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沉痛悼念聂绀弩同志

 鄂中京山 2020-08-15
我国无产阶级文艺运动的老战士,杰出的文学家、诗人,著名的中国文学研究家,革命的社会批判家,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聂绀弩同志,因病久医治无效,不幸于一九八六年三月二十六日四时二十五分逝世,终年八十四岁。

聂绀弩同志历尽艰辛,光荣地走过了漫长的荆棘之路,终于离开我们而走了。他走的时候,没有留下遗言,但他却为我们留下光辉的战斗足迹,留下崇高的人格与热血凝成的文字。“自古风流谁无死,痛彻乾坤此一悲”,今天,我们怀着深深的悲痛和无限的哀思,来和他告别。

聂绀弩同志于ー九0三年一月二十八日出生于湖北省京山县。他自幼聪敏过人,酷爱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但因家贫,十五岁时在县立高小毕业后就失学了。他十八岁时离开家庭,到福建泉州国民革命军“东路讨贼军”(讨伐北洋军阀)前敌总指挥部当司书。半年后,到马来西亚吉隆坡运怀小学当教员。一九二三年秋冬之际,他在缅甸仰光《觉民日报》《缅甸晨报》作编辑,在这里他阅读了《新青年》合订本,接触新文化,并从此毅然地站到新文化运动之中,在作这次历史选择之后,他一生便坚贞不渝,始终为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提倡社会主义的新文化而斗争。

一九二四年,聂绀弩考入广州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第二期,不久即参加国共合作的第一次“东征”。东征途中留海丰县工作,并在彭湃同志主办的“海丰县农民运动讲习所”任教官。东征胜利后在广州又考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一九二八年在南京中央通讯社任副主任。一九三ー年“九ー八”事变后,他利用副刊《雨花》和《什么诗社》,组织了“文艺青年反日会”,并在报上发表抗日文章和散发反日传单被反动当局通缉,逃往上海。从此,他便走上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道路。

聂绀弩经上海逃亡东京后,结织了胡风、何定华等,并于一九三二年二月由胡风介绍加入“左联”,随即与胡风、何定华、王达夫、楼宪(尹庚)、周颖等组织“新兴文化研究会”,出版反日刊物《文化斗争》,并因此被逐出境。他被押送回上海以后,便全身心地投入反帝爱国斗争,同时成为“左联”理论研究委员会主要成员。一九三四年三月,他受聘于上海《中华日报》,创办了著名的文学副刊《动向》,为左翼作家从事文化斗争提供了重要阵地。由于和《动向》的关系,他结织了鲁迅、茅盾、丁玲等著名作家。《动向》自始至终得到鲁迅先生的支持赞助,发表过鲁迅先生的二十几篇文章。聂绀弩一面追随鲁迅参加了语文改革运动,成为新文字运动的一员闯将,一面又在鲁迅的旗帜下,以笔为武器,面对黑暗势力嬉笑怒骂,无情地揭露反动派的嘴脸,在反文化围剿的斗争中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一九三五年他在战斗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一九三六年春,在鲁迅先生的倡议和支持下,与胡风、萧军、萧红、吴奚如、周文等编辑出版《海燕》,由于旗帜极其鲜明,战斗气息极浓,仅办两期就被反动当局所扼杀。这年六月初,胡风同志发表了《人民大众向文学要求什么?》,提出了由鲁迅先生拟定的“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口号,绀弩支持鲁迅先生的主张,力主团结抗敌。一九三八年与艾青、田间、萧军、萧红、李又然等去山西临汾,准备在“民族革命大学”任教,尚未开课,战火已延烧到临汾,他又随丁玲率领的八路军“西北战地服务团”到西安,后又到延安,随即被周恩来同志派遣到皖南新四军任文化委员会委员,负责编辑军部刊物《抗敌》文艺部分,次年冬天离开新四军到金华中共浙江省委刊物《文化战士》任主编。

ー九四O年四、五月间聂绀弩到桂林任《力报》副刊《新垦地》编辑,和夏衍、孟超、宋云彬、秦似共同创办并编辑《野草》杂志。他一开始编《力报》副刊,就发动一场关于女权问题的辩论。在两个月内,发表了他自己和另外几十位作者写的七十万字左右的杂文,驳斥假道学家们阻挡妇女解放的种种谬论。聂绀弩还为这些文章的结集《女权论辩》作了“题记”,这篇题记被称为五四以来散文中难得的佳作。而在《野草》上,他则发表许多重要的杂文作品,讨伐大汉奸,讨伐日本帝国主义,讨伐反动文人,敢说,敢写,敢骂,喊出了中国人民心中的愤怒和抗议。四十年代初期的两年中,聂绀弩的杂文进入了高潮,并一发而不可收。他的杂文的战斗力量,使反动派感到害怕。聂绀弩的杂文师法鲁迅,学习鲁迅对社会的穿透力和鞭鞑力,得其鲁迅的精神。他是以鲁迅为首的左翼战斗杂文家队伍中的重要一员,又是鲁迅逝世之后,我国最杰出的杂文家之一。

一九四五年至一九四六年,聂绀弩又任重庆《商务日报》和《新民报》副刊编辑、西南学院教授。在重庆期间,他发表了无情地揭露国民党反动当局的杂文,并被反动当局所注意。党为了他的安全,让他撤退到香港。他在香港一面为在香港复刊的《野草》等写稿,呼唤新中国的诞生,一面又埋头钻研马列著作,准备为社会主义文艺工作作出新的贡献。

一九四九年,聂绀弩回北京参加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和开国大典。不久,又回香港任《文汇报》总主笔,并任中国中南区文教委员会委员,夜以继日地为抗美援朝和国内民主改革大声呐喊。在香港度过近三年的战斗岁月后,他回到北京,自一九五一年春至一九五八年初,历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兼古典文学研究部副部长,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兼古典部主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等职。解放后,他把全副身心奉献给社会主义文化的创业工作,不畏艰辛地忘我劳动。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工作期间,他与古典部的同志们一起,把编辑工作与研究工作结合起来,以极其严谨的治学态度,整理出版了《红楼梦》《水浒传》等中国古典小说名著和各种文学作品的选本。出版后还继续研究《水浒传》

和其他古典名著,并写出一系列具有真知卓识的论文,成为一个坚实的古典小说研究家。

这一年冬天,他参加第四届文代会被选为中国作家协会常务理事。一九八0年又被补选为全国政协委员。他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赢得了政治上的解放的。不管是从个人的感受着眼,还是从国家的命运着眼,他都从心灵深处感到党的三中全会的路线的正确,他衷心地拥护这一路线。政治上获得解放后,他带着从炼狱中升华了的不屈的灵魂和久存于胸中的凛然之气,一面与疾病作斗争,一面重新拿起笔,重新开展对古典小说的研究和杂文及旧体诗词的写作。他虽然躺卧在床,但仍以超常的意志力量,不屈不挠地奋斗,写出了许多令人振聋发聩的精彩文章。这些文章,兼天写地,情思奇绝,在国内外引起有识之士的惊叹和钦佩。他一生著作甚多,从抗战前开始,先后出版有:小说集《邂逅》《两条路》《绀弩小说集》,散文集《沉吟》《婵娟》《巨像》《绀弩散文》《高山仰止》,杂文集《历史的奥妙》《蛇与塔》、《早醒记》《关于知识分子》《血书》《二鸦杂文》《天亮了》《海外奇谈》《寸磔纸老虎》《绀弩杂文选》《聂绀弩杂文集》,诗集《元旦》《山呼》《三草》《散宜生诗集》,剧作《小鬼凤儿》,语言、文字、古典文学论集《从白话文到新文字》《中国古典文学论集》和即将出版的回忆录《脚印》等,共有二十七种。近几年来,他在病中,还写出了许多生气勃勃的各种文章,在各地报刊上发表,但尚未结集出版。


无论是他的小说、散文、杂文、论文还是新诗及旧体诗词,都包含着从他心底涌流出来的热血和眼泪,都有一种雄奇的非凡的境界。他的古典文学研究文章,处处可见卓越的见识和精辟的分析,并化入自己崇高的精神追求,独树一格,常令人叹为观止。聂绀弩的诗词,形式上虽属旧体,而其精神内涵却是全新的。这里洋溢着新时代知识分子的至情至性,展示着全新的超越世俗的崇高人生境界。在这些诗词中我们看到一个不被苦难所压倒反而压倒了苦难的高洁的灵魂,看到了一个洞察了社会人生之后反而自由地驾驭着社会人生的大写的哲人与诗人的形象。他把文学事业作为自己人生的第一要义,全神贯注,以至不顾死亡的威胁。去年秋天,有一次他病得很重,但是拒绝住院,他预感到医治已经无法奏效,应当用最后一点生命力,在家里写完“贾宝玉论”,因此,在昏迷中他对家人和朋友说,只要让我写完贾宝玉论,你们让我到哪里去都可以,对我怎么处置都行。去年十一月间,他自己已经病得精疲力尽,但仍颤抖着手,写了两首感情至深的、怀念冯雪峰同志的诗,交给雪峰逝世十周年纪念会,留下他的珍贵的绝笔。他真是至死都忠诚于自己所酷爱的文学事业。

尤其可贵的是,他在最后的十年岁月中,对祖国的命运表现出一种感人肺腑的关切。他深深地感到,党中央为我们的民族所选择的历史方向是非常正确的,他衷心地拥护我们的国家从农村到城市的改革,衷心地拥护我们民族生活重心的转移。他常对朋友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们党所取得的成就是很了不起的,现在所达到的一切,就是希望。他通过自己的文章,批评封建主义宗法思想和小生产的眼光,为祖国的改革开拓道路。他是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他觉得自己可以在文字改革中尽一点力量,因此,他总是念念不忘文字改革事业。他说,二亿文盲是现代化最大的文化障碍,一定要加以解决,临终前几个月,他还不断地牵挂着此事。他早已以身许国,尽管自己体力已经衰退,但仍为党和国家分忧,为祖国的振兴而高兴,为祖国的困难而操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聂绀弩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是追求真理和为真理而奋斗的生,是辛勤劳动和辛勤创造的一生。他所选择的道路和我们的祖国和人民所选择的历史方向是完全一致的。因此,他的一生都贡献给党所领导的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成为党和人民的忠诚战士。他的贡献是非常具体的,他以自己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的作品,以自己在文化战线上的战斗业绩,丰富了我国新文学的宝库,体现了我们党的战斗方向,给中国人民留下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并在国内外文坛赢得盛誉,他的一生是光荣的。他的逝世是我们党和人民以及我国文学事业的重大损失。我们要永远缅怀他一生崇仰真理,献身于共产主义事业,拥护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文艺方向的革命精神;缅怀他热爱人民,关心人民的疾苦,任何时候都和人民的心灵相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质;缅怀他在任何环境中都关心着祖国的命运,关心着祖国的进步,支持党和祖国变革的爱国情怀;缅怀他热爱文化事业,一生以坚韧的精神战胜艰难险阻为祖国的文化事业而奋斗的顽强意志;缅怀他大公无私、不图名利、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穷不能移的中国优秀知识分子的高贵品行。我们要学习他这一切,化悲痛为力量,为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而同心同德地奋斗。

聂绀弩同志离开我们而默默地走了,他为我们留下了一颗不死的心灵,一份极有价值的文学遗产,还为我们留下一个中国优秀知识分子的高贵的品格和英杰之气。这些著作和精神,将泽溉后人,教育新的一代。“奇诗何止三千首,定不随君到九泉”。聂绀弩同志是不朽的,他的名字和他的创造将永久地留在我国文学史上和我国人民的心中。

聂绀弩同志安息吧!愿一生劳动不息的战士,在地母怀中永安他的高尚的灵魂!

  
附录:

讣告

著名作家、诗人、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人民文学出版社原顾问聂绀弩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三月二十六日下午四时二十五分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享年八十四岁。

向聂绀弩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定于四月七日下午三时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请届时参加。

聂绀弩同志治丧办公室
 
报道

1986年3月28日,《人民日报》刊发消息《作家聂绀弩逝世》。同日,上海《文汇报》刊发北京27日电讯《著名作家聂绀弩同志逝世》。
 
告别仪式

4月7日下午,聂绀弩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举行。徐向前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送了花圈;全国政协、民革中央、中组部、中宣部、文化部、全国侨联、中国作协、黄埔军校同学会、国家出版局,以及湖北省京山县委和县政府也献了花圈;邓力群、朱学范、杨静仁、屈武等领导人和首都文艺界、新闻出版界人士六百多人出席告别仪式。
 
聂绀弩同志的骨灰放在八宝山西一室,同室存放的还有丁玲、胡风、田间等同志的骨灰。北京太子峪陵园有聂绀弩周颖夫妇合葬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