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这天好像被榨干灵感了

 氧气是个地铁 2020-08-15

原创/氧气是个地铁(大梦)

然而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灵感就来了。对于写作来说,问题,有时就是答案。因为这是描述世界包括自己的一个过程,现状就摆在眼前可被观察,而思想是永远停止不住地活跃,更何况坚持能培养出扩展思维的习惯,接着就导出有限篇幅的文章。灵感像一层窗户纸,欠的就是捅破,剩下的流程会自动产生。

对于掐字数拿稿费要经过审核的作家来说,灵感要提上高度才值钱,未必他们没有价值,只是不被金主认可或者不适合被规划,将来还可能往下继续玩。至于灵感本身,只说脑海里出现的那次想象力的话,出现并不困难,任何在领域中沉浸一段时间的参与者,都会被自动分配线索,后者用于在需要的时候提供帮助。

就大范围而言,灵感从来都存在,不仅写作,生活中写实或假设都符合情景要求,最普及的就是说话。说话,现场和线上,还不同,更明显的区别在于对象。性格决定,有些人只对熟人开放主动聊天功能,有些人则能来者不拒地和谁哪怕完全浪费时间地都有话题。但怎么都要说话吧,这就是灵感。由聊天可知,灵感不是凭空诞生,关键因素在于外界,核心还是个人。

既然如此,那没有灵感又是怎么一回事呢?艺术科学追求上讲究极致突破外,日常中比如写作,分明执行数量达标的案例和积累到足够素材,怎么就无法挤出几行文字呢?首先是自然规律,人总会不定期陷入疲态,相关思维会陷入短暂停滞,难以激活后续反应,只好强行堆砌文字,借此突破桎梏。事实上,有些职业创作者也这样做,先尴尬开路,等落笔流畅后再删减文字。而此举在广大爱好者中应该更加流行,经济又不失效果。

灵感是一种神圣的状态,让原本分散的意识载体借助文字有序排列兑现在草稿纸上,核心内容却都是生活常见现象,平时寄放在记忆中,具体论还是“薛定谔的猫”,没有提取可能都不会出现。“灵感”一词,根本没有指向,可以是集中质变的想法,或改变方式的素材,是原来就有的事项在基础以上进行自我改造的结果。所以想要保持灵感不掉线,还是要从基本功捉起。

所谓“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就是这个道理。灵感,无论是写作或者其他方面,只有在激活流程前尽量充实脑海中的“仓库”,才能在决定时刻范围扩大地搜索到最合适至少符合眼前要求的选项,成功开始第一步。当然,正如上面所提,人是有那么一会可能什么都感觉不到的,但这是特殊情况,不会普及。如果从来没有往脑袋塞没害处知识的话,是不可能在分明机会降临时有资本去接受的,这是从生活角度同样适合的道理。

于是,在灵感“被榨干”一阵后,我写出了这篇文章。价值就算只对比自己也难言多大,但创作过程并不像以往通同类型文章一样反应闭合,是个非常不错的过渡。这项使命即便根本没有大结局也任重道远,时常原地踏步,还容易犯糊涂,提太宏观蓝图没用,全靠强迫症硬撑。我想看到的事情没发生,就这样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