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屈家岭的前世今生

 鄂中京山 2020-08-15


屈家岭乃荆楚腹地,汉水之东,大洪山南麓,远古至今,人杰地灵。勤劳勇敢,富有历史传统和创新精神的屈家岭人民,在过去的悠久岁月里,创造了具有鲜明的特有的文化,为荆楚文化的发展谱写了历史篇章。

屈家岭文化,有着无懈可击的淡定和从容,它在历史中绚烂,在现实中重生,在历史的长河中穿越时空。它有着非凡意义的生产工具(精美石器)和史诗般的生活用具(彩陶)。5千年以前,原始先民们在这片土地上,男耕女织,渔猎嫁穑,其文化内容极其丰富。原始先民们在改造大自然的同时,苦苦求索利用大自然,创造美好生活。看,彩陶上的线条,虽然粗糙,造型显得呆板,但质实古朴,颇能引起人们的思古幽情,很有观赏和考古价值,对研究史前文化有着很好的参考价值。厚重的土地,焕发着造化与人文的光辉。美丽的汉水,展现给世界无穷的奥秘和惊奇。浩荡的长江孕育了中华文明,古老的青木垱河孕育了屈家岭文化。激越你的想象,牵引你的情怀,揭开屈家岭神秘的面纱,探寻屈家岭悠久的史前文化。

——拓荒者的发现。建国初期,中南军政委员会和湖北省人民政府决定在京山、天门、钟祥三县交汇斜跨约三百里荒芜的地方建立国营农场,并取名为湖北省国营五三农场。54年夏季的一场洪水,淹没了刚开垦出来的农田。为了彻底治住水患,这年的冬季,开始了石龙过江水库的建设。当石龙干渠修至屈家岭村西古柏树10米处时,农工们挖出了大量红烧土块和石器。一工程技术人员看到之后,在脑子里第一反映是这可能是古文化遗存,并立即上报水库文物工作队。也就是从那时起,考古工作者在湖北五三农场屈家岭村首次出现和发掘了这种文化遗存,长江流域的史前文化考古工作开始迈出了第一步。

——文化的起源。屈家岭文化因最早先发现于省直属五三农场屈家岭村而得名。距今约5000年左右,遗址的东、南、北三面是海拔40-50米的或聚或散的小丘陵,西南地势较平。东面是青木垱河,西面是其支流青木河、水源丰富。两条小河自遗址北部从东、西两面环绕而南,总面积为80万平方米以上。屈家岭遗存前后经过三次发掘,并多次调查。屈家岭文化早期以黑陶为主,仍以少量朱绘陶和彩陶。中晚期以灰黑陶为主,夹砂陶多为橙红色,圈足器发达。屈家岭文化石器中,主要有斧、锛、铲、锄、镰、刀等。房屋平面多为长方形,结构有单间和多间分隔式两种,地面多用红烧土铺垫隔潮。墓葬葬式以仰身直肢葬为主,少数屈肢葬,儿童多用翁棺葬。这一时期出现了城壕聚落,社会分化,宗教活动等现象逐渐加剧。

屈家岭文化起源的问题,专家学者至今都还在争论,各人有各人的观点。有的持大溪文化起源论;有的持汉水东部起源论;有的持仰韶文化起源论。但通过近年来的考古发现和对三种起源的比较,屈家岭文化是一种分布范围很广的考古文化,它的分布范围从北可以延伸到河南西南部,从南到达湖南北部,从西到达汉水上游陕西境内,从东到达武汉市东部,对此在学术界影响比较大的是大溪文化起源论和汉水东部起源论。屈家岭文化的起源与形成,是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文化研究的课题。虽说五十年来,许多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对屈家岭文化研究一向都是各持已见,其原因主要是每个学者所接触和了解的材料不同,研究的方式方法也不同。但大数学者认为,屈家岭文化作为一种比较后起的地域文化,不可能仅由一种原始文化孤立发展,应该是由多种原始文化长期融合发展而产生一种独特的文化。

——打磨精致的石器文化。如今生活在屈家岭遗址上的人们,在平时的生产劳动中,都会捡到些石器类的东西。当你看到这些石器时,你都会被这些打磨精致的石器所震撼,会油然而生一种的思古情结。屈家岭文化的生产工具主要是石器,用于农业生产的主要有斧、锛、铲、锄、镰、刀等;用于渔猎有网坠、镞、盘状器、球等;用于制作生产工具的有凿、钻、掘等;用于加工谷物的有杵等。当然一件精致的石器,往往要经过打制(有的需开料)、琢平、磨光等工序,有的还要钻孔甚至抛光。可以说,大多数石器都经过不同程度的琢磨。一般人们称之为磨制石器。就石器制作技术而言,长江黄河流域早在公元前五千年,人们就已熟练掌握并普遍地应用了。屈家岭文化时期,在所有的石器中,直接或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工具要占总数的80%左右。当然对某些石器来说,可以一器多用,如斧和锛,既可以用于农业生产,也可以劈柴或加工木料,甚至可以用作武器。

——初步发达的农耕文化。当你踏上原始先民生活过的地方,站在高处向远眺望,你的心胸就会显得格外开阔,就会思绪万千。当你俯下身来,在人们刚耕种的土地上捡一块红烧土块,看到嵌在里面的稻谷,你一定会被这种文化所激越。稻作农业是长江中游史前文化的主要成分,而屈家岭文化的稻作遗存也是最早发现于屈家岭遗址。这也是长江中游第一次发现史前的稻作遗存。1956年第一次发掘,仅发掘800平方米,新发现面积约500平方米,体积约200立方米的烧土遗迹。这些烧土是由泥土羼、稻壳和稻茎叶做成的,上下密结成层,经武汉大学生物系化验测定看,这些谷粒属于粳稻,与今天栽培的粳型品种相近。屈家岭文化时期,粮食有了剩余。如出土的大量小陶杯,其数量比例远远超过任何一种陶器,许多学者都认为这种小陶杯是一种酒器。如果没有多余的粮食,普遍酿酒是不可能的。又如在屈家岭文化层中发现了大量家猪的牙齿,这也说明当时饲养业的发达,粮食已有了剩余。从湖北省考古队2007年10月的调查来看,在屈家岭文化遗址发现了环壕(护城河),而当时环壕已经考虑到水系的改造与建设,使它能发挥防卫、防洪、排涝、灌溉等多方面的综合效益。这也说明屈家岭文化的原始农业已经到了发达期了。

——生机勃发的渔猎文化。屈家岭文化时期,渔猎始终是经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渔猎活动既是对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的一个补充,也是人们在生产力很低的情况下,获取动物性食品的重要途径。屈家岭文化遗址中发现的渔猎工具,主要有镞、石球、盘状器、鱼叉、鱼钩、网坠等。屈家岭遗址北面3公里之外就是山丘,东南两则是大片的水田湖区,而遗址本身又在两条水量丰富的小河之间。这样的环境非常适宜农业生产,同时又方便上山狩猎和下河捕捞。家庭饲养的畜禽品种主要有狗、猪、羊、鸡等。屈家岭遗址上发现的大量农业及渔猎工具,充分说明了史前先民选择什么样的自然环境作为聚落地址,是由其生存条件和经济生活方式所决定的,并不是随意的选择。

——古朴秀美的陶器文化。对于陶器这种器物,大家是再熟悉不过了。陶器的发明,对于人类历史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大的意义。在屈家岭文化以前,中国制陶的历史已有了很大的发展,经过考证,已有1万年左右。屈家岭文化时期,陶器制作已有很大发展,这一时期的陶质分为泥质陶和夹砂陶两大类。在此前已流行数千年的夹炭陶被淘汰。屈家岭文化时期,已出现专门的陶工,这些陶工们一辈子都在创作、制陶、烧陶,并创造了神秘的陶器文化。这一时期轮制技术已经普及,而轮制对于泥料的选择和加工是有很高要求的,屈家岭文化制陶工艺的最大成就就是快轮普遍使用。其基本原理是利用轮盘(陶车)快速旋转所产生的坚性力将置于轮盘中央的泥料提拉成所需形状的坯体。用这种方法成型,在陶器的内底和器壁上往往残留下螺旋式的拉坯指印,在底外留有用绳子切割形成的偏心涡纹。屈家岭文化中薄胎陶器很多,如屈家岭遗址的第二次发掘,共发现蛋壳彩陶近九千件。如果不对土料进行细致的淘洗和使用快轮的方法,要大量制作这样薄的陶器是很困难的。屈家岭文化的陶器一般以灰色为主,黑色其次,红色是第三位。屈家岭文化的灰陶大多数是浅灰色,颜色比较纯正一致,说明当时的窑工能准确控制窑温和窑焰的变化。屈家岭文化使用的窑内渗炭工艺,由于窑温较高,渗炭比较彻底,所以屈家岭文化的黑陶器大多表里一色,坚实耐用。

——丰富多彩的纺织文化。纺织的出现是史前社会经济发展和进步的标志之一。虽说屈家岭文化中至今尚未发现纺织品的实物及形象资料,但却发现了大量纺彩轮,其中以彩陶纺轮最有特色,这说明纺织工业发展已到了一定阶段。屈家岭文化一期开始出现一面平,另一面呈凸弧形的弦轮,并且出现了彩陶纺轮,其它彩有橙黄、橙红等。屈家岭二期纺轮,形体以中小型为主,纹饰丰富多彩,花纹图案除继续流行一期之外,另增加了漩涡纹、麻点纹、麻点对三角纹、同心弧线纹、扇面纹等,从屈家岭文化纺轮出土的数量和形式花纹的丰富多彩可以得知,当时纺织已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家庭手工业。屈家岭文化遗址中,纺轮是一种极易发现的遗物,说明纺织已不只是少数妇女的事情。彩陶纺轮的出现和流行,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纺织工业的重视。

——初具城落的建筑文化。屈家岭文化的住房多属方形、长方形的地面建筑。一间住房,一般东西宽5.6米,筑墙先挖基槽,立柱填土。一座双间式大房子,以粘土或草拌泥掺加烧土碎块培筑墙壁。居住面下部铺垫红烧土块或黄砂土,其隔墙上无门或还设门相通,以利防潮,表面敷“白灰面”或涂抹细泥并经烧烤。在室内中部或偏一角处筑火塘,出现了以隔墙分间的较大住房,有的火塘附近还遗留保存火种的陶罐。室内的柱洞大体排列有序,有的洞底以碎陶片垫实,起着柱础的作用。单间房屋的面积一般10平方米左右,出现了以隔墙分间的较大住房,在室内中部或偏一角处筑火塘,有的是出入一个大门的里外套间式房子;有的是长方形双间、多间的连间式房子,各间分别开门通向户外,以利防潮,其隔墙上无门或还设门相通,居住面下部铺垫红烧土块或黄砂土,甚至有多达二、三十间成排相连的。一座双间式大房子,南北总长14米,东西宽5.6米,室内面积合计70多平方米。这种隔墙连间式住房,形式新颖,建筑结构有了明显进步。有人认为,它可能是在父系家庭生活的背景下产生的。

——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一是原始宗教活动。在屈家岭文化遗址中,发现许多与原始宗教活动有关的遗迹和遗物。如一种奇特的筒管形陶器,无论是从形态特征上分析,还是从连接配套的方法上考察,都不可能是日常生活用品。从多方面分析判断,它们虽然是屈家岭文化原始宗教活动遗物。考古界把它称之为陶祖(男性)。人们祭祀这些陶祖,意在乞求祖先赐福免灾,保佑本族繁衍兴旺。又如发现的完整的猪骨架和狗骨架,它们显然都是因奠基或者祭祀时而被埋入的。二是装饰文化。装饰品是人类精神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屈家岭文化遗存中发现的装饰品有玉、石器和骨、牙器。其装饰品主要有璜、环、镯、坠、珠等,形式简单,数量不多。由此可见屈家岭文化的人们,也是喜爱装饰的,并且有很好的成就。三是彩绘艺术。在彩绘方面,最普遍的用红褐、黑、灰和橙黄等色,作为彩绘花纹的色调。在纹饰结构方面,如彩陶纺轮已采用了四分的对称式和三分的平分式,并应用同心圆,辐射线等,作为图案的结构形式。蛋壳陶杯的彩纹都绘于器内,多黑色,少数橙黄色,为弦纹下加弧面或树叶形彩面。由此可见屈家岭文化的彩绘已按不同器物加以变化,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绘画艺术。

——结束语。屈家岭文化,因其具有鲜明的江汉平原的特点,有别于我国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因此将这种文化定名为“屈家岭文化”。1988年,国务院将屈家岭遗址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屈家岭遗址的发现,说明长江流域同黄河流域一样,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遗址上竖立的高大的保护标志更显示出它的重要地位。

当今世界,随着文化、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日益密切,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地溶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可以说,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底蕴和基础,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加快屈家岭发展的文化资本和经济优势,离不开对文化特色的准确把握。屈家岭有着5000年历史的文化,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有着深厚而独特的文化积淀。基于这个时代,我们有责任深化对屈家岭文化的认识,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屈家岭崛起,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京山市档案局

为京山建档打造京山历史文化百科全书

欢迎提供稿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