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旧梦依稀文青时——忆《耕耘者》创刊京山

 鄂中京山 2020-08-15

1985年 1月1日(勘误:12日)本县举办迎春诗会,湖北省作家协会理事、著名诗人曾卓等专程前来参加。


《京山县志·大事记(第33页)》

湖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10月出版

《耕耘者·祝贺湖北省青年诗歌学会成立·诗歌专号》封面(1985年1月)

公元1985年的春天,注定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春天。

        

阳历年(元旦)刚过不久,湖北省内的诗人、作家,省电台、报社的记者便纷纷来到京山——一个地处大洪山南麓、江汉平原北端的偏僻小城,只为赴一场“迎春”的盛会。

      

1月12日晚,迎春诗会在位于县城新市镇中心的大礼堂举行。春潮奔涌,春意盎然。能容纳千人的大礼堂座无虚席。连走廊和过道上,也挤满了在县城上学的中学生。

        

湖北省作家协会理事、武汉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诗人曾卓,19世纪30年代就开始发表作品的老诗人莎蕻,当时在省内外已有一定影响的青年诗人熊召政、陈应松、徐鲁等,专程前来参加,为京山这座沉寂的小城,创造了一个春的喜悦和欢腾。

        

这场诗会,单从文学方面而言,无论从隆重、盛大和影响,都在京山县的历史上,写下了前所未有的一笔。

       

而这场由政府部门出面举办的诗会,却是本县几位青年文学爱好者大胆构想、四处奔走、全力鼓动的结晶。

        

这几位年轻人就是:李文华、刘剑、熊红、曾静平、胡鸿、赵春晓、李甫清等。他们也就是后来在湖北省内外都产生过一定影响的“耕耘者文学社”的成员。

        

在诗会上,我没有诵读自己的作品,而是手捧刚刚从印刷厂取回、散发着油墨清香的《耕耘者》诗刊,代表文学社全体成员,诵读了由刘剑执笔,大家共同审定的“这里有一片神奇的土地——我们的开场白”,向所有参会的文友呐喊:在春天的原野上,我们把这片土地虔诚的展现在你们面前。朋友,那就扛起你们艺术的金犁,带上你们思想的种子,迈开大步,潇洒而坚定的走向这里,把汗水和阳光一起播下去,播下去,然后,你们一定会昂起头,对天边的第一缕秋风说:这片土地,属于我们!


迎春诗会合影(1985年1月12日京山大礼堂)

  

是的,我们是一群年轻的“耕耘者”,我们在文学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辛勤而艰难的耕耘。而把我们这些“个体劳动者”聚拢在一起的,是当时京山县群众文化馆《京山文艺》的编辑张长缨老师。

       

1975年,我从京山县第一中学(简称“京一中”)高中毕业后,下放农村当了近三年“知青”,招工到县化工厂当了工人。

        

工作之余,开始写些诗文自娱并向一些报刊投稿。年轻人心高气傲,一出手便直奔《人民日报》、《人民文学》、《诗刊》、《中国青年报》、《星星诗刊》、《萌芽》等国内知名报刊,结果可想而知。稍好点的,编辑还给你回几句鼓励的言语,大多是铅印的“不拟采用,原稿退还”。

       

直到1981年初,在县印刷厂工作的三弟告诉我:县群众文化馆办有《京山文艺》,(现京山市地方文学季刊《京山文学》的前身)就在他们厂排印。并让我看了一期排出来的样刊。在印刷厂排字车间,我第一次见到了《京山文艺》的编辑(兼校对)张长缨老师。张老师看了我的一些习作,认为很有基础,让我有时间到县化馆作进一步修改。

        

我永远也不会忘记,1981年3月底的那个周未,我走进京山县文化馆,敲开了《京山文艺》编辑部(当时叫编辑组)的大门。

        

当时的《京山文艺》,就是一张四开四版的铅印小报,不定期出刊,主要发表一些本地业余作者的诗、文、书法、美术、小曲艺等作品。与省内外县、市群众文化馆、图书馆相互交流,并向县内各乡镇文化站赠阅。

        

在张老师的辅导、修改下,不久,我的小诗《煤炭》出现在《京山文艺》上。这是我的“作品”第一次由手稿变成铅字。从此,在张长缨、程义浩、张华、付家华等老师的帮助下,我开始在文学之路上前行。从《京山文艺》的一名普通投稿者逐渐成为《京山文学》的重点、骨干作者。


参加清江民族诗会留影(1984年8月鄂西利川)

  

下面要说的,便是我通过张长缨老师和《京山文艺》这座媒体桥梁结识的几位“耕耘者”朋友。

       

先说李文华:1982年初春,一个星期日,我在县文化馆向张老师请教一些文学上的问题,中午,张老师留我在他家吃饭。正巧李文华从孙桥镇乡下到县城办事,也来找张老师。我这才把经常在地、县报刊发表作品,我所崇拜的“诗人”,和一个朴实、淳厚的农民形象叠合。

        

再说刘剑:本是我读小学时的同班发小,后来因为“文革”,父亲受到冲击,此后,便在社会上奔波漂流,断了音信。直到在《京山文艺》读到他写的缅怀刘少奇的长诗,在张老师的引见下,才重新聚在一起。

        

还有熊红:是我读高中时的同班学友。个子高挑、英俊潇洒、爱文艺、爱运动,是当时班上女生们追捧的“白马王子”。高中毕业后上山下乡,和我同在本县的钱场公社,我在刘岭,他在廖冲,相距不远,经常串联。再后来,我招工进厂,他却应征入伍,当了炮兵(据悉当兵数年,从未真正开过一炮)。在部队和地方的报刊上,倒是发表了一些文学作品。也是给我不少文学创作动力的人。复员后回到京山县广播站工作。我和他的重聚,自是水到渠成。

        

曾静平:当时是县财贸学校的打字员。张长缨老师向我介绍:说她是本县少有的才女,《京山文艺》曾专版刊发她的诗作。湖北省群众文化馆主办的《布谷鸟》杂志在发表她多首诗作的同时,配发了著名老诗人曾卓以《青的谷》为题的诗评。在县内的文学青年中可谓产生了“轰动效应”。

        

胡鸿:京山二中(现更名为“绀弩中学”)年轻漂亮的语文教师。初知她的名字,也是在《京山文艺》上。那时,她还在荆州师专念书,放假回乡,写了一首《我在山间徜徉》,给我留下了印象。毕业后分配回京山,在县文化馆举办的业余作者培训班上才真正相识。

        

李甫清:未识李甫清,先知《百鸟寨》。这部为京山争得了国家荣誉的儿童剧,剧本就是出自他手。真正认识他时,他已是县党史办公室的政府工作人员。不过,诗心依然。

        

我们这群年轻人,因共同的爱好走到一起。饮酒赋诗,纵情歌咏,时常相聚。渐渐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小团体。


1980年代的诗歌耕耘者曾静平(左)和胡鸿

  

当时的不定期聚会,大多是在刘剑的居所。他当时刚刚成家,和万红姐居住在原县电影公司面临溾水河的一幢宿舍楼中。我们当时真可谓年少轻狂,只依自已的兴趣行事,全然不顾他人感受。品诗论文、歌唱吟诵,常常招来楼中邻居和过往行人的诸多白眼和责难。万红姐是刘剑的“铁杆粉丝”,对我们一如自己的兄弟姊妹般关切,在那个经济匮乏的年代,我们这些人没少在刘剑家蹭吃蹭喝。当然,也磨出了一些大家比较认可的作品。

        

有时,我们也在曾静平家相聚。她的父母亲对我们这些后辈的家庭情况都比较熟悉,对我们的交往是赞同的。她家的房子虽宽敞些,但人口众多,生活很艰难。我至今还记得在她家“客厅”那盏15w白炽灯昏黄的光亮下,大家品评诗文的情景。更难忘当年她的两个小妹妹望向我们这些哥哥姐姐崇拜的眼神。

        

品诗论文之余,大家不约而同的想到:把经过磋磨的个人作品加上对诗的见解集结成册,也算是对过往的一种纪念。

       

1983年夏,由李文华采用刻蜡板的老旧方法,亲执铁笔,刻写油印了几个人的诗歌合集《岛》。

        

几经酝酿之后,我们将自己的小群体定名为“耕耘者文学社”,并确定编印社刊《耕耘者》。84年8月,由李文华和我俩人刻写编印了《耕耘者》创刊号。我的小学同学倪翔、张红卫为创刊号设计了封面和内文插图。

        

这份我们自认为有点模样、油印的创刊号一出来,如一块石头扔进水里,在省内的文学爱好者中激起了层层涟漪,也引起了省、市、县宣传、文化部门的高度重视。湖北电台、《湖北日报》、《荆门报》、《京山报》相继作了报道和专访,县文化局正式下文,确认“耕耘者文学社”为合法群众团体。

        

此后,为了祝贺湖北省青年诗歌学会成立,我们大胆构想:出一期诗歌专号”,将油印模式改为正规的铅印,并由曾静平、胡鸿出面,邀请省内文学前辈和诗歌界朋友,在刊物推出的同时,举办一场迎春诗会。

        

县宣传、文化部门领导和社会各界得知我们的想法后,给予了舆论和资金的大力支持!《耕耘者(诗歌专号)》诚请著名“七月派”诗人曾卓老师题写了刊名。而封面的设计和内文插花则由我的发小、同学张红卫和我共同完成。大家共同议定诗刊内文栏目,我总揽内文编排工作。

       

省内外知名的诗人、作家闻讯后,纷纷致函、题辞、赋诗祝贺。

1984年10月,《湖北日报》记者郭良原(右二)在京山采访“耕耘者”。左三为曾静平,右一为胡鸿

1984年10月,著名诗人曾卓、邹荻帆,作家骆文为“耕耘者文学社”题辞。

  

记得当年省电台文艺节目编辑李虹,用她那极富磁性的声音,向外界传播《耕耘者》创刊相关消息时,把通联地址公布为:京山县志办公室赵春晓。(其实我当时身份仍是县化工厂的工人,抽调到县志办公室工作。)于是,信函、稿件如雪花般飞来,对我的称谓更是五花八门:春晓编辑、春晓老师、春晓同志、春晓诗友……更有许多女青年诗友,因名猜人,用上了春晓姐姐、春晓阿姨等称呼,真让人有些啼笑皆非。

      

经过大家近两个月的辛勤忙碌,《耕耘者·祝贺湖北省青年诗歌学会成立·诗歌专号》终于尘埃落定,于1985年1月10印刷完毕,在12日晚的“迎春诗会”上,送到了众多参会者手中。

        

这一期《耕耘者》,从栏目设置,到作者阵容,再到作品质量,都可以与当时公开发行的诗歌刊物媲美。不少国内当时有名的诗人都在其中亮相。还特辟了当年湖北诗群中较大的鄂西、蒲圻两地诗友的作品选辑。刊物编辑的眼界己不仅仅局限于小小的山城。

  

时光荏苒,岁月匆匆。三十五年光阴,转瞬已逝。我们这些当年的文学青年,(我自然也是其中之一)和《耕耘者》一起,经历、见证了那些风风雨雨、苦辣酸甜的日子。

        

我们从当年的《耕耘者》起步,走出京山,走出湖北,走向了全国。

        

我们的名字和作品,频频出现在全国各大报刊和网络平台,有人获得了各类文学奖,有人出了诗集、文集,还有作品走出了国门。

        

我钟情于诗文,至今已有近四十年。一路走来,虽然生活颇多坎坷,文学始终伴随着我一同前行。它关注着我的喜怒哀乐,关注着我人生之路的每一个脚印。

        

文学,从不曾遗弃我这个远离家乡的游子,在报刊和网络上,仍能偶尔见到我的身影。

        

旧梦依稀,难忘文青时。


2019年12月26日于天津


2018年,部分“耕耘者文学社”成员在孙桥籍革命家张文秋故居重聚。从左至右依次为李文华、熊红、刘剑、曾静平、李甫清。

新京山城区全景鸟瞰(京山·黄晓明摄)

  

文字原创:赵春晓,男,笔名:(春晓、夏阳),微网名:(春风晓阳)。湖北省京山市人。湖北省音乐文学学会会员。京山市作家协会会员,京山市音乐家协会会员。早年下过乡,当过工人,从事办公室文字工作多年。后下岗。现谋生于天津。1980年至今,在全国多家报刊和网络媒体发表各类文学作品数百件。有作品获奖并入选多部诗、文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