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旅行,往往是假期最美的旋律。这个假期,同学们或许并没有远行,但过往画面总会如潮水般不期而至,唤起我们关于旅行的记忆。 享受旅行,可以有多种方式。我们可以用双脚丈量世界,用双眼尽收美景,更可以在舌尖品味别样风情。本期,同学们就写下了那些与食物有关的旅行感受…… 海的味道 杨铄(15岁)中国教育研究院朝阳实验学校九(3)班 季节特供 张之妍(14岁)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初二(18)班 餐厅的院子里,种了好多好多树。牛油果树是院子里的主角。有一个牛油果,成熟得最早,最香甜,最有可能成为大厨的食材。 主厨褐色的眼睛里闪烁着锅上小火晃动的影子,高高的白色厨师帽是每位厨师的荣耀。过了一会儿,一盘橙红色的浓汤倒映在了主厨的眼睛里。主厨俯下身子,拿起桌上一只试味小勺,勺子银色的边缘只轻轻点了一下那汤,便缩了回来,送进了嘴里。好的美食,即使量再少,也是一整个回味纷呈的大千世界。主厨的褐色眼睛亮了一下,眼中盈满了愉悦的神情,放下小勺,继续烹饪、品尝。即使众多餐品,各自的味道也绝不会互相覆盖。假如说厨房是一张画布,那么它绝对比莫奈《睡莲》的调色还要迷幻,它真的是一张活的画布。 叮!上餐铃的声音与厨房里的美味气息融为了一体。主厨白色的身影燕子似的穿过层层包围,轻盈地穿梭到了备餐台。手上端着两盘菜,一丝汤汁都没有串味。把食物端给了客人,褐色的眼睛里映射着客人的神情。品尝着美食,他的嘴左右摆动了一下,嘴唇上的胡须随着呼吸轻颤,显得满意极了。 树叶随着微风轻轻摆动着。忙得不可开交的餐厅外就是那棵牛油果树。当人们读出牛油果这几个字的时候,谁还会哭丧着脸呢?黄油和奶糖的结合体仿佛就是这种可爱的果实!牛油果长得很有节奏感,仿佛受到了餐厅里面的节奏影响。每季总会不多不少结出二十个果子。大厨会在这二十个“幸运儿”中,选出一个,做季节特供餐点。最先熟的那个牛油果,现在已经十分成熟了。它的美,标准十分独特。表皮越皱,果瓤越香,它是植物界反差美的典范。 吊灯熄灭,削刀归位,小火关闸,盘具擦净,松露保鲜,铃声停歇。一天的工作终于结束了。主厨褐色的眼睛依然光彩不减,夜晚的巴黎,永远不要担心星光般的灯光会熄灭,它们是夜晚的标志,直到白天来临。而夜晚的餐厅独处,是与明天自己的留言。制作食物的意义,对于主厨来说不可或缺,人们会主观的安慰或激励自己,有些人却可以从无生命的事物里找到精彩。来不及铺张、来不及遐思,在高处绽放,飘下一抹余香,惊艳了岁月,明朗了心房。 成熟得太快了、太快了。最早的那个牛油果都已经老掉了,发蔫儿了。夜晚的星光,在树叶的遮掩下,照耀不到它。它好希望自己不要这么快就老掉,不被选用。但看着一天天自己模样的迅速变化,它早就学会了很多人们都没有学会的安之若素。看到了吧?一个院子,在一些方面可能比一整个人生都要精彩。 选择的日子到了。二十个牛油果迎接着正午的阳光。被摘下的那颗牛油果竟然是最先成熟的它。看着主厨娴熟地扭下果实,大步走回厨房,它被紧紧地握在手里,它亲眼看见了从窗户外观望的一切。主厨用清水简单洗了洗它,拿出一把小刀,从茎叶的连接处划开,一直到底部,衰老萎缩的果肉暴露无遗,它不禁想着:什么眼光会把又老又丑的我选来?褐色的眼睛里含着一丝笑意,嘴里喃喃道:果实的核如我所料,生长得很完美。这是怎么回事?它疑惑地想着。旁边的副主厨叮嘱了一句:“一会儿你们的火候一定控制好,牛油果越老,核的营养价值越高,千万不要煮烂了。” 牛油果如果有表情的话,一定笑开了花吧。 落日的余晖洒向餐厅的玻璃窗,倾泻到木色地板上,闪出一片动人的光芒。客人点的是一杯季节奶昔。米白色的奶昔上点缀着一颗被绛红色樱桃酱包围的牛油果核,主厨等待着客人品尝后的评价。 他只说了一个词:“Cheers!” 三条鱼 肖衣(13岁)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二分校初一(3)班 锡纸鲈鱼 锡纸鲈鱼,是让你在餐桌前立刻能复活、绽放的那种生物酶。当神秘的哑光锡纸,被缓缓打开的瞬间,在扑面而来的浓浓香味里面,是眼前一片亮丽、完整而简洁的世界。气氛热烈极了,嗞嗞啦啦飞溅的爆香声,是鲈鱼在为自己天生丽质鼓掌,是为厨师把自己打扮成黄如金、白如玉的匠心喝彩,也是为你亲手用牙签开启这片喜悦点赞。它用甜美撩拨你,但你却要小心翼翼地吃掉它身上的阳光,以便让自己能更沉陷在它鲜嫩单纯的温柔里。洋葱、香葱、姜片的组合,这个在江湖上赫赫有名的伴舞天团,也在你眼里,首先成为一朵花,引你走向生命里弥漫着你香气的地方。你十分想用溢美之词来感叹一下,但是你发现这些在平时若隐若现的词,刚刚已被吃掉。你只能感觉吃了这条鱼,就像和它一起,游向了江河湖海,但却不是浪迹天涯的打算。而此时,这首诗,一定是要浮现的:“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臭鳜鱼 桃花流水鳜鱼肥,鳜鱼是彻底推翻保守味觉的武器,也是与古人和古典亲近的诚实有信的中介。而臭鳜鱼,在这两层意思上,又是“食腐逐臭”的吃货,最能体会生活千回百转滋味的秘方。一条成功的臭鳜鱼,绝对不会让你被所闻所见所怀疑的臭气所伤:鱼肉宛如鲜百合,层层叠叠,鳞次栉比,天然码放;中心白嫩,然后向边缘轻轻蕴色,直到最边缘处,艳若桃花——这已完全偿付了它的臭气,对你的亏欠。 臭鳜鱼,是一颗野性的心,它似乎不在乎餐桌上那些四处流浪的香味儿,而是自信心爆棚地成为餐桌上的主角:你闻它时,觉得它肯定与你无缘,等你吃了它,却会得出它将属于任何人的结论。这种“一波才动万波随”的味道,需要小小的冒险和小小的耐心,才能享受得到。但正是这样,你才好像掌握了通向世界芬芳的钥匙。 剁椒鱼头 剁椒鱼头是天南地北五湖四海的女生最爱,包括不让须眉的巾帼,温婉优雅的美女,瘦模特赵飞燕,胖贵妃杨玉环。天下女生,水陆草木之花,本身就可爱者甚蕃;而在许多可爱者眼中,最爱之物非剁椒鱼头莫属。女生看见剁椒鱼头,就像牛看到辽阔的大草原。它不是迷人的过客,隔三差五才吃上一顿,而是温情的伙伴,总伴随在我们身边。那火辣辣的剁椒,白嫩嫩的鱼肉,肥而不腻且清香四溢,太能推开阴影了,太能释放悲伤了,太能消解忧愁了。即使被时间绑住,学习太累,工作太忙,也要留出足够的时间来歌颂它、向往它、吃掉它。 其实,细想起来,剁椒鱼头之所以吸引女生,好像也没有太多堂而皇之的原因:就是太开胃了。但这一招鲜,足可以让人把崭新的一天,构建完成。 竹筒饭 胡子晴(13岁) 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初一(4)班 竹筒饭,将米配肉放入新鲜的粉竹或山竹锯成的竹筒中,加入适量的水,置于炭火上,烤到绿竹表层微焦即可。这米饭也不是一般的米饭,而要用一种特殊的旱稻名为“山兰稻”结出的“香米”。 我和爸爸妈妈在一家丽江古城的餐馆里品尝到了这道佳肴。说是餐馆,其实更像是在大自然里。小竹屋坐落在河岸边,外面搭着竹棚,非常凉爽,声声蝉鸣却没有夏天的焦躁,倒是像在欢迎远方的客人。小河贯穿整条街,河水里摇曳着柳条的倒影。 “饭好了!”一个干脆利落的声音响起,我立刻扭转身子,期待地望向厨房,穿围裙的阿姨端着一个白盘缓缓走出,盘里放着几个墨绿色的竹筒。 阿姨手法娴熟地打开竹筒,热气立刻飘了上来,不同于大部分菜肴一瞬间给予味蕾的强烈刺激,竹子味道不浓,淡淡清香缓慢地飘进鼻腔。米饭的颜色偏深,呈浅棕色,米里包裹着几块肉,我吃了一大口,米饭不算太软,很有嚼劲,与舌尖触碰,漫开丝丝咸香。细品之下,还挟着淡淡的竹香味。我很快嚼到一个硬硬的东西,咬开才发现是肉,与米饭味道有些相似。 “竹筒饭是野炊时最适宜的食物,”阿姨介绍道,“云南的原始居民喜欢用这种独特的方式烹制米饭,竹子多,取材方便,还可以就地生火。” 我一边吃一边点头,真是感激云南的原始居民,他们想到了这样好的主意,后人此刻才能品尝到香气四溢的竹筒饭。 饭吃完了,余香却久久弥漫在唇齿间。爸爸妈妈也吃完了,四周很安静,耳边传来流水声。我看向远处的群山,想象着古老的云南居民坐在竹林里,架起柴火,将竹子像烤串一样放在篝火顶部的支架上,风阵阵、水潺潺,在缕缕炊烟中愉快交谈。 眼前充盈着绿色,我心中涌上一种奇异的感觉,林间生火、就地取材,依山而居、傍水而坐,不破坏,不打扰,取所需,不多求。这大概是人与自然最和谐的相处画面。 小竹屋里飘出的袅袅炊烟,那一盘芬芳扑鼻的竹筒饭,小镇里的流水鸣蝉,是最珍贵的记忆。我在丽江古城,见证了人与自然的美好邂逅。 冰激凌奇遇记 卢晨阳(11岁) 北京理工大学附属小学五年级(4)班 三年级暑假,我和妈妈一起来到我向往已久的意大利首都——罗马。一个风和日丽的周末,我们来到著名的许愿池。“好热啊!要是能吃点冰激凌该有多美啊!”我心里这样想着,忍不住抹了一把额头上的汗珠。突然,我眼前一亮,路边就有一家冰激凌店!在妈妈的鼓励和冰激凌的诱惑下,我攥着10欧元勇敢地冲进店里。 店员是一位如“白雪公主”一般美丽的姑娘,一双宝石般的大眼睛正微笑地看着我。我也微笑着用流利的英语跟她讲了我要买什么,可是“白雪公主”却一脸茫然地看着我,眉毛锁成了一座小山。我以为她没听清,又重复了一遍。谁知,“白雪公主”把手抚在耳边侧着头嘴里还说着一些我听不懂的话。我恍然大悟,原来“白雪公主”听不懂英语。怎么办?我急得团团转。我环顾了一下四周,店里全是外国人。如果我两手空空地回去,妈妈会不会笑我呢?不行,我一定要成功!想到这,我灵机一动,变换了一种交流方式,用手指着柜台里面的冰激凌,企图让“白雪公主”明白我要买什么,我使劲地比划,“白雪公主”叽里咕噜地说了很多话,并且一个劲地冲我摆手,我急得都快哭了,真不想买了。 忽然,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了电视剧《小兵张嘎》中的胖翻译。翻译?噢!就在这“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际,我的灵感出现了——用翻译软件啊!我急忙拿出手机,打开翻译软件,对着它说了我要跟“白雪公主”说的话,翻译成意大利文后拿给“白雪公主”看,“白雪公主”紧锁的眉毛立刻舒展开了,脸上露出鲜花一般的笑容。她一脸歉意地挖出一桶冰激凌递给我,我付了钱,欣喜若狂地举着冰激凌朝妈妈奔去,妈妈远远地朝我竖起了大拇指。 我走到许愿池边,许下了重返罗马的心愿。 |
|
来自: 小手空空 > 《晚报.“五色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