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几年,随着自驾游的流行和社交平台的发达,地处烟台市牟平区海边的养马岛,也成为一处很火爆的旅游目的地。不过,大多数游客上岛,要么直奔“前后海”,要么直奔“木栈道”,总之主题都是“大海”。但实际上,养马岛的风光不仅仅在于“海”,岛上的传统民居,也是一道很靓丽的人文风景。想要看这些老房子的话,就不能只在海边,而要多走几步进村体验了。养马岛原名象岛(也称莒岛),岛上原有9个村,分别为杨家庄、黄家庄、中原、张家庄、洪口、驼子、马埠崖、林家庄、孙家疃,后来林家庄并入马埠崖,现有8个村。在这些村庄当中,多多少少都能看到一些老房子。这些老房子也吸引了以建筑专业闻名的同济大学的关注,曾有一篇专门的论文研究养马岛的传统民居,根据当时的调查,孙家疃、马埠崖、黄家庄三个村的老房子保留较多。下面这组图片,就带大家走进其中的孙家疃村看看。孙家疃村位于养马岛的最东边,位置很好找。

 如果简单概括的话,养马岛的传统民居基本上都是石墙、青砖、小瓦。陆地上的大户人家,基本也是这个样式。不论是选材还是做工,都相当精致。




 考究其年代,基本上以清末民初为主。为什么养马岛上的老房子,主要集中在这一时期呢? 正所谓“仓廪实而后知礼节”。养马岛当时之所以对建筑文化特别重视,是因为有富裕的家底作为支撑。海岛以捕鱼为业,这是人们头脑中的传统印象。但在古代,重粮食而不重鱼虾,靠打鱼很难发家致富。而养马岛的富裕,也是因为海运经商起家。清代中后期以来,海运逐渐兴起。不过当时的航船条件毕竟有限,多数船只还是沿着海岸线行驶。此时,地处烟台商埠南向航线上的养马岛,就成为不少船只中转或休息的场所。《山东海疆图记》载:“船至之罘岛一更,船至养马岛一更(所经祭祀台丁字嘴皆可泊船寄锚)。” 当时,养马岛上很多村庄都以经商跑船为业,打鱼反而成为副业。至上世纪三十年代老牟平县志修撰时,大致还是这一情况。志称:“养马岛富甲全县。”按照传统观念,有钱之后通常都会盖房置地,因此这一时期养马岛上也大兴土木,草房难见,砖瓦大房比比皆是。民国时期,牟平有名的富商张颜山祖籍即养马岛。他承袭了岛上的经商基因,后来迁至牟平城郊居住,实业规模做得很大,建造的张氏故居恢弘大气,保存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