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和时间不一样,一个小时和另一个小时不一样。 你有没有发现,身边有的人工作效率很高,而有的人则不然,同样的工作,如何能比别人完成的更快更好? 今天,身边君就想和你分享一个高效工作的秘诀——深度工作法。以下,Enjoy: 方军 | 作者 身边的经济学(ID:jjchangshi)| 来源 深度工作: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 但充满干扰的互联网让我们陷入所谓的浮浅工作状态: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任务,往往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开展。此类工作通常不会为世界创造太多新价值,且容易复制。 现在信息极度发达,我们的时间被搅成了各种碎片,手机让我们时刻都处在被打扰的环境中。 即便没有铃声与提醒,手机也深嵌在我们的大脑中,我们总是想着去摸手机。 我们没办法完成那些本来最有价值的工作,即那些需要思考和专注的工作,那些对公司和我们个人都很重要的工作。这是深度工作一提出来就被广泛关注的原因。 01 我们这一代人是怎样 淘汰上一代人的? 深度工作这个说法之所以打动我,是因为它选用了“工作”二字,工作就意味着要有产出、有成果。 对比而言,人们喜欢用的“学习”二字则让人通常不那么重视产出,学习的产出也很难衡量。 卡尔·纽波特说:“如果你不产出,就不会成功,不管你的技艺多么纯熟,天资多么聪颖。” 过去几年,大家都意识到了互联网给我们造成的干扰,意识到需要专注。 但是种种讨论都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一点—我们不是为专注而专注,我们也不是为刻意练习而刻意练习,我们每天安排时间来深度工作不是为了锻炼耐力,我们是为了有产出、有成果。 讨论努力比较容易,讨论成果则难得多,但这才是正确的思路:只有做出杰出的成果才是真正的高效。 纽波特给我们列了一个深度工作公式:高质量工作产出=时间×专注程度。但我觉得他这个公式还缺了一个要素,那就是优秀的工具。 知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几年前在一次演讲中讲了自己的一个故事。1995年,他花半年工资买了一台电脑。 当时,单位的同事都看不懂:写稿用的笔、本子和墨水,单位都提供,你居然自己花这么多钱去买一台写作工具?但这个工具给吴晓波带来了很多变化。 有了电脑之后,他的写作效率大大提高,比如剪报被录入电子文档中,可以更快地查询、取用。 吴晓波说:“我们这一代人是怎样淘汰上一代人的?现在想来,不是我们比他们更勤奋、更聪明,而是我们比他们更乐于接受新的工具。” 加上工具之后,在纽波特的深度工作公式基础上,我们扩展出一个新的公式: 工作成果=工作时间×专注程度×有效工具 这个简单公式包括了四个要素:
02 时间和时间不一样 要获得工作产出,我们首先要重点增加自己的“专注工作时间”,即那些我们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工作中的时间,那些我们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智力实现工作产出的时间。 你可能已经注意到了,我们把公式中的“工作时间”进一步明晰为“专注工作时间”。 只关注时间长度而没有深度,我们是无法完成那些重要任务的。时间和时间不一样,一个小时和另一个小时不一样。 我们用一个简单的对比来看看:比如读一本书和写一篇短文,你需要的时间都是4个小时。读一本书你可以一天读30分钟,在一两周时间里读完。 但如果你每次用30分钟来写这篇文章,那么你可能永远都写不完。你必须得先找个大段的、不受干扰的时间把它写出来,比如用一个下午、一个晚上,先把草稿写出来。 深度工作时间和正常工作时间是不一样的。 深度工作时间,指的是我们全神贯注于一个工作任务的时间,不包括整理桌子、打开电脑、喝水、去卫生间的时间,更不包括上网闲逛的时间。 通常来说,如果一个工作任务需要我们专注工作4个小时,那么它实际需要的时间可能是一个8小时的工作日。 这是因为,我们还有其他日常的事要做,可能会被干扰,无法长时间高度专注,为了保证工作质量,总是需要不时休息一下。 一般来说,专注工作时间能够达到工作时间的50%,就是非常高效的状态了。 03 番茄工作法or 单核工作法? 绝大多数深度工作任务需要的都不是4个小时,也不是半天或一天就可以完成的。它们少则需要几十个小时,多则需要几百个小时。 如果你自己没有良好的深度工作方法,这些工作耗费的时间可能很容易就翻倍,导致任务严重拖延。 为了高效地运用自己的时间,不少人用过“番茄工作法”,也用过它的改进版“单核工作法”。 这两种方法都是由瑞典的史蒂夫·诺特伯格推广开来的: 番茄工作法是指,工作25分钟,休息5分钟,然后继续,一个25分钟称为一个番茄工作时间。 单核工作法是指,每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的时间段,只专注于一项工作任务,即所谓单核任务。 在时间上,单核工作法的要点是,任何时间你都可以开始专注工作,也即进入它说的单核工作时间,要求是,你要一直工作到下一个整点或半点,也就是下一个分针处在垂直位置的时间,时间段间隔要超过25分钟。 番茄工作法和单核工作法遵循的是相似的基本假设:
不管你用上述两种方法中的哪一种,大体步骤是相似的:
为了更好地对较大的工作任务进行拆解和回顾,在工作中我自制过一种“深度工作任务时间记录表”供大家参考使用。 它把“准备阶段、专注工作时间阶段、回顾与总结阶段”都涵盖进去。我通常会将它打印出来放在电脑旁边,用笔随时填写标注。 在准备阶段,我们用深度工作任务时间记录表,拆解大任务变成一系列的小任务。在专注工作时间阶段,我们在表格中进行记录。 在回顾与总结阶段,有了明确的记录,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时间使用情况、工作成果、期望与现实之间的差异。 除深度工作任务时间记录表之外,我想特别介绍几个小技巧,让大家更容易进入专注工作状态。 第一个小技巧是,把大任务拆解成一系列三四个小时就可以有成果的小任务。由于小任务容易完成,人们被马上可以做出来的成果吸引与激励,会自然地安排出更多的专注工作时间。 第二个小技巧是,先做最复杂、最难的部分,这些部分通常需要最高的专注度。比如写一个报告或PPT,把草稿大纲从0到1写出来是最难的。一旦我们完成了最难的部分,即有了草稿,就很容易再找出比较零碎、精力不是最好的时间去填充每个部分,去润色内容、修改格式。 第三个小技巧是,每次做完一个部分之后,不要立刻停下来休息。每次做完一个部分,往往是人的大脑最兴奋的时刻,这时,更好的选择是,把下一个部分的开头工作准备好,然后再停下来休息。 这是很多知名作家用过的技巧,我们也可以借鉴过来用在自己需要专注的工作或学习中。这个下一部分的开头,可以让你在下一次更快地进入专注工作状态。 我甚至都建议,如果你不是长时间离开电脑的话,就不要关掉电脑,让这一部分工作的开头留在屏幕上。 04 4种模式欢迎 对号入座 要专注地工作,每个人必须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卡尔·纽波特总结了四种和深度工作有关的节奏模式,借用这个分类,我们可以观察自己的专注特征,看看哪种适合自己。 第一种模式叫“禁欲模式”。 禁欲模式,就是让你无欲无求,将所有干扰都屏蔽了,没有网络、没有手机、没有微信、没有微博。 这种模式是,在工作时强制性地排除所有的干扰。但这种方式只适合少数可以独自工作、不跟其他人互动也可以做出巨大的贡献的人。 第二种模式叫“双峰模式”。 这种方式的做法就是,在两种工作生活模式之间切换。著名心理学家荣格采用的就是这种工作方法。 他住在瑞士的苏黎世,在那里,他开设心理治疗诊所,每天忙碌地接待患者、参加聚会、去大学讲学。 但他每年会有一段时间隐居到乡村小石屋里,每天做的就是写作、散步、思考。他的著作和心理学研究成果,多数是在这段时间创作出来的。 所谓双峰模式,就是一放一收。对荣格来说,在苏黎世大都市里,他是“放”,启用的是工作狂模式,而到了乡村小石屋,他是“收”,用的是思考与写作的模式。收与放,对于他的心理学成就都非常重要。 身为忙碌的现代人,在工作中,我们可以采用一种迷你的双峰模式。比如,在有需要时,我们可能每天早点儿去办公室,但跟同事们说好,午饭前要做某项重要任务,请他们别打扰。这样,我们在上午可以做一些需要排除干扰、保持专注才能做的事。 第三种模式叫“节奏模式”。简单地说,节奏哲学就是每天安排出固定的时间段,形成自己的时间安排的格式,用来每天持续不断地深度工作。 这种节奏模式是每个人都可以做的,比如你有深度工作任务要做,就可以考虑每天提早一个小时到办公室,充分利用这多出来的一个小时,又或者准备好简单的午餐,每天中午躲到会议室专注工作一个小时。这里的关键词是“每天”,有助于我们形成惯例、积少成多。 一般来说,节奏模式是适合多数当代人的专注模式。但可能还有的人说,我太忙了,每天连轴转,那么你也许可以试试第四种模式。 第四种模式是“新闻记者模式”。新闻记者模式,是从写出了《爱因斯坦传》《史蒂夫·乔布斯传》的著名记者沃尔特·艾萨克森的工作方法里总结出来的。 在忙碌的记者工作之外,他怎么还能写出多部传记呢?艾萨克森厉害的地方在于,只要他有哪怕20分钟,他就能立刻专注地工作,去写自己正在写的书。 除了可以快速进入专注状态,他的秘诀还有:他对传记的写作工作进行精密的计划和工作拆分,保证可以每次哪怕只有20分钟也可以完成一点。一次推进一点,累积起来就完成了一个个大项目。 我们是享受过互联网工具带来的便利的一代人(当然也受到它的干扰),我们也感受到互联网工具的持续进步,因而借用“工作成果=工作时间×专注程度×有效工具”这个公式来修炼自己的专注力,我们除了关注工作时间、专注程度,也应该把一部分精力放在掌握工具尤其是复杂的工具上,工具是可以使工作成果得到最大倍率改进的决定因素。 很多人都重视如何提高专注程度,他们会被这样的话所激励:要达到个人巅峰的产出效率,你需要长时间、无干扰地高度专注于单一任务。 最后,我想特别说一下,成果比方法更重要,当我们想提高自己的专注程度时,我们同样应把注意力放在公式的左侧,去关注工作成果,即产出。 |
|
来自: hercules028 > 《职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