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河的闲糖包子据传为明朝中叶郭、梅二位师傅首创,已有几百年历史。它取源于七种中草药合成一种“窖耙”放入优质面粉中加水揉至发酵,用大火蒸发而成,且制作工艺独特,秘不外传。主要特点为“不放糖,甜得怪;保鲜久,不易坏;不插气眼,塌得快”。它以上等白面粉做原料,经过制酵、配料、上坛、出坛、发烧出风、泡酵、接渣、合面、做包子,入笼后看长势,上灶后看火候,出笼打竹签等14道工序制作而成。它与常见的北方包子做法有很大差异,宋河闲糖包子面色光滑,表皮嫩薄,捏缩成砣,松手还原,吃有嚼劲,香甜可口。

由于配方一直未外传,故为地方一绝,外地客人路过此地,必吃几个,并带一些回家。
宋河闲糖包子几个说法的勘误。宋河的闲糖包子,有多种写法,有人写作“咸糖包子”,这是根据口感味觉而言的;有人写作“饧糖包子”,这是根据面团的发酵情况而言的;有人写作“涎糖包子”,这是根据美食对人的诱惑而言的;有人写作“闲糖包子”,这是根据发酵时间而言的。2007年,在申报“京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时,经宋河镇经营包子的商户和社会各界反复协商论证,一致同意定名为“闲糖包子”。2015年,在申报荆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也以该名申报。
宋河“闲糖包子”传承人宋方红(1949—),秦关村人。1972年,宋方红在宋河镇师从“邵家勤行”老板邵安阶学做“闲糖包子”。“窖耙”最初由邵安阶提供配方,后经宋方红不断改进,其配方也更具独特风味,制作工艺更加精细,深受当地百姓喜爱。他制作的“宋河闲糖包子”现进入武汉超市。现制作工艺已传给儿子宋波,宋波成为“宋河闲糖包子”的第五代传承人。
宋河闲糖包子的制作工艺。宋河的闲糖包子,据老人们传说,是宋河建镇时,由江浙来的郭、梅两位勤行师傅发明的,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后来,由于制作工艺复杂,加之那时行业之间的争斗激烈,师傅们思想保守,流传至今,所以会制作闲糖包子的人已经屈指可数,濒临失传了。
闲糖包子的特点是表面光滑、皮薄肉泡、有咬劲、不黏牙、入口香甜,很像现在流行的面包,是人们喜爱的早点,也是馈赠的佳品。它是宋河镇独特的风味小吃,几百年来,一直受到宋河乃至周边地区食客的追捧和好评。
以上文字摘自京山市档案局编撰的《宋河特色美食——闲糖包子》一文。
朋友章征负责京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我曾与他一起去宋波家拍摄了闲糖包子制作过程。我们的拍摄得到时任宋河供电所所长李勇的热情帮助。前往宋河当天,李勇为我们安排好了食宿。次日凌晨两点,我们按约到达闲糖包子制作现场,在宋波家积极配合下,我们顺利完成了拍摄任务。
几年过去了,宋波家辛劳制作闲糖包子的实景已定格成图像留存于世,遗憾的是当时我没拍下章征为申遗而四处奔波的身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