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石器时代考古(十二)长江中游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屈家岭文化

 梦想童年594 2022-05-13
文章图片1

湖北博物馆屈家岭文化展厅

屈家岭文化

文章图片2

屈家岭文化遗址公园

屈家岭文化是一九五四年在湖北京山屈家岭首次发现而得名。它的分布范围主要是汉水流域。最早发掘的是京山屈家岭和天门石家河两处遗址,随后又发掘了湖北均县观音坪、郧县大寺、青龙泉以及豫南淅川下集等遗址。 从这些遗址发掘的地层关系证明:屈家岭文化的相对年代晚于仰韶文化,而早于晚期龙山文化,大体与龙山文化早期相当。

文章图片3

屈家岭文化发掘现场

在屈家岭、石家河、武昌洪山、郧县青龙泉等处均发现大量炭化了的稻壳,说明屈家岭文化是以种植水稻为主要经济的。其次,从遗址中出土的其他遗物来看,可知当时还饲养猪和狗等家畜,兼以渔猎经济等。

文章图片4

屈家岭文化骨器

生产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还有骨器、陶器。石器有铲(扁薄长方形,有了穿孔)、锄(常为打制、凹腰或带肩)、斧(体部厚重,刃部常有较大的崩片)、锛(以普通形为主,个别为初级型的有段石锛)、石镞以及少量的长方形穿孔石刀、石镰和石凿等。骨器主要是骨镞与骨鱼叉。大量的陶纺轮的发现,说明当时手工纺织有了发展,纺轮质地一般为泥质黄陶,有的有米黄色陶衣。形制复杂,素彩兼有,彩陶纺轮是屈家岭文化最富特征的器物之一。

文章图片5

屈家岭文化陶器

生活用具的遗物主要是陶器,以手制为主,极少轮制;质地以灰陶居多,其次为黑陶、红陶;器类有鼎、锅、甑、盆、钵、碗、豆、杯、壶、罐和缸等,盉、恐较晚出现;大部分素面,少数有弦纹、浅兰纹、附加堆纹和彩陶。彩陶胎壁极薄,人称蛋壳彩陶,它也是屈家岭文化的一大特色。彩绘以黑、红两色为主,常常有内彩,彩纹母题有网格纹、棋盘格纹和旋涡纹等。有些彩绘不用线条,而用晕染的办法,显出浓淡层次,犹如云彩,这反映了屈家岭文化彩绘艺术的独特风格。屈家岭文化陶器 的另一特点表现在造型方面,就是规范化强。如折腹盆加之足便为鼎,这种规范化的倾向是 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的。

文章图片6

屈家岭文化斧钺

装饰品有陶环与穿孔玉饰等,此外还有陶球和少量石球。陶环和陶球有的着彩,这也是其他文化所不见。屈家岭文化晚期还出有黄陶质的鸟、鸡、鱼、狗等陶器禽兽,说明这时的人们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也开始丰富多彩。

文章图片7

屈家岭文化房屋建筑发掘现场

房屋建筑一般为平地起建,有的甚至筑出稍稍高于地面的房基,并用大量红烧土或拌以稻壳稻草的泥土填筑,这反映了南方建筑考虑防潮措施的特点。建筑结构有单间、双间和三间三种。双间至三间房子较普遍,是屈家岭文化建筑的一大特点。青龙泉发现一组房屋建筑,东边是一座较大的双间房,分南北二室,朝东各开一门,两室隔墙东敞开一门以勾通二室,北室有灶台,西室有灶坑,颇为对称。西边有三座较小的单间房,南北排成一行,也有灶圈,这组房子所反映的家庭关系怎样,还值得研究。

文章图片8

屈家岭文化墓葬形式

墓葬发现很少。青龙泉中层有两座成人葬和四座小孩瓮棺葬,均无随葬品;上层(相当于屈家岭文化晚期)发现了三十座,(成人二十四座,小孩六座),仅九座有随葬品,有四座用猪下顎骨随葬,最多一座达十四付。型制为土坑竖穴式 葬式有直肢与曲肢两种。

文章图片9

屈家岭文化棺葬形式

墓葬中以象征财富的猪下颚骨随葬 且多寡不同,同一时期的房屋似乎也见分化的趋势,这些迹象表明屈家岭文化晚期已出现 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其社会性质当已进入父系氏族阶段了。

文章图片10

屈家岭文化典型器物展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