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公元1100年,正月。 17岁的宋徽宗赵佶,登上宋朝天子宝座。 翌年,改国号为”建中靖国“。 这一年,宣和画院一位不知名画师,作画一幅献给新帝宋徽宗。 徽宗看到画中盛世图景,大悦,题字《清明上河图》,收入御府。 而后,转送给了自己的外戚向氏。 那位献画的不知名的画师叫张择端。 他在这5米多长的长卷中,曾绘制了约800多个人物、60多头牲畜,30多家店铺、20多只木船…… 画卷足够细致,画中之城也足够繁荣。 然而,在这十里繁华的汴京城背后,年轻的徽宗,没懂! 这幅没被读懂的画,就是我们今天熟知的《清明上河图》,那么,它究竟画了啥?画于何时? 想知道答案,还要从名画中找答案。 打开画卷,10倍放大后,如果留意细看,你会发现这么几位女性—— 一位,停在轿子前,仿佛要上去的女子: 另一位是在小摊旁选购东西的夫人,身旁或许是丫鬟和她孩子: 这些看上去平平无奇的人物,她们的服饰却指明了所处时期。 北宋崇宁至大观年间,“盘福龙”的发饰和短褙的样式一直在女性流行。南宋徐大焯《烬余录》也曾记载:“崇宁、大观年间,女性上衣相对短窄,开四缝,上衣偪窄,开四缝而扣之。发髻大而扁,曰盘福龙。” 画卷中出现的这两位女子,发髻正是徐大焯所说的“盘福龙”,服饰是北宋崇宁、大观年间流行的上衣相对短窄的穿搭。 南宋《杂剧大花鼓》,故宫博物院藏 画卷进一步放大,进入城门后,正式步入汴京城。 不同身份的人往来匆匆,头带藩篱的行客骑马进城,挑着筐的小贩正往城外去,一边挑着货物,一边回头观看。 他们观望的对象是两位拉满货物的独轮车。 车上盖着一块苫布,细看,写满了字,很显然是供人欣赏的书法作品: 独轮车上的苫布在画卷中出现过两次,它的背后却是宋代官场的残酷党政及腥风血雨的政权交迭。 公元1069年,在宋徽宗出生的十多年前。 宋神宗与宰相王安石开始推出新政,政策涉及政府事务的方方面面,从科举考试制度到平民百姓的差役。 然而,推行新政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每次新政策的宣布,都会遭到保守派老臣的猛烈抨击,神宗时期,以司马光为首的一系列旧党人士被罢官流放。 1080年,一代文豪苏轼也在流放行列。 神宗驾崩后,反对新法的旧党派复官掌权,轮到改革派被罢官放逐。 从宋神宗至宋徽宗期间,王安石、司马光、吕惠卿、章惇……新旧党争似乎成为北宋中后期惯常政治形态。 激烈的党争,史书上不过寥寥几语。日常生活中又有何影响?被废黜一党,自己相关的一切成了违禁品。 上一秒,大权在握,光芒万丈;下一秒,低入尘埃,就连曾经书写的屏风大字被官宦人家抛弃,沦为车夫的苫布。 画卷中,挑担回首的小贩观望是政治舞台碾轧无情;《清明上河图》诉说的却是北宋党争之激烈和残酷。 从崇宁的服饰、熙宁的党争……张择端所描绘的并不是某一特定时期,也不是汴京城实实在在某个地方。 他是把当时政治、社会的现状入画呈现给了徽宗,希望新帝发现后改变。所以,这些在画中商业繁荣的表面之下,隐藏的暗线更是令人心悸。 比如,画卷中,惊马闯郊市的惊险: 空空荡荡的望火楼,却无人观望: 而望火楼下的兵营竟被改成了饭馆和货集散地: ![]() ![]() 宋代是一个没有宵禁的朝代,夜晚点灯活动的人多了势必会产生安全隐患——火灾。史料记载,北宋100多年间经历了40多次特大火灾,伤亡无数。 因此,消防是当时朝野最关注的问题之一,居民区内设置望火楼以便及时发现和消灭火情。 张择端画下的望火楼,形同虚设,不得不叫人心惊。 让人心惊的地方不只这一处,拱桥段正迎来一场“船桥预撞”的祸事。 桥上,行人站立下看,议论纷纷: ![]() ![]() 河岸之上,惊呼的众人: ![]() ![]() 原来桥下,货运船通过拱桥,桅杆却没来得及放下。船员慌忙将其放倒,另一位甚至企图用长杆抵住桥梁防止船体继续前进: ![]() ![]() ![]() 桥下的祸事正要发生,桥上也不太平。 如果拉高视线你会发现,桥身的占道经营也充满隐患: ![]() 模拟航拍占道经营 桥中心“官员争道”也正在发生,当骑马的武官与坐轿的文官相遇,双方互不相让,各家的管事正打算较量一番: ![]() ![]() 离岸不远处的兵营,一幅岁月静好,没感受到一丝丝危机。士兵们更是神情涣散,有的已睡,有的即将睡去: ![]() ![]() 汴河沿岸,大量私漕运往京城: ![]() ![]() 正常情况下,货物要经官方盘查把关,如图北宋《闸口盘车图》: ![]() 北宋佚名《闸口盘车图》 张择端画中大量私漕运往汴京,却并无人管理。而城内官盐无人问津,无市场: ![]() 沉重的商税更是让百姓惊讶无比: ![]() 军车横行,军官饮酒成风: ![]() ![]() 末尾处,汴京的城墙上无论城楼上还是楼下关口无一卒把守:(城防失守) ![]() 饱含深意的问医、问道、问命结尾: ![]() 张择端把想说的话,繁华表象下的隐忧,一触即溃,惊心动魄的现状用一种隐晦的方式将其呈现给宋徽宗。 他这种方式,叫“画谏”,由来已久。 1073年(熙宁六年),王安石变法时期,光州司法参军郑侠曾差遣画工李荣作《流民图》,奏报神宗,要求废止新法。 徽宗登基后,诏告天下,对他施政提意见。张择端所绘之图,正是基于此。 画中没有进行夸张渲染,这是北宋末年实际存在的社会和政治问题真实再现。 张择端的这番苦心,宋徽宗懂吗? 很可惜,宋徽宗并没有看懂这幅画。 或者说他看懂了,但已无能为力。 徽宗被推上皇位时,正是改革派掌权时,章惇、曾布和蔡卞都认为自己才是改革派的领导者,三人彼此不存在什么认同。作为王安石女婿的蔡卞更认为自己特殊。 新旧党争已演变成权利争夺,彼此种种的仇恨、嫉妒,没有哪两个人处于同一战线,甚至连蔡卞和蔡京两兄弟也做不到。 这就是徽宗所面对政治现实。 对保守派感兴趣的徽宗,如何平衡各路势力,减少或克服这些敌对行为,进而改变社会政治现状,对他来说是一种挑战。 然而,变法引起的党争,北宋几代皇帝都在反复上演,更何况徽宗! 所以,当他拿到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后,因没有自己想要的和谐之美转而送给了自己的外戚向氏。 1127年,靖康之变。 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等 3000 余人,被金兵押解北上,汴京沦为一座空城,北宋随即灭亡。 保存在向氏家中的《清明上河图》,自此也落入金人手中。 后来多次在宫廷和民间历经辗转,1955年由故宫博物院收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