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流注是中医针灸学中,根据人体气血运行受到天地昼夜运行规律影响,导致人体经脉气血盛衰变化的基础原理,循经按时针灸取穴的一种操作方法。它是针灸疗配穴的一种方法,本法以十二经中的六十六个五腧穴为基础,结合天干地支五行生克,并随日时的变易推论十二经气血运行中的盛衰,开阖情况,作为取穴的依据。 它主要依据经脉气血受昼夜节律的影响有时盛,有时衰的规律特点而制定的。这是中医以“人与天地相应”的观点为理论基础,观察到人体各种活动、身体气血变化受到自然界气候变化、时日等影响而呈现一定的规律性。根据这种规律性,选择适当时间治疗疾病,可以获得较佳疗效。从而提出“因时施治”、“按时针灸”、“按时给药”等。 子午流注的含义是说:人身之气血周流出入皆有定时,运用这种方法可以推算出什么疾病应当在什么时辰取什么穴位进行治疗,可以更有效地干预人体气血的运行。有“刚柔相配,阴阳结合,气血循环,时穴开阖”之说。 子午流注是中医先贤发现的一种规律。中医认为人体中十二条经脉对应着每日的十二个时辰,由于时辰在变,因而不同的经脉中的气血在不同的时辰也有盛有衰。中医的天人合一思想,认为人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人的生活习惯符合自然变化的规律。人的脏腑在十二个时辰中的气血兴衰变化有着鲜明的规律性,环环相扣,十分有序。 血气应时而至为盛,血气过时而去为衰,逢时而开,过时为阖,泄则乘其盛,即经所谓刺实者刺其来。补者随其去,即经所谓刺虚者刺其去,刺其来迎而夺之,刺其去去随而济之,按照这个原则取穴,以取其更好的疗效,这就叫子午流注法。子午流注注重时间条件,以自然界周期现象,与人体气血周流的情况相配合的。在《灵枢·经脉》篇、《营气》篇,以及《难经·一难》、《二十三难》都有记载。 开字是宣通的意思,就是经气在这时居于该穴,和该穴有关的身体各部病邪,都可藉针灸补泻的作用宣通气血。所以开穴时取此穴治病,效果最好。内经中有守时待气之说,就是这个理论的根据。 人体脏腑经脉,六十六个经穴(五行穴)都配合阴阳五行,“时”“日”天干也配合阴阳五行。人体是一个小天地,天地之气和人体之气是相应的,所以营卫之气在人体经脉中就有盛衰不同的时候。而五行又有生克的关系,相生,同气才能相应而合;相克,异气就不能相应而合。 所以十二经的“天干”,逢到“日的天干”相同时,同气相应,这条经上的穴,只要“穴的五行”和“时的五行”相应,经气旺盛,这穴就“开”了。 但是为什么用天干而不用地支呢?因为天之气以阴阳五行生化万物,针灸治病完全是根据气化原理来的,所以前贤探究出经气与天气相应的道理,而发明了“子午流注”针法。 它是注重时间条件,以自然界周期现象,与人体气血周流的情况相配合的。在《灵枢·经脉》篇、《营气》篇,以及《难经·一难》、《二十三难》都有记载。《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本输》篇,记载井荥俞很详明,惟于井荥俞配属五行,仅有阴井木、阳井金,其余均无配属。《难经·六十四难》对井荥俞配属五行和十干运用,才有进一步的说明。《灵枢·卫气行》篇云:“岁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为经,卯酉为纬”。《灵枢·五乱》篇说:“经脉十二者,以应十二月。十二月者,分为四时”。《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说“: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素问·八正神明论》说:“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是谓“得天时而调之”。《甲乙经》说:“随日之长短,各以为纪,谨候气之所在而刺之是谓逢时。病在于阳分,必先候其气之加于阳分而刺之。病在于阴分,必先候其气之加于阴分而刺之。谨候其时,病可与期,失时反候,百病不除”。凡此皆与子午流注有密切之关系。 南唐·何若愚著《子午流注针经》,在《流注指微赋》中,将子午流注的应用和方法,作了概括的说明,元·窦汉卿着《标幽赋》,内有“一日取六十六穴之法方见开阖,论其五行五脏查时日之旺衰”,由此可见子午流注到了元代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针刺方法。它如明代的《针灸节要》、《医学入门》、《针灸大成》等书皆有论述。 《针灸大成》是明代针灸医家杨继洲所著,全书分为十卷,详细记载了子午流注针法。卷一为集录《内经》、《难经》等;卷二、卷三为针灸歌赋;卷四为针法;卷五为子午流注及灵龟八法;卷六、卷七为经络、经穴经外奇穴;卷八为诸症治法;卷九为名医治法与灸法、杨氏医案;卷十为《陈氏小儿按摩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