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申包胥—— 爱国复楚功臣

 鄂中京山 2020-08-15

申包胥,春秋末楚国人,约生于公元前550年,京山县城北申公岭一带人。原姓公孙,楚君蚡冒之后,因楚平王初被封为申邑尹,故改姓申氏,名蚡冒勃苏,以封地为姓氏,故又称王孙包胥,官至三闾大夫(古代国君下有卿、大夫、士三级,三闾大夫即楚国掌管王族三级姓氏的官员)。

楚平王元年(前528年),平王为太子建娶秦哀公之女孟嬴成婚时,奸佞费无极为取悦平王,劝平王父纳儿媳立为夫人,而陪嫁女齐媵假扮新妇与太子建成亲。楚平王七年(前522年),费无极又诬告太子建和他的老师伍奢父子仨即将谋反,伍奢及长子伍尚被杀,太子建及子胜脱险逃往宋国。伍子胥被迫含恨逃走,途中遇回国的好友申包胥,哭诉冤情。申包胥对伍子胥道:“若不支持你出逃,是不尽朋友之谊,为不仁;若支持你日后报复楚国,会对不起家国社稷,为不忠。”伍子胥发誓要推翻楚国,报仇雪恨。申包胥道:“你若要推翻楚国,我必能兴复楚国!”二人就此分道扬镳。费无极派人追捕伍子胥,严设关卡揖拿,伍子胥急得一夜白了头发,混过昭关,投奔宋国找太子,但太子图谋借兵伐楚事败被杀。伍子胥带建之公子胜辗转投奔吴国,用十多年时间帮助吴国强盛起来。

楚平王死后,其子即位为楚昭王。昭王十年(前506年),吴王派伍子胥和军事家孙武带兵大举伐楚,不宣而战,以当时能动用的最大兵力和最高速度,远距离奔袭进入楚国腹地,攻占了楚都郢(今江陵)。申包胥随楚昭王一行逃离郢都,辗转躲到随国。伍子胥为报父兄之仇,毁了楚国宗庙,又掘出楚平王的尸体鞭击三百,最后还砍了僵尸头颅。包胥托人见子胥,严厉谴责鞭尸行为:“你要报仇,也太过份了!……你过去毕竟是平王的大臣,却背叛楚国,扶持敌人毁了楚国,还穷凶极恶到掘墓鞭尸。这真是太违反人情,太有逆天道了!”子胥也托人带信给包胥说:“我已是日暮途穷之人,所以我倒行而逆施……”(见《史记·伍子胥列传》)

国破家亡之际,申包胥决心以复兴楚国为己任,自请赴秦国出兵救楚,日夜兼程,风餐露宿,千辛万苦到达秦国都城雍(今陕西凤翔)。他对秦哀公说:“吴国象大野猪、大长虫,要把各诸侯国一个个吞灭。如果我们楚国亡了,贵国也将得不到安宁。赶快出兵吧!何况,昭王还是您的外甥,您如有意保存敝国,楚国将世世代代向贵国称臣。”秦哀公听后不为所动,安排包胥休息。包胥一听,急得跳起来说:“楚国处于国破家亡时刻,国君和人民都在受难,我怎能休息?还是请秦王快下令发兵救楚吧!”秦哀公不理他,把他送出王宫。包胥不肯回驿馆,靠在宫墙边痛哭七天七夜,粒饭未进,口水未喝。人们感叹楚国有如此忠臣志士,使得秦哀公大为吃惊:“楚有贤臣如是,吴犹灭之,寡人无臣若斯者,其亡无日矣!”终于答应出兵救楚,并赋诗纪之曰:“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诗·秦风·无衣》)包胥感激不尽,顿首九次方才坐下。楚昭王十一年(前505年),秦王派子蒲、子虎率兵车五百援楚,纵横方城内外,出没汉水南北,百姓大力支援秦师和楚师联合抗吴,使吴师穷于应付。公元前505年秋,吴王见郢都虽破,楚人难降,加之后方大患日亟,命令撤军回国。申包胥以忠信和智慧拯救了楚国。昭王重赏包胥,包胥坚辞不受说:“为臣以尽忠为天职,所做一切,不是为个人,而是为救自己的国家。今天楚国江山已恢复,我还有何求呢?”他谢绝昭王的赏赐,进山隐居去了。以后的楚国,仍是令众诸侯望而生畏的国家。

楚惠王十一年(前478年),申包胥被礼聘于越国,越王向他请教治国、治军、用兵、用人之道,申包胥一连否认越王的数个主张,最后提出:“夫战之道,智为之始,以仁次之,以勇断之。不智,则无权变之谋,以别众寡之数;不仁,则不得与三军同饥饱之节,齐苦乐之善;不勇,则不能断去就之疑,决可否之议。”此论令越王诚服,为越国治军强国战胜吴国起到重大作用。这段对话成为史上著名的“包胥答越王问”。

申包胥功勋卓著,不仅是一位治国良臣,忠贞的爱国者,也是杰出的外交家。申包胥一人复楚之六千里江山的故事,精诚感天,历代传颂,成为千古不朽的爱国忠君、贤能诚信的典范。申包胥故事在《左传》、《史记》、《后汉书》都有记载,在民间口口相传生生不息。中国传统演艺舞台上,申包胥的故事演绎出多种戏曲、曲艺剧本。京剧《哭秦庭》、豫剧《申包胥挂帅》(又名《站城头》)、楚剧《路会》、《过昭关》,鼓词《左传春秋》、《二胥行》等,都是久演不衰的剧目,历来为名角的看家戏和精典唱段。中国京剧团等国家重点院团至今还常上演《哭秦庭》。申包胥精诚爱国的至伟功勋和高风亮节,永垂青史,深契于中华文明。

据《春秋左传》、《史记》和《水经注》,学者考证当年楚昭王君臣出逃的路线,应是出郢都,涉汉水,经钟祥与京山交界处聊屈山及臼口,东向京山南境至竟陵(在今潜江西北部)至云梦,达随国山中。当年因吴楚之战,楚国元气大伤,郢都被毁,楚都迁址于鄀(今宜城县东南)。申包胥从鄀逃赏后隐居,《史记》云“亡于山中”,《战国策》云“自弃于磨山”。《读史方舆纪要·卷七十七》载“三澨……出京山县西七十里之磨石山,流出县界,东注于蒿台湖(今天门皂市东南),或以为即《禹贡》之三澨也,亦名三汊口……”。《光绪京山县志·山水》载“县西南之三澨水,发源于古磨石山。”今石龙镇境内石龙水库东侧有磨石山,属县西虎爪山脉(即聊屈山脉),约距县城西35公里,与申包胥归隐去向的记载相合。

京山市档案馆

为京山建档致力打造京山文史资料库

欢迎提供稿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