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楚之战与申包胥故里考源

 鄂中京山 2020-08-15

申包胥,春秋末楚国人,约生于公元前550 年,原姓公孙,因楚平王初被封为申邑尹(申邑在今河南省南阳市北,春秋时为楚东北边境,楚灭申国后建邑),故改姓申氏,字包胥(古人常以封地为姓氏),其故里在今京山新市镇申公岭下申家湾。

作为春秋时期楚国政治家,申包胥因拯救了被灭亡的楚国而被誉为“全楚第一功臣”,其事迹在《左传》、《史记》等史籍中有较详细的记载,是京山籍的中国历史名人。数千年往事如烟,要想全面地了解他的生平和建树,得追溯到公元前506 年著名的吴楚之战及其前前后后。

一  吴楚之战

公元前528 年,楚平王为太子建娶媳妇,新妇是秦哀公的长妹孟嬴。身为太子少师的谗臣贾无极见新妇长得非常漂亮,为了取悦平王,就劝平王父纳子媳,立为夫人,将陪嫁的侍女齐媵假扮孟羸,令太子建迎归东宫成亲,后又设计把太子建调城父(今安徽亳县东南)守边。费无极深知与太子建已结下仇隙,索兴先下手为强,在平王面前诬告太子建和他的教师伍奢将要谋反,平王震怒,拘捕了伍奢,下令捕杀太子建,幸亏城父司马奋扬的暗中帮助,太子建和其子胜才得以脱险,逃往宋国。(费无极言于楚王曰:“建与伍奢将以方城之外叛……将以害楚,其事急矣”。王信之,问伍奢,伍奢对曰:“君过多矣,何信于谗?”王执伍奢,使城父司马奋扬杀太子。未至,使遣之。三月,太子建奔宋。——《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1407 页。)

伍奢被捕后,费无极又对平王说:“伍奢的两个儿子极有才能,若让他们逃往吴国,将是楚国大患。”于是,楚平王一面派大臣迫杀太子建,一面威逼伍奢给两个儿子写信,只要他们应召前来,可赦免其罪。大儿子伍尚为人敦厚,明知是计,对弟弟伍员(子胥)说:“你逃奔吴国吧,我去赴君命,作为尽孝,我情愿以死而得到父亲的赦免,作为行仁,你要担负起申张正义报仇雪恨的重任啊!”公元前522 年,伍奢、伍尚父子双双在楚国郢都刑场含冤而死。(无极曰:“奢之子材,若在吴,必忧楚。盍以免其父召之,彼仁,必来,不然将为患,王使召之曰:“来,吾免尔父。”尚谓其弟曰:“尔适吴,我将归,吾知不逮,我能死,尔能报……奔死,免父,孝也。度功而行仁也,择任而往知也,知死不辟,勇也……”伍尚归死,原奔吴。——《春秋左传注》1409页。)

伍子胥与申包胥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出逃前,伍子胥设法见到申包胥,对他说:“平王杀我父兄,怎么办?”申包胥回答:“我要是教你报复楚国,那就是我对国家不忠,不支持你报仇,那又是无亲友之情,我不好表态。”伍子胥气愤地说:“我一定要灭亡楚国。”申包胥也坚定地回答:“如果你灭亡了楚国,我一定要复兴楚国。”两个朋友就这样击掌而别。(包胥与伍原友,原得奔吴,辞包胥,谓曰:“楚王杀吾父兄,为之奈何?”包胥曰:“吾欲教子叛楚,则为不忠,教子不报,则为无亲友也……”原曰:“我必覆楚。”包胥曰:“子能灭之,我能存之。”——《春秋左传注》1546 页。)

费无极发现伍子胥出逃,即派人追捕,伍子胥擎弓拉箭说:“你们回报平王,若赦免了我父兄,他的王位还保得住,否则,楚国将变为废墟。”迫捕的人见不是伍子胥的对手,只得回报平王,平王大怒,增发重兵追赶,并封锁边关,但为时已晚,伍子胥已过了昭关,逃出楚国属地。

伍子胥在宋国找到了太子建父子,为图借兵伐楚,他们到过宋、郑、许诸国(均在今河南境内),太子建谋事不周,在郑国被杀,伍子胥带公子胜历经千难万险,历时一年多,最后来到吴国。在辗转流亡过程中,有三件事著迹史册并在后世广为流传。

1.混昭关。昭关在今安徽省含山县西北,春秋时为楚属国陈国边关,楚平王派大将薳越带军守候,关口挂着伍子胥的画影图形。伍子胥潜伏关前七八天,无法过关,急得须发皆白。后来在一个名叫东皋公的医生的帮助下,设计混出了关口。这故事便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伍子胥混昭关”。

2.渔父救难。伍子胥带公子胜出了昭关,急急如漏网之鱼,不料,遇到大江拦住去路,后面又有楚兵追赶,慌忙之中藏进芦苇里。正在无法可想的时候,见一位渔夫划着一条小船过来,子胥呼渡,渔夫把他们送过江。伍子胥称谢再三,并解下“百金之剑”相谢,渔夫笑着说:“楚王有令,‘得伍员者,赐粟五万石,爵能执珪’,我不要五万石赏和大夫的爵位,怎么会贪图您的宝剑呢?”伍子胥大为感动,请问渔夫姓名,渔夫说:“要是咱们还有相逢的日子,那时候,我叫您‘芦中人’',您叫我‘渔丈人’好了。”伍子胥拜谢而去,走了几步,再回头时,渔夫已把船弄翻,自己沉水而死。

3.行乞溧阳市。伍子胥带公子胜晓行夜宿,终于来到吴国,衣衫破烂,举目无亲,又不敢轻易暴露身份,为生计只好吹箫行乞于溧阳市(今江苏省溧阳县),历尽酸辛。后人常以“吹箫吴市”来形容落魄英雄,其典故即源于此。

伍子胥到了吴都,终为吴王僚赏识,相与论政,多次劝吴王僚伐楚,未被采纳。伍子胥报仇心切,当得知吴王僚的伯兄公子光有篡位之心时,决定投靠,并很快成为心腹。经过周密策划,公元前515 年,公子光宴请吴王僚,席间,伍子胥的朋友专诸扮成厨人,把名为“鱼肠剑”的短剑藏在烧好的大鲤鱼的腹内,躲过了卫士的严密检查,专诸端着那盘鱼走到王僚面前,刚要把鱼放下,突然抽出鱼肠剑,使劲地照王僚的胸脯扎过去。那鱼肠剑刺透了铠甲,穿出脊粱,吴王僚大叫一声,文刻断了气。卫士们拥上去,乱剑把专诸砍成了肉泥。这当儿,公子光和伍子胥带兵杀散卫士,占领王宫。公子光夺得王位,这就是吴王阖闾。

吴王阖闾重用伍子胥,四年后,吴灭徐。为了实现灭楚计划,伍子胥制定了“三师以肄(劳)”的战略方针,即用一支军队经常出动,骚扰对方,同时,以几支军队选择有利时机,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用这种战法攻击了楚国的夷(城父)、潜、六、弦等地,使楚军疲于奔命。

公无前508 年,楚军伐吴,军队驻豫章(今安徽寿县、合肥一带)。在伍子胥指挥下,吴军用一军到豫章迎击,暗中把主力集中,突然进攻在巢邑(今安微巢县东北)的楚军,大败楚师,俘获楚公子繁。从此,吴国转入对楚国的战略进攻(见《春秋左传住》定公二年,第1529 页)。

同期,伍子胥向吴王阖闾推荐了军事家孙武,进献了《孙子兵法》十三篇,帮助训练军队,大大提高了吴军的战斗力。伍子胥和孙武向吴王建议,利用蔡、唐两国与楚的矛盾,组成联军伐楚。公元前506 年11月,昊王阖闾拜孙武为大将,伍子胥为副将,派自己的亲弟弟公子夫慨为先锋,发军6 万,向楚国大举进攻,吴楚大战终于爆发。

吴军溯淮水西上,在蔡境登陆会蔡师,共同西进。通过楚方城南段的隘口,进入南阳盆地,到达唐国,会合唐师转西南,至豫章大陂,由此进至襄樊附近,汉水北岸的柏举一带,与楚军主力相遇,(见《古代荆楚地理新探》武大出版社1988 年版第400页。)面对锐气正盛的吴师,楚左司沈尹戌向令尹(宰相)子常建议:楚军原地不动,迎住吴军。他自己率军控制方城之外,摧毁吴国的船只,封锁汉水东边的隘口。然后子常率军渡汉水进攻。但大夫史皇对子常挑拨说:“楚人不喜欢您,而喜欢沈尹戌。如果沈的计策成功,就成了他一个人的功劳。”于是,子常未采纳沈的建议,轻率地率大军渡江出击,与吴军交锋,三战皆败。这时,两国主力都集结在柏举一带,吴军先锋夫慨,看清了楚军没有土气,主张立即进攻,定可获胜,吴王阖闾不同意。但夫慨竞独自率所属5 000 士兵向子常部队发起进攻,果然大败楚军。子常往郑地逃溃,吴军跟踪追击,在清发(襄樊市北清河下游)与楚军再战,一连五次拼杀,大获全胜,直逼郢都。(见《春秋左传注》1544 页)

公元前506年11月28 日,吴军攻占了楚都郢城,楚昭王于前一天出逃。伍子胥在东门外寥台湖找到了楚平王的坟墓,挖出尸体,鞭尸300。他忿怒地把钢鞭戳进平王眼眶里说:“你生前有眼无珠,忠奸不分残害忠良,今天你再死在我手里,也不解我的恨。”历时18 年,不惜策动吴楚两国长达5 年的战争,伍子胥终于报了父兄之仇。

楚昭王在公元前506 年11月27 日带着二妹季芈、畀娥及申包胥等随行十多人,仓皇出逃。在当阳渡沮水时,吴军追至,鍼尹固使用火象(象尾扎火把)群阻击吴军,昭王才得以脱险(见《春秋左传》1545页)。但在成臼(今钟祥臼口)渡汉水时,昭王初尝到亡国之君的滋味,兰口邑尹璺为了自己和老婆逃命,公然不让船,昭王人马只好分批过渡,致使申包胥在内的随行失散(见《春秋左传注》1553页)。渡江后,昭王和剩余随从经过郧邑所辖的古竟陵大城(今京山县钱场南),进入蒲骚(今应城市巡检司),到云梦。在云梦夜宿时,昭王受到强盗的攻击,幸亏部下由于以身体作掩护,方脱逃。连夜逃奔郧邑(今安陆、京山北境一带)。郧邑尹的弟弟斗怀与楚平王有杀父之仇,要杀昭王,郧公为了昭王安全,亲自护送昭王到了随国。这时候,吴国追兵已跟至,并包围了随城。吴军与昭王住处只隔着一幢宫室,吴军要随人交出昭王,并离间随与楚的关系,但随人鉴于历来同楚国的友好关系,拒绝了吴军的要求,昭王才因之脱险。(见《史记》卷六十六第2176 页)。

申包胥在旧口过汉水时,因船少不能同渡而与昭王失散,只身行至古竟陵大城时而“北入山”,回到他的故居——今京山县新市镇(当时属郧邑)。不久,他听说伍子胥掘了平王墓,出其尸而鞭300,认为伍子胥复仇太过火。申包胥在家中写了一封信,派人送去。信中说:“您的复仇行为太过分了,我听说,老百姓的意志可以改变国家的命运,国家的整体利益也可以挫败一个人的愿望,您是已经去世的平王旧臣,却俯心甘愿为别国效力,现在发展到掘戳死人,这难道不是违背情理到了极点了吗?”伍子胥看了信,对送信的人说:“我忙得厉害,没有功夫写回信,烦你带口信回去,就说我积了18 年的仇恨,到了今天也许已不近人情,这实在是没有办法。”(申包胥亡于山中,使人谓子胥曰:“子之报仇,其以甚乎?吾闻之,人众者胜天,天定者亦能破人。今子故平王之臣,亲北面而事之,今至于僇死人!此岂无天道之极乎!”伍子胥曰:“为我谢申包胥曰:‘吾日莫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史记》卷六十六,第2177 页。中华书局1978 年版。)

送信的人把这话告诉了申包胥,申包胥知道已不可能跟伍子胥讲什么理了,他想到楚平王的夫人是秦哀公的妹妹,楚昭王是秦哀公的外甥,就决定去秦国求救兵。申包胥日夜兼程,风尘仆仆到了秦国,秦哀公起初没有答应出兵,而请申包胥先到驿馆安歇再说。申包胥见状,不去驿馆,而去到秦宫门前,一连七天七夜,不吃不喝,大哭不止。申包胥的行为深深地感动了秦哀公,说:“楚平王虽然无道,但楚国有这样的大臣,难道能被灭亡吗?”于是,派了两员大将,带领500辆战车去击吴救楚。(于是申包胥走秦告急,求救于秦,秦不许。包胥立于秦庭,昼夜哭,七日七夜不绝其声。秦哀公怜之,曰:“楚虽无道,有臣若是,可无存乎!”乃遣车五百乘救楚击吴。——《史记》卷六十六,第2177 页。)

公元前506年冬,以申包胥为先导的秦兵沿丹江而下,出武关(今鄂豫陕三省交界的淅川县紫荆关西),向东人南阳盆地(见《古代荆楚地理新探》第397 页)。与楚军联合后组成的秦楚联军,在沂地(今河南正阳县境)打败了昊国夫慨部队,又在军祥(今随县境)再败吴军。公元前505年春,秦楚联军消灭了唐国(今随县西北唐县镇)。接着,吴军在公婿谿(今襄樊市东)和麇(当阳)连吃败仗。九月,夫慨乘乱回国联合越国军队想夺取吴国王位,昊王阖闾腹背受敌,自顾不暇。这时,伍子胥接到申包胥的一封信,说:“您灭了楚国,我恢复了楚国。您我应当顾念自己的国家,别再连累百姓。您请吴国退兵,我也请秦人回去,好不好?”事已至此,吴国只好答应与楚国讲和,全面撤军,楚复全境。(见《左传注》定公五年1552 页)

这里还要交待一下这次战争的尾声:吴王阖闾回国后,打败了夫慨和越国兵马,平定了内乱。夫慨叛逃到楚国,被封为堂谿氏。公元前504 年,吴国又起用孙武,派太子终纍以水师打败楚军,俘掳了楚国的两个水军将领和七个大夫,又在繁扬(今河南新蔡北)打败了楚子期的陆军。楚国元气大伤,人心惶惶,于是把都城由郢迁至鄀(今宜城东南))(“后二岁,阖闾使太子终纍将兵伐楚,取番。楚惧吴师大来,乃去郢,徙于鄀。”——《史记》卷六十六,第2177页)。而吴“以伍子胥、孙武之谋,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超人。”(见《史记》卷六十六,第2177页)

楚昭王迁都复位后,立志振兴楚国,起用了子西为令尹,改革政纪,定国图强。楚昭王采纳了子西的建议,赦免了有负于他的兰口邑尹璺,对复国有功人员进行了论功行赏。重赏斗辛、王孙由于、王孙圉、钟建、斗巢、申包胥、王孙贾、宋木、斗怀等九位大臣,他们都是与昭王出逃中生死相随的人员。九人中唯独申包胥谢赏不受。他说:“我是为了君王和国家,不是为我自己,现在国家安定、君王复位,追求的目标已经实现,我难道还能有别的要求吗?”为了躲避楚昭王的执意封赏,申包胥逃往磨山,一代功臣贤土就这样以隐退桑梓作为自己的归宿。(王赏斗辛、王孙由于、王孙圉、钟建、斗巢、申包胥、王孙贾、宋木、斗怀。子西曰:“请舍怀也。”王曰:“大德灭小怨,道也。”申包胥曰:“吾为君也,非为身也。君既定矣,又何求?”……遂逃赏。——《春秋左传注》第1554页。杜预注:《新序·节土篇》亦为载此事。《战国策·楚策》一则云:“自弃於磨山”。)

二  申包胥故里探源

1. 楚昭王逃出郢都至随国的路线

楚昭王君臣出逃路线的记载见于《春秋左传》(括号内为作者注):

(1)“己卯(十一月廿七日)……楚子(昭王)取其妹季芈畀娥以出,涉雎(今当阳沮水)鍼尹固与王同舟,王使执燧象以奔吴师……”(见《春秋左传注》1545页)

(2)“庚辰(十一月廿八日) 吴入郢……楚子涉雎,济江,入于云中,王寝盗攻之,以戈击王,王孙由于以背受之,中肩,王奔随。钟建负季芈以从。由于徐苏而从。郧公辛……与弟巢以王奔隋……”(见《春秋左传注》1546 页)

(3)“王之奔随也,将涉于成臼,兰口尹璺涉其帑(帑,璺之妻) 不与王同舟……”(见《春秋左传注》第1553 页)

以上三载,可以看出楚昭王逃出郢都后,所经路线中的地名、水名及沿途发生的事件。即起点——郢都(纪南城),终点——随国,途中——涉雎、济江、涉于成臼,入于云中,走郧,奔随。

历来史家对“济江”的“江”和“入于云中”的“云中”有两种说法:一说“济江”是渡长江,“云中”是指湖南洞庭湖的云泽。又一说“济江”是在汉江沙洋附近的成臼渡口,“云中”是古云梦邑(今应城长江埠附近)。

搞清楚《春秋左传》中的“济江”和“云中”的地点,是确定昭王逃亡路线和申包胥是否是京山人的关键。现考证如下:

(1)“济江”指渡江或渡口。《春秋左传》上提到“王之奔随也,将涉于成臼”。早在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中对昭王的“涉于成臼”的位置就作了考证:“臼水……出竟陵县东北聊屈山……西南流,注于沔。鲁定公四年,吴师入郢,昭王奔随,济于成臼,谓是水也”(见《水经注》卷二十八,沔水篇)。这个臼水,古称“成臼水”,源出京山西之聊屈山,西南流入沔水,原入沔水处称“臼口”,今已湮塞改道,现名臼口镇,属钟祥市。据此可证,楚昭王济江的渡口,就是沙洋附近的古渡口臼口。

(2)《春秋左传》中所说的“入于云中”,远在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就作了订证为“入于云梦”(见《史记》卷六十六,第2176 页)。这个云梦,不应是江南的云泽,而是指当时郧邑(安陆)东南的古云梦邑(今长江埠附近)。

(3)清代著名史地学家杨守敬,对两说作过透辟的分析:“《左传》定公四年,吴入郢,楚子‘涉雎、济江、入于云中’。‘济江’乃济沔之误……后来《左传》者,因‘济江’之文,不得不谓‘云中’在江南。不知楚昭王‘云中’遇盗,王即奔郧,郧在汉水之东。若是江南之‘云中’,去郧二千里,非还济江、溯汉,不能至郧。钟建安能‘负季芈以从’?由于又安能‘徐苏而从’?则知此云中不在江南,而在汉东。然则楚昭王欲入汉东之‘云中’,无济长江之理”(见《晦明轩稿》,沮,漳水考,上册72页)。

杨守敬首先肯定:“济江”乃“济沔”之误,“云中”不可能在江南。理由是,湖南洞庭的云泽距湖北安陆的古郧邑相距几千里,钟建怎能背着昭王的二妹季芈步行?由于在被强盗击伤后,怎么能醒过来就跟上昭王一行,并即达郧邑呢?这是很有道理的。

综上述,笔者认为,昭王君臣奔随的路线可确认为:自荆州纪南城出发,首先渡过当阳沮水(涉雎),接着在沙洋附近的古渡口臼口渡过汉江(济江),然后到今长江埠附近的古云梦邑(入云中),途中必经今杨浲、雁门、古竟陵大城,这是自古以来的一条驿道。昭王夜宿云梦邑遇盗后,又逃到西北不远的郧邑——安陆西南,最终到达随国。

2.申包胥逃入的“山中”在何处?

据古文献记载,申包胥和伍子胥都是“楚人”,然究竟是楚地何处则不详。明清以来有三种说法:1. 申是京山人;2,申、伍是公安人;3. 伍是监利人。

《史记》中明确记载申包胥“亡于山中”,笔者认为,既然楚昭王君臣逃亡路线已确定无疑,京山则是必经之地,除京山以外,公安、监利沿江都是平原,绝少丘陵,更谈不上山,所以这“山中”只能是京山的“山中”。申包胥是随同昭王逃亡的大臣,仅在“济于成臼”时,因船少掉队,在昭王已过汉江入云的情况下,作为忠臣贤士的申包胥绝无中途而返的道理(在楚复国后,昭王重赏的九人也明确说明申是与昭王出逃的随行者),只是过江迟了一步,与昭王一行失散,后追去云梦邑一带,因昭王夜遇盗击,连夜仓皇北逃,又有吴军追赶,行踪极为保密,申包胥在失去联系的情况下,正好处在自己家乡附近,只好“亡于”京山“山中”,以图寻访昭王行踪,这是合情合理的,也是综合上述史料所能得出的正确结论。

3. 申包胥逃赏入“磨山”是何处?

在楚复国的第二年,迁都鄀后,楚昭王行赏功臣,申包胥谢赏而逃,《战国策》说他“自弃於磨山”,这“磨山”究竟在何处呢?明末清初著名的史地学者顾祖禹所著的《读史方舆纪要》卷77,第3290 页上载:

“三泷水:县南30 里,出京山县西70 里之磨石山,流出县界,东注于蒿台湖(天门皂市东南),或以为即《禹贡》之三噬也,亦名三汊口……”

三澨水源头磨石山又在何处?京山县城正西70 里,是县西最高峰虎爪山其西麓峡谷柳门口瀑布,水西南流入司马河,又东南流入永漋河,又同县南二澨水流入天门东蒿台湖,出口处名三汊口。古谓此即“《禹贡》之三澨水也”。(有唐皮日休《三澨渔歌》为证。)另据光绪八年《京山县志》(卷二山水)载,“县西南之三澨水,发源于古磨石山”,与《读史方舆纪要》所载相符。据此,县西70 里可证今虎爪山脉即春秋时之磨石山。

另,明朝京山出了个著名经学家赦敬(字楚望,万历进士),他留下一个“绝对”的上联:“京山山多山山出麻石磨”,据说至今无人对上。这上联说明京山多磨石,这是历史的事实。申包胥“自弃于磨山”,当然是回到了故里京山。

石龙水库东南磨石山

4. 吴楚之战后,楚都由郢迁至鄀,鄀在何处?据《春秋左传》载:“……于是乎迁郢於鄀”。《春秋左传注》1557页:“鄀,春秋时楚国都城,在今湖北省宜城县东南。”这个方位,即今宜城、钟祥地区。1981 年笔者同程义浩同志到三阳考察,在三王城附近的岔水与小富水交汇处,发现了新市遗址。并在田畈中发掘出半截汉砖,汉砖上残留二字,不认识。1982年经省博物馆鉴定,是“都岔”二字。由此证明都与新市邑相为比邻。公元前504 年,申包胥在鄀逃赏,回到比邻的故里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据此可证,申公是京山人无疑。

(三)申包胥在京山城关的古迹、记载与后裔

1. 申公岭。在京山城关东门外约二公里处,南北走向,岭面平坦,蜿蜒长约二公里,京宋公路经其岭上。清咸丰年间,京山著名史地学者易本烺所著《云杜故事》中有《申公岭长诗》云:“我行申公岭,厥名不知因,爰披邑乘观,知为兴楚人……”

2. 申公故居。在申公岭北段东坡,有村原名申家湾。一条小河发源于金家店,流经村前而注人溾水,因此小河得名申家河。后村名也演变为申家河,即现在的胜利七队。

3. 申大夫墓。在申公岭南端,今泰山庙公路南的县生资仓库院内。解放前,墓冢饱满,冢顶高约三米,冢围约十米。墓碑镌:“楚申大夫墓”。在光绪八年版《京山县志》的东乡图上绘有墓冢,墓碑毁于清末,墓冢毁于解放后。

4. 申大夫庙。庙在申公岭南端,公路以北,西侧是泰山庙。庙门正对着公路南的墓冢,庙前有院墙,院墙大门上额有“申大夫庙”四个字。进院门为场地,宽约五米,深约三米,正中有一个铸铁“化钱炉”,高约二米。场地东侧墙边有明朝知县章聚奎撰写的《重建楚功臣申大夫庙记》,碑文在光绪八年版《京山县志·艺文》中有载。再进为前厅,东边靠墙竖有一柄两米多高的青铜大刀,重约100多公斤,插在地上一大石臼的孔中,传说是申的兵器。刀上镌有铭文和镂花,不知道铸造年代。1940年庙毁,申氏族人将大刀抬到文笔峰文昌阁,埋人地下。1952 年初,被人发现并挖出,抬到西街收购站卖了,当时现城建局干部申忠臣亲眼所见。前厅后是正殿,中有申大夫塑像,其貌正如《碑记》中所说:“……则见长鬃膗(瘦)面。潇洒清高有道,气像宛然……”

30 年代,此庙无人住持,但常有人敬香。庙旁东侧路边立有“申包胥故里”的五字石碑,亦毁于清末战争。

据县志记载,此庙是明朝崇祯年间京山知县章聚奎由东门外迁来申公墓前重建的。据载,唐宋时,有申大夫庙在县城南门外河边,名“申大夫祠”。明嘉靖著名诗人王格有《谒申大夫祠》诗云“古庙隐孤汀”为证。汀,即河边平地。明嘉靖和天启年间(公元1562-1622 年),有两次荡城溢廓的大水灾,将南城墙和申大夫祠冲毁。后又在大东门外关王殿旁再建申大夫庙(庙址在今商业车队车场附近),到祟祯年间,章聚奎迁庙已是第三次了。

5.三闾桥。在京山西街,康熙、光绪版《京山县志》的城垣图中均有标示,这是为纪念楚三闾大夫申包胥而命名的。

6. 申氏宗祠。清初,在东门外原“申大夫庙”的遗址上,申氏族人又建申氏宗祠,俗称“申家祠堂”。清末祠堂族长是申子卿(前清举人)。

7. 包胥镇:解放前京山城关镇原名包胥镇,是为了纪念这位历史名人而命名的。

以上这些流传至今的古迹和地名,自唐、宋以来的史书上还可找到文字根据。“申包胥庙,又称申大夫庙,宋《舆地纪胜》云:‘在县治南……’唐《富水郡志》云:‘在南门外’;《光绪志》:‘东门外圆觉寺东,明崇祯间知县章聚奎改建泰山庙侧(东门外约一里)傍曰:‘全楚功臣,春秋祀之’;《康熙志》载:‘庙前官道旁立碑,题曰:申包胥故里。城东关外有山,曰申公岭。申氏后裔居其附近者迄今尚多’。”——《京山新志》卷一。名人故址70页)。

8. 申氏后裔。据康熙版《京山县志》载:“城东关外有山,曰:申公岭,申氏后裔居其附近者迄今尚多。”这指的是申公岭旁的申家河村。祖居申家河村的有二位老人:一位叫申心甫,前清秀才,是笔者 30 年代小学班主任,当时约60 余岁,曾给笔者讲述过申包胥的故事。当时他是族长,藏有申氏族谱,按24 个字辈循环计算,他是申包胥58 代裔孙。申心甫的儿子早故,其孙叫申善思,是笔者小学同学,解放后曾任一中老师,70 年代病故。他是申包胥第60 代裔孙,据笔者所知,“善”字辈下,现已有重孙了。

另一家祖居申家河的申新忠老人,字善鸿,现年83 岁。曾任京山园艺场场长,已离休。据他介绍,申家河就是申包胥的故居,申氏祖辈相传是这样说的。理由有三条:一是村前小河是因此而得名,二是申新忠自懂事起,就见包括他家在内的申家河村有三家的祖宗牌位上都写有申包胥的名字,称“一世祖”。而别地申姓则没有。三、逢春节和清明,家里要写“冥钱袱包”,袱包上要写上“一世祖申公包胥收用”等字样,还要到申公庙祀祖扫墓。此外,申新忠还介绍,申家河村的前三代和后三代的字辈人名,是按“……子在朝中,善祥……”排列的。他的前辈是:申子卿(曾祖父)、申在发(祖父)、申在宽(叔祖)、申朝国(父亲)、申朝德(叔父)。他自己申善鸿,儿子申祥富,女儿申祥林。他的叔祖一家是:申在宽,申在宽的孙子申善思,重孙申祥应、申祥凤。

在京山城关地区申包胥后裔还有:申善祥(已故)其子申忠臣。申国楦(已故),有子孙在城关。申旭甫(已故),有子孙在城关。京山著名文学家聂绀弩的外祖父申子舆(清贡生)就是申公56 代裔孙。

据了解,京山城关地区申包胥后裔已传至65代。

(四)结语

申包胥生活在距今2500 多年前的春秋晚期,是历史记载最早、也是职位最高的京山籍名人,与200 年后的屈原同为楚国大臣,官至三闾大夫(古代国君下有卿、大夫、士三级。三闾大夫,楚国掌管王族三姓的官员)。申包胥文武兼备,耿直忠诚,在楚国危亡之际,他远涉千里,七天七夜长哭秦庭,感动秦王发兵救楚的事迹,令人钦敬。更为可贵的是,他拯救了国家,功盖朝野,接受封赏应是当之无愧。但他说:“吾为君,非为身也,君既定,又何求?”为逃避赏赐,申包胥不惜谢仕归隐,是历史上第一个“逃赏”的人。这种淡泊名利、功成自退的高风亮节使他名垂青史。

更应该指出的是,在国家和民族处于最危难的时刻,申包胥置个人生死不顾,挺身而出,力挽狂澜,精忠报国,这种精神,对后世影响深远。春秋末之范蠡,战国之董狐、蔺相如,汉之张良、苏武、严光,三国之管宁、诸葛亮,两晋之嵇绍、祖逖,唐之颜真卿、朱纰、张雎阳,宋之岳飞、文天祥,明之史可法、于谦、戚继光、郑成功,清之林则徐,民国之秋瑾等等,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人物,他们虽然因时代环境不同,文治武功建树各异,但在他们的身上,都可以深刻地体现出这种厉冰雪、泣鬼神的爱国家爱民族的精神和情操。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风风雨雨能自强不息,繁衍昌盛,正是因为有这种精神世代相传,深深地扎根在每一个中国人心间。申包胥实现了这种精神,功不可没。

2000 多年过去了,当年萧杀惨烈的吴楚战场已成了风光旖旎的田园。虽然磨山犹在而山名已更,申家河水依然流淌,但申包胥连同他的事迹已为岁月湮没,现代不少人竟不知道他是什么人,更不知道他还是京山人。笔者为了弘扬祖先的优良传统,在广征博采的基础上,将支离零碎,甚至相互矛盾的材料,经过认真考证节选,去伪存真,力争能系统地、较完整地为后人提供资料,但毕竟是垂暮之年,水平和精力都有限,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望读者谅解教正。

当前,我们国家和民族正逢前所未有的机遇,我们正在做前无古人的事业,申包胥为楚国和当时的社会文明进步做出了贡献,作为他故乡的同胞,我们也一定能发扬他的爱国、无私奉献的精神,为京山、乃至中华的经济腾飞和发展再创辉煌。

京山市档案局

为京山建档致力打造京山文史资料库

欢迎提供稿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