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帝王东巡泰山封禅,为何在宋朝划上了终结的句号

 渐华 2020-08-15

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广泛流传着黄帝、尧帝以三代帝王巡祭名山大川的轶闻。这种出巡,又叫巡狩。尽管古人帝王的巡狩有东西南北之分,但主要在东部,即东巡。而东巡的重大事项,就是到泰山封禅。东岳泰山位于东方,太阳冉冉升起的神圣之方,在五行中属木,为五行之首,故为五岳之首,号称五岳独尊。有资格到泰山封禅,必须要有一统万里江山、国泰民安、五谷丰登的吉祥征兆显示,以证明帝王受命于天或得天的钟爱和万民厚爱。

历史上东巡泰山封禅的活动,有史可查的是始于秦汉,把封禅作为国家大典,率车骑百乘以“有事于泰山”,是从秦始皇开始,汉武帝继之,终止于宋朝。从秦始皇到宋真宗,共有六位皇帝先后十次东巡泰山封禅。

古代帝王东巡泰山封禅,为何在宋朝划上了终结的句号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曾五次出巡全国。他结束了对东方的战争后,便急忙开始出巡,第一次是向西北方巡察。因为那里是他的发祥地,也急于向西方炫耀他一统天下的伟业,此后的四次出巡都与东方有关,可以说都是东巡。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向东方和南方巡游。车驾浩浩荡荡,由咸阳出函谷关,沿渭水经洛阳,长途跋涉到山东的泰山封禅。这是历史上第一封建帝王到泰山行登封大礼,为后世帝王泰山封禅开了先河。一年后,秦始皇又一次向东巡狩。此次出巡有点不妙。到达河南中牟县北时,突然从树林里飞出一只巨大的铁锤,把始皇的一辆副车砸个稀烂,因“为盗所惊”,十分扫兴,经上党郡回咸阳。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向东北巡视,先到碣石,刻石颂其功德,然巡祭北方边疆,为伐匈奴作准备。此次巡狩一结束,就命蒙恬率三十万军队攻击匈奴。五年后,秦始皇进行了最后一次出巡,在山东地区,染上重疾,死在回咸阳的路上。

秦始皇东巡的目的主要震慑六国的残余势力,特别对东部齐国的残余。战国末期齐国与秦国同时称帝而且力量强大,秦视之为东方劲敌,对这里很不放心,借封禅而对齐鲁旧地进行巡视,以炫耀他统一天下的丰功伟绩,并显示武功以威服其残余。

秦始皇东巡的另一个目的,就是求神寻仙,企图求长生不死。他听信方士之言,以为渤海中有神山,上面有仙人和长生不死之药,屡次派遣方士及童男童女入海取药。他本人也数次巡游海上,期望遇见神仙求得药。他登临泰山祭告天地,也有这样的愿望。然而,他见没见到仙,求不求到药,没人知道,死在东巡路上,有机会让赵高和李斯操纵胡亥顶替扶苏,决定了秦王朝极其短命却是铁打的历史。

后世往往把秦皇汉武并称,是有一些道理的。二人确有不少相近之处。如东巡方面。

像秦始皇一样,汉武帝也十分热衷于东巡,并且其公私两方面的目的也颇为相似。其政治目的也是对齐鲁故地加强控制。楚汉相争时,项羽所封的十八诸侯中三人在齐地号称三齐,后因韩信控制了三齐,刘邦才统一天下。刘邦又怕韩信割据此地而将其杀掉,可见此地的重要性。汉景帝时的“吴楚七国之乱”,就有四国在齐鲁。因此,巩固东方,才能全力对付西部边疆,就有了数次东巡。在东巡封禅之前,他亲率十万大军北巡朔方,这一方为收服北方边陲,一方也是向山东地方显示武力,为东巡创造条件和加强东巡效果。汉武帝东巡还有一个重要的个人目的,如秦始皇拜会神仙,获取不死之术。汉武帝多次登临泰山,巡游海上,也想亲见神仙。

并非每个帝王都可以去泰山封禅,有一个资格问题。比方说先必须有吉祥的征兆出现,就是说要天降祥瑞。汉武帝时从地下挖到了一只大鼎,被认为是“神鼎”。这就为封禅奠定了舆论。于是,汉武帝七登泰山,五次举行封禅大禅。

为了取得这一资格,有的帝王不惜弄虚作假,大闹丑闻,大大降低封禅的可信度。东汉光武帝就以伪造符瑞,东巡到泰山封禅。宋朝的真宗皇帝在强敌压境、国弱民穷、国内灾祸不断的情况下,竟然狂热地追求去泰山封禅。竟命人伪造“天书”,而这“天书”竟一降再降。于是,在公元1008年10月,真宗皇帝如愿以偿,从汴京出发,于11月登泰山,举行了封禅大典。这是历史上第六位,也是最后一位登秦山封禅的皇帝。他的不光彩行为,贻笑后世。这样,封建皇帝东巡到泰山封禅彰显盖世伟业的活动,以极不光彩的方式划上了句号。

古代帝王东巡泰山封禅,为何在宋朝划上了终结的句号

清朝皇帝也爱东巡,可以说是历史又一次东巡的高潮,也是最后一个高潮,但它不到泰山封禅,也不是到海上求仙,而是拜渴在东北地区的祖宗陵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