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嵇康到底有多帅?

 轻风的起点 2020-08-07

说到历史,或者说到历史上的古人,你会想到什么?

严肃、风骨、一腔热血、正气凌然、不畏权贵……还是印在教科书上那一张张经过加工的画像,考试卷上缺了一行的古诗,像心理学家一样品出他彼时彼景的心理活动?

在作业本后面的参考答案里,士大夫就该不为五斗米折腰,帝王就该勤政爱民满口江山社稷,文人就该针砭时弊为正义发声……

但其实,古人和现代人没有什么不同,一样爱吃,爱撸猫,爱追星,有时候也很戏精,只不过有时候被历史的滤镜蒙蔽了。

于是,就有这么一部非常规意义上的纪录片,将古人不一样的一面展现在了人们眼前。

有趣的故事,梗多的旁白,让观众可以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一段历史,而这样的方式则将一个个古人,塑造成了一个个有血有肉有趣的灵魂。

——《历史那些事》

虽然是一部能让你笑一整晚停不下来的历史纪录片,但所有的内容都是有史料支撑的,只不过是换了一种诙谐的方式演绎出来。

就比如第一集的《在下东坡,是个吃货》,光是看这小标题就感觉到了满满的中二魂。

更不用说旁白那时不时蹦出的一句网络用语了。

“他游历赤壁作一词两赋,引来了无数点赞收藏投币。”

“成为了北宋文学史上的大IP。”

“他在长江里摸鱼。”

开头非常帅,北宋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被流放到长江岸边的湖北黄州赤壁,面对滔滔江水,他感慨万千念出了那首千古绝唱: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苏轼写下这首诗的时候,正是他仕途最为失意的时候,从享誉文坛名震汴京的苏轼到被断章取义诬蔑为讽刺新政的阶下囚,在羁押了103天之后,苏轼被贬到湖北黄州。

这段历史在纪录片中用短短的几句话概括出来,几个画面就展现出了苏轼当时的失意和苦闷。

当然,被贬之后,苏轼也不是一味的消极,除了创作和当官之外,苏轼也解锁了他的新天赋——

吃。

这个字出现之后,正片《舌尖上的苏轼》正式开始。

在苏轼的食谱中,最出圈的大概就是东坡肉了。

当时的人们普遍爱吃羊肉,猪肉并没有那么招人待见,“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但是在苏轼的推动下,猪肉开始登上了大雅之堂。(猪:好气,本来能多活几年的)直到现在,东坡肉已经成为了一道享誉东亚的名菜,只不过和原版东坡肉比起来,料理方法有了很大的改进。

节目组为了让我们更直观的感受到这种改进,非常贴心的安排苏轼先生进行了一场时空穿越之旅。

于是孤独的美食家苏先生上线了。

面对一张写满了“正宗东坡肉”、“东坡肘子”、“东坡肉丝”、“东坡鱼”……的菜单,苏先生不忘初心的选择了东坡肉。

那么苏先生看到现代的东坡肉第一反应是什么呢?

“哎呀呀,这好像不是我的做法呀。”

于是,苏先生找上了大厨,美名其曰“切磋”一下,告诉他们从前的东坡肉怎么做。

东坡不愧是东坡,切肉过水非常专业,只是……不会用煤气灶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好了,肉煮上了,苏先生提出想要尝一尝他们做的东坡肉,于是又回到了餐桌前,苏先生对于现代的东坡肉很有自己的见解:

“很不错。”

现代的东坡肉加入了料酒和酱油,味道会更浓烈一些。

苏先生:我当时怎么没想到呢?

还能为啥,你那个时候并没有酱油和料酒好吗?

因为只有半个时辰的穿越时间,品尝完东坡肉时间也差不多了,于是我们的苏先生交代完店家帮他掌控好火候。

就正大光明的逃单离开了。

店家这边呢,虽然被逃了一次单,但是至少学到了东坡肉的真正做法,也不算亏。

当店家兴致勃勃的揭开盖子,两脸懵逼。

苏轼风评受害。

实际上,真正的东坡肉就是清水炖肉,毕竟“人间有味是清欢”。

而现在我们吃到的色香味俱全的东坡肉,则是明朝以后的做法了。

苏轼一生确实命途多舛,刚刚从黄州被赦免回京,又因为得罪了司马光的保守派,被流放到了广州惠州。

当时的惠州瘴气弥漫,疾病多发,而苏轼的薪水又非常微薄,于是一直伴随着他患难与共的爱妾朝云因为水土不服缺医少药,香消玉殒了。

这一回,苏轼真的成为孤独的美食家了。

不过,就在这人生的最低谷,苏轼还是靠着吃顽强的度过了,甚至还自创了“羊蝎子”。

苏轼啊苏轼,没想到羊蝎子也是你带的头。

后来,苏轼又被流放到了更远的海南儋州,因为儋州的生活环境极其恶劣,所以这在当时是仅次于处死的极刑。

没有肉吃对于苏轼来说,是非常难熬的一件事情,不过作为一个“老饕”,这点还难不倒苏轼。

他将“黑手”伸向了当地的野生动物(这是不可取的行为,小朋友们不要学),很快他就发现了海南真正的美食——

生蚝。

因为生蚝太过好吃,苏轼甚至还一本正经的给儿子写信,让他千万不要公开海南生蚝的秘密。

他担心朝中的士大夫知道了,会跑来海南跟他抢。


苏轼屡遭贬谪的一生无疑是悲苦的,但是他却能在所到之处,用当地的美食装点人生。

“先生一笑而起,渺海阔而天高。”

他是乐观的,也是豁达的,便宜的猪肉,店家半卖半送的羊脊骨,再清贫的食材也能被他做出花样来。

“老饕”一词也成为了苏轼的专属名词,他不仅丰富了千百年后人们的精神世界,也丰富了千百年后人们的餐桌。

最后,制作组还作了一首rap《在下东坡,一个吃货》送给了观众老铁们,有一说一,还怪好听的。

除了苏轼的隐藏吃货身份,嵇康的隐藏爱豆身份也很有趣。

无论是弹琴、散步还是打铁,嵇康给人留下的印象两个字就可以概括:

潇洒。

好了,看到这个片头就是知道是老坂本了。

那嵇康究竟有多帅呢?

中国史书在记录人物的时候,总是惜字如金,对人物外表的评价,就更是寥寥几字,爱豆中的顶流潘安,也只得到了三个字的评价。

美姿仪。

同一本书,对嵇康的评价却是:

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凤姿,天质自然。

整整32个字。

这要是搁现在,潘安的粉丝怕不是要血洗《晋书》的广场了。

不过,嵇康能成为爱豆,并不仅仅只是靠外表,还有他的才华和人格魅力。

所以在当时包括钟会在内的一众权贵名士,都成为了嵇康的迷弟。

在古代,能书善文,还有支持者,大多数都会选择去做官。

不过,嵇康并不愿意做官,就算是好友山涛写信举荐他,他也十动然撕,并且写了一封绝交信。

没想到山涛这个浓眉大眼的家伙也去当官了,自己当官就算了,还想拉嵇康发展下线。

至于为什么不愿意做官,嵇康在信中也非常详细的阐述了,总而言之概括为四点:

1.不能赖床。

2.不能钓鱼。

3.不能挠痒痒。

4.不想工作。

工作是不可能的,处理公文又不会,还要和俗人共事,对周公和孔子唯唯诺诺,更是让他难以承受。

尽管如此,无心参与朝廷纷争的嵇康,最后还是落得被公开处刑的下场,这和他的一个粉丝有关。

那个粉丝就是钟会。

钟会在年轻时曾经拜访过嵇康,但是因为害羞没有敢当面交流,而且把他的新作《四本论》从窗户扔进了嵇康家里,就忙不迭的逃跑了。

再次见到嵇康时,钟会已经不是当初那个稚嫩的青年了,他已经成为了司隶校尉,是朝中的高官。

不过这一次嵇康也并没有非常热情的接待他,甚至还有些忽视他,只说了一句“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就打发了他。

这样钟会非常不满,直接路转黑。

在嵇康因吕安案入狱后,钟会去权臣司马昭面前打小报告,说嵇康不守礼教,举止放诞,最重要的是朝野上下有不少支持者,一旦有了谋反之心,后果不堪设想。

司马昭本身就对嵇康有所不满,钟会这一局,直接下定了他要杀了嵇康的心。

行刑那天,嵇康像往常一样拿起自己心爱的素琴,最后弹奏了一曲《广陵散》。

一曲结束,嵇康叹道:

《广陵散》于今绝矣。

说完,从容赴死,年仅39岁。

目前,《历史那些事》已经在b站上更新了两季,两季的评分都在8分以上。

或许是节目组经费不是那么足,所以经常会有同一个演员演了好几个角色的情况。

前一集还是唱着rap的苏轼,下一集就变成了野心勃勃的楚庄王,上一集还是琢磨着怎么把自家东西偷拿出去的溥仪,下一集就成了全民爱豆嵇康。

虽然有些串戏,但好在演员们的演技都很好,只是一直看到最后一集,我还在想着第一集里的苏轼。

不过,对于这部纪录片的喜恶却是呈极大的两极化,有些人认为吸引到了年轻人,用耳熟能详的梗来科普历史知识,也有人认为这种形式是在糟蹋历史和纪录片。

无论如何,这部实验纪录片以一种无厘头的方式,让许多人愿意了解并且走进那些过去的年代,看一看过去的人。

古人和历史也不仅仅是书上的几幅画像几行文字,知识传递的过程也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起来。

毕竟历史不该只是晦涩难懂的,我们学习历史的本质也是为了传承,不是吗?

资料来源:

《历史那些事》

https://www.bilibili.com/bangumi/play/ep253496?from=search&seid=585484953697595357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