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西医治疗便秘的区别

 九天雷动 2020-08-16

​一. 手段不同

中医治便秘,润下并举。润为润肠,下为下泻,比如我几天前提到的麻子仁丸。原因呢,是因为下法不仅意味着物质(尤其是阴液)的损失,还意味着阳气的损失。即使下,也有“缓下”、“轻下“和”峻下“之分别。中医里治疗阳明腑实证(一种热秘)的时候,有一个出自《伤寒论》的方子系列: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都是泻药。中医们都很明白,不到万不得已,绝不开出大承气汤。原因呢,是此药为峻下之剂,大黄(绰号“将军”,可见其药力),泻下效力强大。在阳明腑实证的治疗中,使用条件之一是大便热结不出严重、甚至出现热结旁流(即大便热结不出,肠液沿肠壁下流)的时候,才可以用。而且,病中即止,即达到效果,立即停止。所以,解决阳明腑实证,如果可能,用药的优先次序是:调胃承气汤(缓下热结)、小承气汤(轻下热结)和大承气汤(峻下热结)。

西医治便秘,只考虑“下”,大致分为:容积性泻药、刺激性泻药、润滑性泻药和渗透性缓泻药,主要是寒下,治疗实热便秘效果比较好,但是不能长期使用, 对其他阴血虚、气虚、脾虚寒引起的慢性便秘没什么效果。同时,西医泻药对便秘产生的直接原因 – 肠道自身的状况没有考虑。长期吃泻药,肯定有巨大的健康隐患。

二. 对病因的认识不同

中医里看便秘,会看到直接原因,即燥屎和大肠的问题,并给与相应的治疗,比如, 对寒秘,可用的大黄附子汤加减,大黄就是下的,为治标;附子就是暖肠道的,为治本。

同时,中医不认为便秘是大肠的局部问题,它和人体整体、和其他脏腑有关。比如,如果有气虚和中气下陷问题,可用补中益气丸来健脾补中气;如果有 肝郁脾虚问题,可用逍遥丸。此为治本。

在这个案例中,施治的对象包括大肠、脾和肝。

西医认为,便秘是大肠的问题,所以,其手段集中于大肠上就不足为奇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