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卷烟厂具有悠久的历史。 闽西地区闽西地区烟草种植始于明崇祯初年,迄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且产量极为可观,清末民初,最高年产量达150万公斤以上,价值400余万银元。民国初年,龙岩县城有多家制烟作坊,加工旱烟和水烟。较为著名的有以加工水烟为主的林宜兴烟店,加工经营水、旱烟丝的国香烟店。烟丝加工作坊均以手工操作,作坊工人少者二、三人,多者十来人。 以永定为主要产区的条丝烟畅销海内外,享有很高声誉。1914年(民国三年)美国旧金山万国博览会永定条丝烟荣获优胜奖。 上世纪40年代,永定烟农先后从南京、云南等地引进良种烤烟种植及烘烤技术,获得成功。永定及整个闽西的烟草种植遂从晒烟转型为烤烟。其质量上乘,成为国内三大优质产烟区之一。 民国以来,市场销售的卷烟多是上海英美烟草公司、华成烟草公司和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产品,大多价格昂贵,销量有限。 1942年龙岩工商业者陈应志、陈乃庵、廖汝岩等人,在龙岩城区开办“三友工业社”,经营卷烟制造业,生产“三九”牌卷烟。此后二三年间,龙岩卷烟业迅速发展,先后开业的不下数十家。其中最著名的仍当首推三友卷烟厂。该厂有职员、工人共30余人。产品闻名省内外,远销至江浙等地。其次是南方卷烟厂,有员工50余人,其产品“白宫”牌卷烟亦颇出名,除本地销售外,几乎占据了闽南各地卷烟市场。另有规模较小的同兴卷烟厂,生产“大众”牌卷烟;东南卷烟厂,生产“快车”牌卷烟。据1944年统计,龙岩境内有手工操作的小型卷烟厂10家,工人约350人,年产卷烟750万支(1500箱)。 抗日战争胜利后,水陆交通恢复,上海等地生产的各种卷烟先后重返闽西市场,美国生产的“茉莉”牌、“骆驼”牌、“苹果”牌、“杜鲁门”牌等各种卷烟也相继进入闽西市场。龙岩地产卷烟受到冲击,龙岩的小型卷烟厂纷纷倒闭。规模稍大的卷烟厂亦因无利可图而收盘停业。仅三友、南方两厂资本较为雄厚,经营管理经验较丰富,产品销路较广。勉强维持生产,直至1949年。 1951年冬,龙岩专署财经委员会采用赎买政策,将“三友”、“南方”两家私营卷烟厂合并,组成“公营龙岩烟厂”,成为福建第一家国营卷烟厂。厂址设在五彩巷西桥头原“南方”厂址,建筑面积879平方米,有职工36人。1952年产丙级卷烟“三九”、“白鸽”丁级卷烟“节约”、“丰收”牌香烟460箱。1953年创丙级“农庄”牌卷烟;1954年创丙级“金锚”、“机耕”牌;1956年改名龙岩卷烟厂。 1958年扩建技术改造后,新研制生产的“福建”牌投放市场后,深受消费者的欢迎。在当年的全国人大会议上,获得了中央领导的赞扬,并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摆放。在此前后还成功地研制开发了甲级“红龙”,乙级“乘风”、“水仙”,特制“采茶灯”及硬壳包装的“乘风”、铁盒装甲级烟“山茶花”,从而打破了多年来生产低等级产品为主的被动局面,产品的知名度和覆盖面与日俱增。 1960年,龙岩卷烟厂搬迁到苏溪新厂,结束了原来的民房式厂房和作坊式生产工艺。1961年4月,开始生产合成卷烟“体育”牌。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龙岩卷烟厂先后成功研制过滤嘴84“古田”硬盒翻盖卷烟;特制“富健”;84硬盒翻盖“梅花山”高级卷烟;“海峡”卷烟;90“富健”、“武夷”、嘴“乘风”、“万得福”、“健牌”、“绮丽”牌卷烟;与晋江市“七匹狼”制衣实业公司合作开发“七匹狼”高档烟;与三明、南平烟草公司共同开发“金湖”、“武夷山”卷烟;与福州市烟草公司共同开发红“古田”卷烟;由国家烟草局牵头与日本烟草株式会社,开发含焦油量低的“华友”混合型产品。并在老“乘风”的基础上,相继开发新风格、新包装、新口味过滤嘴的“白乘风”“黄乘风”、“蓝乘风”。 龙岩卷烟厂 采茶灯 采茶灯 采茶灯 乘风 福建 古田 古田加字:福建省人民政府赠 海光 红霞 ![]() 机耕 ![]() 1952年生产的“节约” ![]() 金麟 ![]() 金锚 ![]() 经济 ![]() 绮丽 ![]() 三九 ![]() 水仙语录标 ![]() 武夷 ![]() 武夷 ![]() 新农村 ![]() 银球 ![]() 银球 ![]() 玉兔 ![]() 云燕 |
|
来自: 老刘tdrhg > 《2、烟酒标/火花//扑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