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羞羞的小手术,术后出血,二次手术意外发现血管瘤。切除后,仍反复出血,三次、四次手术,仍未完全止血。最后竟是这个所有人都想不到的疾病。 小鱼,21岁,女大学生。4年前开始经常便秘,有时候是大便出血,时多时少,还伴有疼痛。什么烟熏、坐浴、涂抹润滑油等等都试过了,都没有用。 半年前来我们医院,检查后是痔,是个混合痔,似乎很严重,得手术治疗。她没做,一是没钱,二来觉得是个小痔疮,不需要手术。 但前几天出血量比较大,所以她就来到我们医院,想彻底解决这个羞于启齿的难题。为了不让父母担心,她没跟跟父母说。 所谓的痔疮,其实就是人体肛肠里面一些正常的血管团块下垂到了肛门口,这些都是正常的人体组织,不是细菌感染也不是外来物,所以切掉后不代表永不复发的。 小鱼签了手术知情同意书。完善术前手术检查,基本都是正常的,除了血红蛋白108g/L。 一切准备妥当后,第3天上午就给做了混合痔剥扎术。顾名思义,这个手术的基本过程就是把痔疮血管团剥离出来,并且结扎掉血管,切掉痔疮核。 手术顺利。 术后第3天,小鱼去上厕所,不敢太用力,轻轻的,却居然一直拉出鲜红色的血液。看着血红色的血液一直哗啦啦往外冒,大概有200ml左右。 值班医生来了,看完后,给她安排了肠镜检查,肠镜发现是痔疮手术创伤处有个小出血点,还在冒血。 本来这算是已经发现问题了,但内镜医生继续推进肠镜,看深一些,竟然发现更大的问题。大概在乙状结肠的位置,肠镜发现了有明显的血管瘤,上面还有1个出血点,时不时渗血出来。 所以患者大便出血,除了伤口出血的问题,还要考虑血管瘤出血。由于出血的部位不大,直接在肠镜下局部用凝血药喷洒在出血点周围,试图能借此止血。痔疮伤口那里的小出血点,外科医生也还是给缝了一针。 回到病房后,小鱼又拉了2次鲜血便。加起来也差不多有200ml。这下她慌了,打电话给家里,把实际情况告诉了父母。当天父母赶紧从外地赶来。 跟家属解释说:血管瘤最好还是把相关肠子一并切了,缝合止血会容易很多,效果也会好很多。 患者及家属同意了手术。第二天早上又做了剖腹探查术,进入腹腔,发现乙状结肠那里有一个肿块,就把血管瘤前后一段肠管切了,差不多有3cm,切完后就把肠管重新吻合起来,恢复了肠管的连续性。然后再次检查其他肠道、脏器确认没问题了,才关腹。 我们切掉了血管瘤,一般就不会再出血了。肠管吻合起来后,禁食一段时间,以后慢慢会长好的,问题不大。跟家属解释说。 可是手术当天晚上,患者又拉了几百毫升血。复查血常规示血红蛋白已经跌到80g/L了。 值班医生赶紧把主任喊来,再次跟患者父母再次沟通,说要第二次进入开腹手术,检查清楚到底哪里出血,否则怕会继续出血、失血性休克就麻烦了。 患者父母早已吓得六神无主。此时医生说什么就是什么,只要能帮的了孩子的,都做。 于是当天凌晨再次剖腹探查。手术进入一看,是吻合口出血,估计是缝扎地不好。主任想不通,明明缝扎地很好,怎么还会出血? 确定了是吻合口出血,只好把这个苦命孩子的吻合口这里的肠子再切少一部分,然后再把新的两端缝合起来。 主任这回仔仔细细核查了,胸有成竹,确认没继续出血了,缝合口也很漂亮,才信心满满地关腹。 没想到的是,2天后的一个夜晚,患者又出了几百毫升鲜血,很快患者又出现心慌、面色苍白、四肢湿冷等表现。 这明显是失血性休克,意味着患者这次出血速度非常快而且量非常大。主任铁青着脸,说赶紧送手术室,再次剖腹探查止血。家属嘴唇都发抖了,除了签字,没有他法。 进入手术室前查血红蛋白只有65g/L,于是一边输血,一边送手术室。剖开肚子,主任首先检查肠管吻合口没有渗血的表现,可是结肠镜一看,在第一次痔疮手术伤口上方2cm的地方有出血。 主任冷静沉着结扎了那个出血点,然后填塞一些油纱进入压迫止血。期待这次不要再出血了。术后几个小时,引流管就开始有血液源源不断流出来。 这时候一个小医生说了一句:会不会是血友病?于是按血友病一套抽血检查。 2天后凝血因子结果回来了,天啊,患者真的是血友病!兜兜转转,患者原来真的是存在先天性凝血功能障碍疾病。 而更戏剧的是,通常的凝血指标是没办法评估有误血友病的,要确定有无血友病,只能做凝血因子检查或者基因检测,但一般手术前都不会做这些检查,毕竟血友病不常见。 血友病是一种先天性遗传导致的某些凝血因子的缺乏,根据缺乏的因子种类不用而分为血友病A、血友病B、血友病C三种。 后来给患者用了针对性的凝血因子治疗,还补充了一些新鲜的血浆、冷沉淀等,再辅以其他治疗,患者终于不再出血了。 可为什么患者是血友病,却平时没磕碰出血呢?原来患者属于比较轻微的血友病,可能只有手术创伤等情况才回到导致出血不止,而日常生活中的磕碰不会造成伤害。 #女性疾病的真相# #真相来了# @头条健康 #了不起的医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