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王之家——访李金墉故居

 老街茶馆图书馆 2020-08-16

偶然在网上看见了电影《李金庸传奇之北极光》,讲的是清朝光绪年间,无锡石塘湾人李金庸为清政府当官时,远赴黑龙江漠河开发金矿、堪划边界,为国家开发财源、勘界安边苦心竭力,尽职尽责而客死他乡的故事。影片结尾时李金镛积劳成疾,于清光绪十六年四月病故于漠河,终年五十五岁。其时影片中漫天飞舞的大雪,飘落在憨态可掬的李金镛的雕像上,漠河夜晚罕见的北极光,照射在李金镛的雕像上,情景蔚为壮观。发人深思。

李金庸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慈善家、民族工商业家、爱国官员、“黄金之路”的辟路人,字秋亭,号丽卿,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生,。少时务农。后赴沪与人合资开设招商客栈,经商所得常用于救灾及家乡公益事业,曾出资建造古运河上的洛社大桥和皋桥等许多桥梁,造福乡里。1864年因捐得同知衔。1870年负责督办西征军需粮饷,因功以坐提赏加运同衔。1876年和1879年,集巨资亲往江苏徐淮及直隶、河南大旱灾区助赈。随后升为直隶知府。1880年因承修西淀长堤高效而被誉为“能吏”。1881年调吉林珲春办理屯垦事务,期间多次与入侵俄军严正交涉,维护了当地华民的合法权益。1882年奉命查勘图门江边界,迫使俄方退还侵占的中国领土。同年秋调任吉林知府,次年冬任长春厅通判。在任3年,政声扬溢,人称“李青天”。1886年擢升道员。次年奉命查勘黑龙江精奇里河南岸四十八旗屯地界,收回被占170余里领土并挖壕定界。
1887年,受李鸿章委派筹办漠河金矿,深入无人之境1500余里踏勘矿区,采集样品,拟定办厂章程,募集建厂资金。1888年成立漠河矿务局并任总办,先后在漠河、奇乾河、观音山等处设立金厂。次年初,先投产的两矿厂即产金1.8万余两。因功赏加二品衔。
    李金庸是清政府开采黄金第一人,人称金王,官居二品。但他的故居远没有薛福成故居那样显赫。李金庸故居位于现在的惠山区洛社镇天授村戴李巷17号,原有三进,后存两进。去年洛社镇政府进行了修复,恢复了故居原貌。一进为平房,面阔三间,二进是书房和厅堂,三进是二层楼房。屋前有池塘屋后有小河,小河直通青墩庙。村子四周农田环绕。典型的江南农村民居。在修复的故居里洛社镇政府开办了李金庸纪念馆。展现了李金庸当官为民的戎马一生。在二进厅堂里摆放着李金庸的半身铜像,让人们感受到李金庸一身正气的真实形象。铜像右边放着一只巨大的景泰蓝花瓶,是纪念馆开馆时由黑龙江省漠河县政府代表漠河人民送来的。同时还带来了当时在漠河开采金矿时所用的许多器械等宝贵历史文物,都展出在三进的东侧厅里,透过这一件件历经百年,锈迹斑斑、粗糙简陋的工具,李金镛当年在百般艰难中的采金场面仿佛又回到了我们眼前。

李金镛一生曾几度临危受命,赴东北踏勘边界,收复被俄占领的领土。故居二、三进展厅就用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一件件老器物、一本本线装古籍,详实展示了他这一艰难历程。在二进正厅,两侧抱柱上沿用了漠河李金镛祠堂内“义赈救灾恤邻德政昭宇宙,开矿安边兴利功绩迈古今”的对联,并依次陈列了光绪皇帝为褒奖李金镛以及准予在漠河、黑龙江以及家乡无锡三地建立李金镛专祠的两道圣旨、李鸿章等大臣的奏章。

出身农家的李金镛始终不忘乡梓,乐善好施,在家乡建起了育婴堂,收养穷人家的子女以及孤寡老人,甚至把自家土地无偿捐出来作为本村贫困人家的公共坟地。仅无锡运河上,他一人就先后建起了洛社大桥、东万寿桥、西万寿桥、中桥等四座桥梁。现在,在故居天井里,就陈列着由他出资建造的皋桥石梁的原物。

由于李金庸在任职期间全身致力于勘界安边抵抗外侮和集商兴利开辟荒村。为当时贫瘠荒漠的漠河带来了福祉。当他鞠躬尽瘁客死他乡时,漠河人民用当时漠河上空出现壮丽的北极光的美丽传说,来颂扬他的丰功伟绩。还为他设了祠堂,世代供奉至今。东北有许多有关他的纪念馆,书籍,文物,还保留他的许多足迹。.说来也真惭愧,在自己的家乡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这么一位伟人,自己也是近年来才听说,除了自己寡闻陋见外,也是自己青少年时期受教育时的缺失。希望现在的学校和老师能充分利用这块平台,颂扬家乡的伟人,对青少年进行比较感官的爱国主义教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