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前的一部《舌尖上的中国》,砸开了中华美食宇宙的大门。
这之后,《舌尖上的新年》、《舌尖上的顺德》、《人生一串》、《老广的味道》、《味道云南》等等纪录片,带着中国的吃货们看遍了大江南北、各个节气的美食。
而小编则瘫在床上,跟着这些纪录片流干了这辈子的口水。 最近就刷到了一部不正经纪录片,又开始流口水。
历史那些事★★★★ 推荐理由:历史启蒙纪录片,很皮 时 长:8*30min 观看地址:B站
这部纪录片的第一集,就把苏东坡请到了饭桌上。你可能不知道他的另外一个身份——大宋第一美食博主。 “乌台诗案”后,苏东坡被贬黄州,担任毫无实权的团练副使。
正是在黄州,吃货苏东坡点亮了自己的技能树:吃!
像是料理江鲜的《煮鱼法》,调制菜羮的《东坡羹颂》,以及流传千古的东坡肉做法《猪肉颂》,为后世吃货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财富。 比如最有名的东坡肉。 羊蝎子。 生蚝。 而这部纪录片最骚的是,以历史小剧场的设定,让吃货苏东坡穿越现代。
因不满店家东坡肉的做法,苏东坡闯入后厨手把手教学。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侯足时他自美。
店家:EXM?这不就是清水煮白肉??等等,你点了盘菜还没给钱呐???
其实最开始的东坡肉,就是这么煮的!后来才被人们慢慢改良。 在北宋的时候,猪肉不怎么受待见,大家都喜欢吃羊肉,被贬黄州的苏东坡吃不起羊肉,只能吃猪肉。 但黄州此地虽多猪肉,却没有美味的猪肉做法,所以他才说“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这才有了东坡肉。 (左边是真东坡肉,右边是改良的东坡肉) 而纪录片中,东坡肉上面扎着的一根稻草更有来头。
传说苏东坡游历时曾救了一个中暑的小孩,小孩父母想要款待苏东坡,就买了两斤猪肉,用一束稻草捆着提回家,想问苏东坡的口味如何。
苏东坡恰好在赋诗,口中念念有词:“禾——草——珍——珠——透心香”。
农夫一听愣了,以为是让他把肉和着稻草蒸煮,并要煮透心。
直到吃饭时农夫才恍然大悟,没想到的是,猪肉掺杂着稻草的香味,竟然清香可口,异常好吃。
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大家都学着用稻草扎肉煮着吃,这肉也就被叫做“东坡肉”了。 后来,苏东坡又受到排挤,被贬岭南惠州,连猪肉也吃不着了。
因为是谪官,所以他不敢跟当地权贵争抢好的羊肉,只好吩咐杀羊的人,给他留点没人要的羊脊骨。 取回家后,先将羊脊骨彻底煮透,再用黄酒浇在骨头上,点盐少许,用火烘烤,等待骨肉微焦,便可食用。
苏轼终日在羊脊骨间摘剔碎肉,自称就像吃海鲜虾蟹一样。
就连给弟弟苏辙的信中,也不乏调侃:然此说行,则众狗不悦矣。
意为这种吃法是不错,只是每次自己把骨头上的肉挑剔光了,导致身边的几只狗都很不开心。
不过,让美食博主苏东坡万万想不到的是,当年让他家的狗很不开心的那道菜,在千百年后被叫做“羊蝎子”。
不过对苏轼来说,名声与追捧都是身外之物,口舌之欲才是人生大事。
再后来,苏轼被贬儋州(即海南),将黑手伸向了岛上的野生动物,生蚝。
他直言:肉与浆入与酒并煮,食之甚美,未始有也。
在给儿子的信中也堂而皇之的写道:每戒过子慎勿说,恐北方君子闻之,争欲为东坡所为,求谪海南,分我此美也。
意为你千万不要到处嚼舌根,别京城那帮孙子听到了,都要求被贬到海南来,抢我生蚝吃!
这种藏着掖着生怕别人抢他零食的样子,是真·吃货无疑了。 以上这个完全放飞自我的“吃货苏东坡”只是这部纪录片的第一集而已。 作为B站特制纪录片,《历史那些事》摘取历史之精华和野史之奇诡,再辅以特殊手法进行鞣制,可谓是节操与脸皮齐飞,诙谐共装逼一色。 紧跟其后的第2集,更是请来了清末逊帝溥仪为主角,让他现身说法,讲讲00后死宅偷窃自家文物的故事。 (第2集《我在我家偷文物》) 当然,这种诙谐和幽默只是手段,更让我感慨的,是纪录片中主角们背后的故事。 譬如吃货,苏东坡。
1101年3月,苏轼游历金山龙游寺,看到寺内悬挂了一副《东坡画像》,在画上写了以下诗句: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澹州。
这首诗,恰是这一集的核心所在。
黄州的东坡肉、惠州的羊蝎子、儋州的生蚝,众人皆知苏东坡是个快意人生的吃货,谁又能了解他心中的苦闷?
1094年,苏轼被贬惠州的一年前,妻子去世,而就在被贬惠州的两年后,侍妾朝云也因水土不服去世。
所以,才有了片中那一句“这就是东坡家的饭,虽然现在这个家里的人,只有我一个”。 846年后,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评价苏轼,“是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
或许,这才是苏东坡真正想要留给后人的东西吧。
不是诗文、不是政论、甚至不是万古流芳的名声,而是那份用随手能够企及的食材,温暖生命中苦难的淡然。
这就是苏东坡,一个“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老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