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云庐·文化‖杨仁恺——辽、金、西夏书画艺术初探(六)

 艺术馆家 2020-08-15

辽、金、西夏书画艺术初探


 

西夏的绘画和书法

到目前为止,我们能够见到的西夏绘画作品77个洞窟在莫高窟,11个在榆林,内容虽不及前代的丰富多彩,也还可探出一些特色。早、中期继承唐宋,晚期具有不同的特点。装饰图案占有显著的位置,西夏文物研究所把它分为两类:一为藻井,饰以盘龙翔凤、交杵、团花等,以盘龙图案最多,有的用沥粉堆金,可以说是独有的特点。以密宗坛城(曼茶罗)作为窟顶图案,也是西夏艺术家的一种创造。再就是装饰花边一类,纹样颇多,其中壶门火焰宝珠在西夏窟中壁画更是常见,与回鹊佛教艺术有关。

西夏壁画用色以土红、墨色、石绿三者为主,以土红钩线和大面积施以看绳打底,是其甚为显著的特色。佛和菩萨像多弓背形银,上下加画一道线条,有的还描出胡须;面上渲染施红方法与前代相同,平染一大块;后期略有改变,鼻子高而直,手脚指甲后面多加画一道线条。这些细微之处,都属于西夏壁画的特征。尽管有如此的差异,总的是承继前代以线描为主的传统。由于密宗的盛行,在敷色上要求浓厚,于是形成色线并重格局。

任何时代的佛教壁画中,不可能全是宗教画,我们可以从画中窥知有一定数量自然景物和民间生活题材之作,西夏壁画也不例外。如其中有描绘本地风物的山水画,表现了西北高原干燥地带,树木稀少、山岳连绵的写实情景,同时也呈现一些生产场面,有踏碓、牛耕、酿酒、锻铁等画面,并出现耕耘使用的农具、手工业工具和生活用具之类,差不多应有尽有。这些是画家以现实技法描绘而成的。

西夏 壁画

甘肃武威西郊林场发现两座西夏墓葬,出土29幅彩绘木板画及其他殉葬物。木板彩画全是现实题材,有人物肖像、驭马图、仆侍、蝉女、武士以及鸡、犬、猪、龙形象,服饰、发式表现多民族杂居的特点,墓主虽为汉人,而仆从中有不少别的民族,可以辨识。它的表现手法,颇不一致,与传世宋代卷轴基本相似,注重神情的描写,既生动又富于想象力。鞍马的四蹄腾起,驭者的控制姿态,并不比宋、金时代的高手逊色。反之,技巧的高超,当在白沙宋墓之上。用色画施红、黄、青、绿、绛、粉,间有变色,基本用平涂法,略有晕染,它不同于壁画,却接近于传世卷轴,实在难能可贵。

此外,本世纪初的俄国人科兹洛夫先后到黑城(哈拉浩特)旧遗址发掘出许多西夏文物,其所著《蒙古·安多和故城哈拉浩特》一书中,提到先后两次发掘出书、卷子和手稿2000卷(册)以上,佛像近300幅,有25幅插入C·0·奥尔金布尔格《哈拉浩特佛教肖像资料》一书内,虽然都属于宗教绘画,但用它与壁画和卷轴画作比较研究,有一定意义。

西夏时代的书法,如上面所说,惟有汉字方可作为比较,来判定它的艺术高低。我们从少数留下来的碑刻、经卷和出土的断简残篇,虽略知一二,毕竟不能得其全貌,只好略而不论。

余论

辽金有关书画的材料确实有限,可资参考的不多,写起来受到一定约束。特别是辽金两代的许多具体情况,使个别地方又不得不有所改动。如壁画作为一项补入,与卷轴传世品作对比。辽代墓葬及木塔出土、发现的第一手名贵绘画作品,作为无款辽代作品记入,又是一个特色。

少数民族贵族统治的朝代,北朝时代固可略而不论,五代十国割据一方,亦不用细究,只是辽、金、元三代情况特殊,而且政权的维持由八九十年到一二百年之久,所统治的方域又是相当辽阔,中间汉民族终于属于多数,汉文化又是先进的文化,必然的历史趋势,是先进的带动落后的,彼此之间有个融合问题。这不是什么沙文主义思想,而是世界全部历史发展演进的必然结果。必须说明一点,这种融合,是为汉文化增进了新的血素,自有其积极因素存在。

我们尽可能从中寻找规律性的轨迹,但材料有它的局限性,就是点滴不漏,也很难得其端倪。因此,我们无法从作者个人的风格,摸索其全面的形象,因为每位书画家最多只能看到一到两件作品,无法进行概括比较,故偏重在探索时代的若干特点,以及民族作者的考察,从而分析各自的异同方面。由此进而着力时代的风貌的求索。考虑到对作者和作品的阐述,限于体例,未免有前后上下分离之缺点,于是在文字中设法插入有关的个别问题,争取使它们之间的联系得以加强,却又发觉有枝蔓之嫌,实不获已,谅蒙了解此中苦衷。

本文中加入作品鉴别真质的材料,是它章中少见的。主要是客观原因促成的。第一是辽金流传的作品少;第二,其中个别作品一直被李代桃僵;第三,拟借此分辨可使材料真实可信,同时,藉此增进对识别真伪多少具备一点判断常识。如是而已。

正由于以上诸因素,我们不可能像宋元那样,部分能划分出流派,追索其继承发展的具体来龙去脉,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所在,此种缺陷一时还难于填补,留待今后作为共同努力的方向。

本文中需要探讨的问题还有不少,如陈居中是南宋画院画师还是金代的画家,似乎已经有人提出这个问题,我们也提出一点看法,自应予以考虑。又是限于体例,不便酌加论辩。不过,陈氏之作皆以契丹民族习俗为对象,从事匈奴与汉家交往为主题的描写,最知名的《文姬归汉图》、《胡茄十八拍图》等作,就是如此。再就传世的陈氏作品,主题内容描写契丹风物占绝大部分,因而不能不使人怀疑,在南宋时代的画家,尽管偶尔与金人朝聘有一些接触,但他们直观是女真人,而女真又非契丹,未必能如此真实地刻画出契丹人的形貌。因此,客观事物引起人们的疑窦,不能不提出质疑。如果有人反问,女真人在北方不少,陈氏为何不以女真人入画呢?答曰:画历史题材,作为陈氏本人既无法见到匈奴的影子,就得以另外一个北方少数民族—契丹来取而代之,不管他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出之,都没有什么关系,却由此可以认定陈氏本人生长在北方,并且无任何材料说明他到过长江以南,或者竟然是南方画家。传说他是南宋的院画家,似乎出于附会,不足凭信。从所描绘的对象和题材的一贯性看,陈氏必然生活在北方,又得知他活动在12世纪中,逻辑的规定当是属于金代的画家无疑。至于是否入大定、明昌宫廷中,文献无征,未便妄议。不过,就画的风格而论,应是张璃、宫素然一流,这只能是一种推测,以俟后考。

因为是初步把辽金西夏资料拢在一起,条理性和规律性的阐明远远不够理想,有待陆续充实,不断修订。

1985年10月

参考书目

1.《辽史》

2.《契丹国志》

3.《金史》

4.《宋辽金画家史料》

5.铃木敬《中国绘画史》中册(吉川弘文馆版)

6.《故宫名画三百种》

7.《八代遗珍图录》

8.《弗利尔博物馆藏画研究》

9.《辽代绘画综述》(未刊稿)

10.《墨缘汇观》

11.《平生壮观》

12.《书林藻鉴》

13.《书林记事》

14.《庆陵》

15.《叶茂台辽墓出土古画报告》

16.郭沫若《张瑀文姬归汉》

节选自:杨仁恺——辽、金、西夏书画艺术初探


-------杨仁恺------

  

  杨仁恺(1915年10月1日——2008年1月31日),号遗民,笔名易木,斋名沐雨楼,四川岳池人。享誉海内外的博物馆学家;书画鉴赏大师、书画大家、美术史家。曾任中国古代书画七人鉴定小组成员、中国博物馆协会名誉理事;辽宁省博物馆名誉馆长、文史研究馆名誉馆长;鲁迅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导师,辽宁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等职。因其杰出贡献,授予了“人民鉴赏家”荣誉称号,被誉为“国眼”。杨仁恺先生是新中国文博事业的拓荒者,对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考鉴、拯救及中国文化世界的传播作出的卓越贡献,海内外影响深远。



相关章节:

云庐·文化‖杨仁恺——魏晋南北朝的书画艺术(一)

云庐·文化‖杨仁恺——关于《唐宋元集绘》几个问题的探讨

云庐·九友‖张继刚:诗韵九首

云庐·研究‖避难与行踪(石涛的心性与笔墨研究)

云庐·文化‖杨仁恺——对董其昌在我国绘画史上的评价

云庐·九友‖张继刚——乐府诗三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