去?

正当大春发愁时,报道组的伙伴们纷纷向他伸出了热情的援助之手,有钱的出钱,有物的出物,使大春家人过冬有了保障,感动得大春差点哭了出来。这件事还被聪聪写成稿子投给报刊发表了,一时被传为美谈。

报道组的建立,使得昔日冷冷清清的宣传处变得格外有趣和热闹,就连其他处的干事们也时不时的凑过来聊聊天、逗逗乐,提供一些报道线索什么的。

两个月后,报纸电台用稿数量的增多,报道员们的名声慢慢由小变大,下基层也很受欢迎,那些基层的领导们常常是把他们当干事看待。

在以后的日子里,报道组的成员几乎被宣传处当成了干事用。基地机关召开学雷锋先进事迹报告大会,写首长讲话稿的任务下达给宣传处后,处长马上交给家甥完成,家甥写出初稿处长稍加改动就被首长当晚采用了。基地文艺宣传队排练节目,主持人的串词总是不理想,队长非要宣传处长亲自出马不可,处长委派大春上阵,大春拿出诗人的豪情和语言,一夜写好串词,令宣传队长佩服得五体投地。郭聪聪、耿英和史莉也先后被派出去陪同上级机关的同志下基层,任务也都完成得相当不错。

为了奖励报道组的成绩,宣传处长亲自分头给5位报道员所在单位的领导打电话,要求给他们表扬和奖励。同时还指示新闻干事带上相机领着大家到风景区游玩了一天,新闻干事羡慕地说:“过去办过那么多次新闻学习班,还没见处长这么重视过!”

那阵子,他们几个报道员简直都忘了自己的身份了,下到基层好像自己真的就是机关的干事一样,神气着呢!

(待续)

☆ 作者简介:诗情画意,北京某杂志执行主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