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那些事》:这部打破常规的历史纪录片实在是太野了

 戏客Seeker 2020-08-15

戏客Seeker

戏客,一个可以对话的公众号!


纪录片,是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由于纪录片记录事实不加粉饰,导致大众对纪录片的印象仍停留在正统枯燥的层面上,殊不知此时B站悄悄伸出了它的魔爪。

一部实验性的历史文化纪录片——《历史那些事》,抱着让观众重新认识纪录片的野心,还有三秒到达战场。

一听是B站出品的,就知道不是什么正经纪录片。再加上「实验性」这个定义,更让人好奇这部纪录片到底「实验性」在哪里。

从结构上来看,纪录片一共分为8集,每集讲述一个历史故事,时长仅为28分钟,耗时较短,观看起来没有负担。

从内容上来看,《历史那些事》每集都由传统纪录片和创意中插相互配合。传统纪录片着重展示正史古籍中的历史,创意中插则根据史实合理改编成各种形式的小剧场。

虽然别出心裁的结构和内容让这部纪录片变得耳目一新,但在半个小时内,如何才能让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且记住这些史实呢?

节目组剑走偏锋,非常聪明地利用一个特定的点作为全片的线索贯穿到底。比如在第一集《在下东坡,是个吃货》中,就用食物串联起了三段剧情。

苏轼是吃货并不是玩笑话,苏轼一生仕途失意,常被贬谪到当时的蛮夷之地做官。生活困苦,却给了他创造各类菜品的灵感,食物也伴随着他的事业变化不断更新。

节目先从大名鼎鼎的东坡肉讲起,当时苏轼被贬到湖北黄州,经济上并不宽裕,吃肉成了个难题。宋朝时代人们兴吃羊肉,猪肉则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地位:有钱人不屑于吃,穷人不知道怎么煮好吃。

苏轼被迫无奈,只能吃价钱便宜的猪肉,因此自创了菜式东坡肉,还写了一篇《猪肉颂》,将猪肉从不受人待见的肉类推广为主食。

为了表现原版东坡肉和现代东坡肉的差别,节目组还颇具匠心地设计了一个桥段,让苏轼穿越到现代品尝东坡肉。

原来原始的东坡肉并不像现在浓油赤酱的红烧做法,因为古代没有这么多调料,苏东坡原创的东坡肉更像是水煮白肉。

接着苏轼被贬到广东惠州,除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传说他还自创了烧烤羊蝎子的吃法。

即使后来被贬谪到海南儋州——在当时是仅次于死刑的惩罚,他也没有放弃口舌之欲,潜心寻找当地的美食。在领略到生蚝的美味后,苏轼还特意写信给儿子要注意保密,怕别的士大夫知道后会过来和他抢吃食。

节目看似在讲食物,但本意是想通过食物表现出苏轼鲜为人知的一面。纪录片中的苏轼,不再只是唐宋八大家、宋代著名词人,还是一个「自笑平生为口忙」的可爱吃货。

观看纪录片的过程就像一场找梗的游戏。苏轼穿越到现代觅食那一段致敬了日剧《孤独的美食家》的经典桥段。

做羊蝎子时借用了动画《卫宫家的饭》

烹饪场景则借鉴了《日食记》,连猫都没有放过

片尾苏轼还来了一段高能RAP……

虽然正片埋了无数的梗,用了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的中插,但仍坚守住了纪录片的底线——真实。没有为了噱头夸大叙述,所有的人设和内容都有据可考,确保了观众在可靠的边际内娱乐。


《历史那些事》一播出,各种吸引眼球的骚操作帮它一下子就抓住了年轻观众的心,也让它引来不少争议。

有些观众认为它形式大于内容,违背了纪录片的初衷。

也有观众成为了它的拥趸,对这样的尝试喜闻乐见。

我倒是觉得可以对这种打破常规的创新内容宽容一点,像纪录片总监制金铁木说的那样:“谁都年轻过,但是每一代年轻人有他们自己成长的土壤,要了解他们的土壤,去了解他们,去认识他们,像标本一样去解剖他们,解剖他们的精神世界,要非常平等地了解他们。”

《历史那些事》降低了纪录片的准入门槛,让许多原来不看纪录片的年轻人开始关注这一形式。当他们对纪录片感兴趣,愿意了解更多更深才有了可能。如网友所说,拥有年轻人的支持才是拥有未来。

这部纪录片起了一个好头,但后面要走的路还有很长。

编辑:小美

PS:严禁私自转载!转载或者合作,请联系作者

xkxike@qq.com

 

戏客小程序上线啦

点击进入戏客小程序演员资料库,即可查看资料页。

使用指南:戏客小程序上线了!更多新功能解锁!

 

温馨提醒

微信改版啦,以防走散,小可爱们可把我们设置成星标,网络一线牵,找到你们不容易

戏客人气榜,每人每天可送花三朵。海量艺人资料热度排行依据累积鲜花数,你的一键助力,让演员位于热度优先位此外,戏客还会有不定期福利放送哦!

人气榜送花教程如下▼▼

*点击图片可回顾相关功能文章及榜单最新消息*

现已入驻以下平台

今日头条 | 企鹅媒体 | 百度百家 | 新浪看点 

凤凰新闻 | 搜狐新闻 | 网易新闻 | 一点资讯

快传号 | 东方号 | 知乎 | 豆瓣 | 大鱼号 | QQ看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