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进入20世纪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强大的印象派天团。还记得他们的初衷是什么吗?是用眼睛捕捉某个时刻阳光下最真实的场景。 但同为印象派画家,塞尚、凡·高和高更的画怎么看也和莫奈的风景写生不一样啊。他们三人的个性实在是太鲜明了,以至于人们有时会把他们归为“后印象派”。 从“后印象派”开始,西方现代艺术的雏形渐渐显现出来。以前,不管一件作品的题材和技法多么离经叛道,至少还能让你看出来艺术家画的是什么。当各种可能性都已经被老祖宗玩儿遍了,艺术又该何去何从呢?人们开始深究艺术的老底:艺术究竟是什么? 它曾服务于各种目的,但万变不离其宗,它始终指向人类文明的高处,代表着高雅和美好。不过,丑的东西和可怕的东西有时好像能带来更大的震撼,甚至比表面上的美要更深刻,更值得玩味。甚至再往深了想,平凡的、大众的东西是否也具有启示意义?潘多拉宝盒打开了,“妖魔鬼怪”也都出来了……坐稳,要“开怪”了! 与弗洛伊德《沉睡的救济金管理员》刚好相反,雕塑界“丑”屈一指的贾科梅蒂的作品中的人物,都是瘦骨嶙峋的,手和脚像干枯树枝一样细长又粗糙。回想一下雕塑史,不论是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健美人体,还是贝尼尼那吹弹可破的肉感肌肤,人们一直在追求最完美的人体。虽然像罗丹一类的雕塑家已经改变了这一状况,但贾科梅蒂的作品再次挑战了大众审美的底线,让很多人觉得无所适从。 就拿《指示者》来说,这个“人”身高将近1.8米,小脑袋,细长腿,四肢纤细得好像轻轻用力就会折断,像是修图过度被拉长变形的样子。这个瘦骨嶙峋的引路人站得笔直,头转向右边,伸出右手食指指向他确定的方向,左手也高高扬起,在呼唤着身后的人:“赶快跟上,我们往这边走。”这尊雕像将这一瞬间凝固了。 贾科梅蒂究竟要通过这个雕塑告诉大家什么呢? 这件作品创作于1947年,距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刚刚两年,战争对人性的摧残深深触动了这位艺术家的灵魂,迫使他去思考艺术的意义。二战期间德国集中营里那些饱受折磨的战俘给贾科梅蒂带来了很大冲击,同时也为他注入了许多灵感。所以他作品中的人物大部分都没有精致的五官和表情,躯体消瘦、坑洼不平,像是受了酷刑折磨而充满伤痛的身体,仿佛在诉说人类的苦难、脆弱和无助。 这样的形象根本就没有办法用“美”或是“不美”来形容。贾科梅蒂把人类在巨大灾难面前无处遁藏的痛苦真实地展现了出来,他通过这些瘦弱却挺拔的雕塑形象让大家看到,尽管一个时代可以把人压抑到扭曲、变形,但坚强的人类永远不会倒下。 美是艺术创作中的主流,但时至今日,“丑”已经不再被主流艺术拒之门外了,它被当作艺术中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段,带给了我们许多美所不能达到的震撼。 所以,好的艺术不一定是美的。美的东西直接取悦人的感官,让人看了觉得很愉快。丑则相反,它会刺痛感官,让人不得不去追问:为什么会这样?所以在很多时候,丑比美更加深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