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笔法的一点个人理解 ——颜勤礼碑第一个月练习的阶段总结

 中书汇书法学苑 2020-08-16

原创 中书汇学员溪谷

第一个月的训练主要是关于笔法、笔画形态和连续书写。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自以为对笔法又有了新的感受与认知。简单做一下总结与反思,可以加深理解。以便于温故知新,承前启后更好地进入下一阶段的练习。另外也是由于笔法本身具有很强的个人体验的性质,每个人的操作手段与认知方式不尽相同,做这个小结也是和书友交流,互通有无。个人才短智疏,希望各位老师与道友多多指正,以获得更大的进步。

一,关于切笔

目的:

1,控制笔锋快速落纸,完成笔锋与纸的接触

2,切笔方向不同从而形成丰富形态

原理分析:

为了把这个操作搞清楚我们需要进一步做更细微的分析。这里引用之前学习柳体时老师说的一句话——下笔不离点。根据几何学的知识,点聚成线,线聚成面,那么笔锋落纸的一瞬间必然是一个点。而由于落点时笔锋的弯曲程度和笔杆的倾倒方向不同则会形成不同笔墨形态。

切笔方向与接下来的行笔方向不同,而线条质感需要中锋行笔,所以这个时候出现了重要笔法——侧转中。

完成侧转中的方式有以下几种:1,立锋调整后行笔,或者说点下去笔毫已经打开,直接向行笔方向推着走,这就是入笔的切入;2,点下去顺势圆转行笔,这个时候笔画不会显得很方利,也是就入笔的转入;3,点下去不调整方向直接走,尖入。

心得:

1,颜勤礼的入笔姿态丰富多彩,要仔细观察对比,对笔的控制要细腻。

2,侧转中的笔法相对来说较为困难,如何切下去调锋完成所要形态很为关键。

3,勤加训练趋于自然书写状态,不要刻意描摹。

二,关于顶纸

目的:

1,增强对笔锋的控制,感知笔锋的弯曲程度、回弹极限,更好地使用工具

2,增加线条质感,使线条不虚浮

原理分析:

传统书论中经常提到一个概念叫做“逆锋”,实际上大地老师提出的顶纸概念就是将逆锋讲的更具体,更便于理解。

古人讲王羲之书法入木三分,如果将笔锋看成一个物理学中不可形变的刚体,那么我们写字时笔锋就会划破纸张。我们可以想象到笔锋像刀子一样在切割纸张平面,界破虚空,这也就是用刀剑才会用到的锋字来定义笔毫为笔锋的意义——入纸即杀纸。

由于顺锋拖着笔走和逆锋笔顶着纸走,笔锋纸侵入纸张的程度是不一样的,以及纸张是植物纤维构成的一个粗糙平面,两种不同的书写方式所产生的摩擦力不同,这是决定线条质感的两个关键因素。也就决定了我们必须顶纸书写。

就像之前周作业中提出,提按与顶纸是一种动态平衡。把笔按下去我们会感受到笔锋回弹和笔杆支撑的反作用力,但是把笔按的过度就使笔锋失去他的回弹能力,提的过高则会虚浮不定,所以需要找到提按中的一个和谐的度。另外在起行收的不同阶段顶纸的状态也是不同的,刚入纸时像土匪一样破门而入,这个时候笔纸的反馈也是最大的,到了收笔的时候就需要让一让,不要再顶的那么厉害,以便于笔锋回复收束。

心得:

1,必须要顶纸

2,要习惯顶纸书写

3,如何快速找到顶纸感觉

三,关于

目的:

1,更大程度的铺毫和更好的收拢笔毫

2,更大程度地加粗线条,使线条厚重

原理分析:

经典物理学中将运动分为三维空间中坐标的变化,也就是平动,以及自身的转动和振动。在书法中笔锋的平动也就是在纸面上的运动以及基于纸平面做上下的提按,笔锋笔杆转动可以是用腕转和捻管,那么衂挫就是笔杆笔锋的振动。像大地老师所说抖一抖,摇一摇。

为什么衂挫要从工具本身加以分析,历史资料证明唐朝的笔和目前我们使用的长锋羊毫是不一样的。白居易有诗“尖如锥兮利如刀。江南石上有老兔,吃竹饮泉生紫毫。宣城之人采为笔,千万毛中拣一毫”。唐朝人多用硬毫笔,而且笔腹相对较粗,我猜想使用这种工具仅使用提按不适用衂挫也可达到相同效果,首先它弹性很大,按得下去弹的回来,其次笔腹较粗,同样的二三分笔书写就可以写出较粗线条。那么为什么大地老师让我们使用出锋较细的长锋羊毫,我以为原因有三,

1,紫毫狼毫成本就高,损耗也快,不经济

2,长锋羊毫更容易表现线条的质感,尤其在较为毛糙的表面可以表现出沧桑与厚重

3,更有力地训练初学者控笔能力

关于这点很期待大地老师的答案和解释说明。

理解了工具以及书写的效果目的,就不难理解衂挫的意义所在,摇一摇将笔铺的更开,晃一晃,把铺开的收回来好写下一笔。

心得:

1,敢于下笔,大胆衂挫

2,书写不止平动,还有笔画内部的反复,停顿,震荡

四,关于浑厚

目的:

写出颜体的气质与风格

个人理解:

周末老师上课时提出浑厚的概念。

厚相对来说容易理解,就是用笔的厚重,使用衂挫笔法,或者将笔再大胆的压一压就可以达到厚的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书法的概念往往是相对出现的,西方叫做辩证,传统叫做阴阳。有虚灵衬托,厚重才会显现出来。而且虚实本身也是相对的概念,所以粗细对比一定要观察准确并表达清晰。

关于浑,老师说不清晰,不清楚,模糊就是浑。我是非常赞同这个观点的。但是我认为初学者不能刻意的去追求这样的书写状态。

颜真卿早年的《多宝塔》笔法细腻华丽,可见鲁公对笔的强大控制能力,而大地老师笔法精到也可以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笔法的浑应该是连续书写的笔法自然流露,是把技法融入到血液基因里从而心手双畅但不刻意追求技法的返璞归真,是对工具体系理解深刻、控笔能力强大能随意写出任意效果的知白守黑、和光同尘。

对于我这样的初学者,目前阶段最大的矛盾是眼力见长与控笔能力增速不够之间的矛盾,是笔画形态需要精准控制与书写存在偶然性偏差之间的矛盾。临帖书写需要的是入微,需要的是单次书写的准确性和多次书写的精确性,减少偶然性,提高控笔能力。而笔法的模糊化自然性是下个阶段更高的要求。

浑厚自然是美的,有些字要求写出浑的感觉,但是我们的笔法不能浑,要精准控制出想要的浑。所以目前阶段来说每一笔都要精到,理解每一笔的书写方式与效果形态,逐渐的形成自己的肌肉记忆,书写习惯,以后才能随心所欲写出浑的效果。

于洪福   庚子立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