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方证总结(二)(收藏)

 智慧男孩罗智允 2020-08-17

41.汤证:抵当汤(丸)(124,126)

病机:太阳之邪随经入腑,热与血互结于下焦。

脉症:少腹硬结,小便自利,大便硬而色黑易解,其人或躁狂,或喜忘,或默默不语若痴者,脉沉结,弦涩或沉弦有力。

治法:清热化瘀。

处方:水蛭15条 虻虫15只(去翅足) 桃仁9g 大黄9g 或按相同比例,研末和匀,炼蜜为丸,每丸重3g,每次1~2丸,每日一次。

应用:本方为破血逐瘀之峻剂,可冶瘀血经闭,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精神分裂症,癫痫等病症而见此方证者。

42.汤证:大黄黄连泻心汤(154)

病机:邪热内陷,壅滞中焦而作痞,可由误下而致。

脉症:心下痞,按之濡,可见心烦,舌红,脉关上浮或滑数。

治法:泻热消痞。

处方:大黄9g 黄连3g 黄芩3g

应用:本方又治吐血,衄血,口舌生疮,目赤,便秘,发斑,发黄。

43.汤证:附子泻心汤(155)

病机:伤寒误治,邪热有余而正阳不足,胃肠热壅而卫阳不固。

脉症:心下痞,恶寒,自汗出,四肢冷,脉沉细无力或细微,沉微。

治法:扶阳固表,清热消痞。

处方:大黄6g 黄连3g 黄芩3g 炮附子4.5g

应用:在大黄黄连泻心汤证基础上出现汗出恶寒,四肢厥冷,又治老人食厥。

44.汤证:茵陈蒿汤(236)

病机:阳明郁热在里之阳黄。

脉症:身黄如橘子色,身无汗,口渴,小便不利,大便难,腹满,目弦,烦躁,舌红苔黄,脉滑数或弦数,或濡数。

治法:清热利湿退黄。

处方:茵陈蒿15g 栀子9g 大黄6~9g

应用:本方用于湿热里实之病证,如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重症病毒性肝炎,急性肝萎缩等出现本方证者。

45.汤证:小柴胡汤(96)

病机:邪犯少阳,半表半里证。

脉症:寒热往来,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胸胁苦满,或有耳鸣,头痛,目眩,口苦,口渴,咳, 心下悸 ,腹中满,小便不利,舌苔薄白,脉弦细,弦数或沉紧。

治法:和解表里.

处方:柴胡9g 黄芩6g 党参6g 半夏9g 炙甘草4.5g 生姜9g 大枣4枚

应用:本方对邪陷半表半里之证疗效颇佳.临床可治体虚劳热,热病后期,渗出性胸膜炎,肋间神经痛,传染性肝炎,急慢性胆囊炎,肠伤寒,急性肾盂肾炎,中耳炎,疟疾,急性附件炎,产后发热,睾丸附睾炎等。

46.汤证:大柴胡汤(103)

病机:少阳阳明并病,少阳失和,阳明热结,中气未虚。

脉症:往来寒热,呕不止,心下痞硬,郁郁微烦,腹中实痛,大便不通,舌苔黄,脉弦数有力。

治法:和解少阳,缓下热结。

处方:柴胡9g 黄芩6g 芍药9g 半夏9g 生姜12g 枳实6g 大枣4枚 大黄6g

应用:临床广泛用于急慢性肝炎,脂肪肝,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及急慢性胰腺炎等。

47.汤证:柴胡加芒硝汤(104)

病机:少阳未解,兼阳明实热,但中气已虚,可由少阳证误下而致。

脉症:胸胁满而呕,潮热,微利热臭稀水,可见腹部痛,按之有硬块,舌干苔黄,脉沉弦有力。

治法:和解少阳,兼轻下里实。

处方:柴胡4.5g 黄芩3g 党参4.5g 炙甘草3g 生姜3g 半夏4.5g 大枣2枚 元明粉6g(冲服)

应用:凡小柴胡汤证兼有大便燥结,腹中坚,潮热者即可选用此方。

48.汤证:柴胡桂枝汤(146)

病机:太阳未解,邪及少阳,太阳少阳合病。

脉症:往来寒热,或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口苦,苔薄,脉弦而浮数。

治法:和解少阳,发散太阳。

处方:桂枝4.5g 芍药4.5g 柴胡6g 黄芩4.5g 党参4.5g 炙甘草3g 半夏6g 大枣2枚 生姜4.5g

应用:外感缠绵不愈,胃肠病,肝胆病,胰腺炎,神经官能症,见此方证者均可选用。

49.汤证:柴胡桂枝干姜汤(147)

病机:少阳受邪,冲气上逆,水气不化,内停为饮。

脉症:胸胁满微结,往来寒热,心烦口渴,小便不利,或间有咳嗽,咳时胁痛加剧,苔白滑,脉浮数,重按弦紧。

治法:和解散结,宣化停饮。

处方:柴胡9g 桂枝4.5g 干姜3g 瓜蒌根9g 黄芩4.5g 牡蛎9g 炙甘草3g

应用:用于水热互结于胸胁(胸膜炎)的初期。

50.汤证:柴胡加龙骨牡蛎汤(107)

病机:邪气散漫于表里上下,扰乱神明,可由误下而致。

脉症:胸满烦惊,狂躁谵语,二便不利,一身尽重,不可转侧或见脐腹动悸,往来寒热,舌苔黄厚粘腻,脉弦细而数。

治法:和解少阳,化饮安神。

处方:柴胡6g 黄芩3g 生姜3g 党参3g 桂枝3g 茯苓9g 半夏4.5g 大黄4.5g 煅龙骨9g 煅牡蛎9g 铅丹4.5g(先煎) 大枣2枚

应用:用治癫痫,亦治小儿内伤食滞,外感风寒,痰热搏结中脘以致发生惊痈,食厥,热厥。

51.汤证:四逆散(318)

病机:伤寒邪热内陷,阳气郁结,不能散发于四末。

脉症:手足不温,胸胁满闷疼痛,或腹中痛,下利后重,脉弦或沉滑而弦。

治法:解郁泄热,调和肝脾。

处方:柴胡9g 芍药9g 枳实9g 炙甘草9g

应用:本方为调和肝脾之祖方,用治肝脾不调的腹胀腹痛及泄利下重,亦治月经不调,微有寒热。

52.汤证:半夏泻心汤(149)

病机:寒热互结,胃气不和,升降失职。

脉症:心下痞满,呕而腹中肠鸣或下利,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滑带数。

治法:辛开苦降,和胃降逆,开结除痞。

处方:半夏9g 黄芩6g 黄连3g 干姜4.5g 党参6g 炙甘草4.5g 大枣4枚

应用:临床广泛用于消化系疾病,如口腔溃疡,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消化性溃疡,细菌性痢疾,急性胃肠炎,急性食道炎,慢性胆囊炎,慢性胰腺炎等。

53.汤证:生姜泻心汤(157)

病机:同半夏泻心汤,但胃有停饮。

脉症:心下痞硬,呕吐,干哕食臭,腹中雷鸣下利,脉弦细而软。

治法:和胃降逆,散水消痞。

处方:生姜9g 半夏9g 党参9g 干姜3g 黄芩6g 黄连3g 炙甘草4.5g 大枣4枚

应用:本方证同半夏泻心汤但呕吐较为突出。

54.汤证:甘草泻心汤(158)

病机:同半夏泻心汤,但中焦虚弱更甚。

脉症:下利日数十次,完谷不化,心下痞硬满,干呕心烦不安,脉弦细无力。

治法:和胃降逆,缓中消痞。

处方:炙甘草9g 黄芩6g 黄连3g 半夏9g 党参9g 干姜4.5g 大枣4枚

应用:本方证同半夏泻心汤但有少气,多涎,恶闻食臭等症状。

55.汤证:旋覆代赭汤(161)

病机:胃气虚弱,痰浊内阻。

脉症:心下痞满硬,噫气不除,或见呕吐咽干,痰粘如胶,脉弦或滑。

治法:镇肝和胃,消痞涤饮。

处方:旋覆花9g(包煎) 代赭石15g 党参9g 半夏9g 生姜9g 大枣4枚 炙甘草6g

应用:本方用治慢性胃肠病,胃气上逆,呕吐食不下,痰多而粘及噎嗝反胃之初期。

56.汤证: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359)

病机:上热下寒,胃热肠寒,寒热格拒。

脉症:食入即吐,下利,脉虚数。

治法:清上温下,辛开苦降。

处方:干姜6g 黄芩6g 黄连3g 党参9g

应用:本方用于寒热错杂的胃肠病。

57.汤证:黄连汤(173)

病机:寒热相搏于胃肠,冲气上逆(旧说上热下寒)。

脉症:胸中烦热,时欲呕吐,腹痛,舌红,苔薄白或黄白相兼,脉弦。

治法:寒热并用,调和胃肠,降逆止呕。

处方:黄连4.5g 炙甘草4.5g 干姜4.5g 人参9g 半夏9g 大枣4枚 桂枝4.5g

应用:本方可用于急慢性胃炎,胃肠炎之见上热下寒,虚实错杂者。

注:本方为半夏泻心汤去黄芩加桂枝而成。

58.汤证:小陷胸汤(138)

病机:痰热互结心下之小结胸证,可由伤寒误下而致。

脉症:心下痞硬,按之则痛,舌红苔黄,脉浮滑。

治法:清热化痰,宽胸散结。

处方:黄连3g 半夏6g 瓜蒌15~30g

应用:本方治急慢性胃病有是方证者,又治痰热在膈上,痰涎多,咳嗽面赤,气喘而闷。

59.汤证:白虎汤(176,219,350)

病机:伤寒,邪及阳明,从热而化;或温病邪在气分之证。

脉症:壮热,汗出,不恶寒,但发热,烦躁不安,渴欲饮冷或身热手足厥冷(热厥),脉洪大或滑数。

治法:清热,生津,除烦。

处方:石膏30g 知母9g 炙甘草6g 粳米30g

应用:还可用于时气瘟疫杂病,中暑,或胃热发斑而见阳明经证者。

60.汤证:白虎加人参汤(168)

病机:阳明经热炽盛,气津两伤或中暑,伤气耗阴。

脉症:白虎汤证而又见口干舌燥,渴饮不止,倦怠,心烦,背微恶寒,脉洪大或大而无力.

治法:清热生津,益气养阴。

处方:石膏30g 知母9g 炙甘草6g 粳米30g 党参9g(或西洋参3~6g)

应用:用于白虎汤证见气津伤耗者。

61.汤证:竹叶石膏汤(397)

病机:热病后期余热未尽,气阴两伤。

脉症:汗多,心烦,气短,口干喜饮,气逆欲吐,呛咳,舌干少津,脉虚数,或脉大而数。

治法: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处方:竹叶9g 石膏15g 半夏9g 麦门冬9g 党参9g 炙甘草6g 粳米30g

应用:用于热病瘥后,余热未清,气阴未复之证。

62.汤证:栀子豉汤(76)

病机:病后余热未清,郁结胸膈。

脉症:虚烦不得眠,心中懊憹,胸中窒闷,心中结痛,舌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除烦,和胃。

处方:山栀子9g 香豉9g

应用:本方治阳明经热之轻症,或在病之初期,或在病之后期。

63.汤证:栀子甘草豉汤(76)

病机:热邪郁结胸膈,热伤正气。

脉症:虚烦不眠,懊憹,气短,脉数。

治法:清热除烦,补益中气。

处方:山栀子9g 香豉9g 炙甘草6g

应用:用治栀子豉汤证而兼急迫少气者。

64.汤证:栀子生姜豉汤(76)

病机:邪热郁结胸膈,胃气逆上。

脉症:虚烦不得眠,心中懊侬,呕吐,舌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除烦,散饮止呕。

处方:山栀子9g 香豉9g 生姜9g

应用:用治栀子豉汤证而兼呕吐者。

65.汤证:栀子厚朴汤(79)

病机:热扰胸膈,腑气不通。

脉症:心中烦热,卧起不安,腹满,脉数。

治法:清热除烦,宽中消满。

处方:山栀子9g 炙厚朴6g 炙枳实9g

应用:本方苦辛通降,用于腹满,消化不良,心烦,舌红苔腻。

66.汤证:栀子干姜汤(80)

病机:上热下寒,虚实错杂。

脉症:身热,微烦,腹痛,肠鸣下利,脉弦数。

治法:清上温中。

处方:山栀子9g 干姜4.5g

应用:寒热错杂之胃病可以此方为基础加味。

67.汤证:枳实栀子豉汤(393)

病机:大病后劳复。

脉症:劳复发热,口渴,心烦懊侬,心下痞塞或胸脘胀满,或大便硬结,脉滑或数.

治法:调中,化滞,除烦。

处方:炙枳实9g 山栀子9g 香豉15g

应用:本方应用不拘于劳复,病前病后凡见此方证者均可选用,又可治湿热发黄,有便秘宿食者加大黄6g。

68.汤证:栀子柏皮汤(261)

病机:湿热郁滞三焦(热重湿轻)。

脉症:身热,面目发黄,小便不利,脉弦数或弦大滑实。

治法:清泄湿热。

处方:山栀子9g 黄柏6g 炙甘草3g

应用:本方用于阳黄而无腑实便秘者,又可治身热心烦,目赤吐衄。

69.汤证:黄芩汤(172)

病机:热迫阳明,自下利。

脉症:腹痛下利,身热口苦,舌红苔黄,脉弦。

治法:清热止痢,和中缓痛。

处方:黄芩9g 芍药12g 炙甘草6g 大枣4枚

应用:后世治痢方多由本方衍化而来。

70.汤证:黄芩加半夏生姜汤(172)

病机:热迫阳明,伴见呕吐。

脉症:下利腹痛,身热口苦,恶心呕吐,舌红,脉沉弦。

治法:和解表里,降逆止呕。

处方:黄芩9g 芍药12g 炙甘草6g 大枣4枚 半夏9g 生姜9g

应用:黄芩汤证兼呕吐者。

71.汤证:甘草干姜汤(29)

病机:中焦阳虚,脾阳不运,脾弱肺寒。

脉症:恶寒无热,手足厥冷,烦躁,吐逆,涎沫多,咽干不欲饮,小便数,头眩,脉浮数或沉微。

治法:温中散寒,健脾化饮。

处方:炙甘草6~12g 干姜3~6g

应用:本方能恢复脾胃之阳,对虚寒性腹痛,呕吐下利,涎唾多都有疗效。

72.汤证:理中丸(又名人参汤)(386)

病机:脾胃虚寒,中气失守。

脉症:腹胀满,食不下,时腹自痛,呕吐,下利清稀,舌苔白,脉沉迟。

治法:温中祛寒,健脾益气。

处方:党参9g 干姜4.5g 白术9g 炙甘草4.5g

应用:本方用于脾阳不运的吐利腹痛,若脉微肢厥加炮附子,为附子理中丸;有表证,加桂枝为桂枝人参汤。

73.汤证:桂枝人参汤(163)

病机:素体脾阳不足,复感外邪,表里同病,可由误下所致。

脉症:表证未解,利下不止,心下痞硬,或见手指不温,时时恶寒,脉沉微。

治法:温阳解表。

处方:桂枝9g 炙甘草9g 白术9g 党参9g 干姜9g

应用:本方为理中汤加入桂枝而成。

74.汤证:赤石脂禹余粮汤(159)

病机:下元不固,滑脱下利,可由误下所致。

脉症:下利不止,滑脱不禁(洞泻),脉沉细无力。

治法:涩肠止泻。

处方:赤石脂15~30g 禹余粮15~30g

应用:用于病邪已解,气虚肠滑,可与其他补气固摄药同用。

75.汤证:桃花汤(306)

病机:脾肾阳虚,肠胃虚寒,滑脱不禁。

脉症:下利脓血,经久不愈,滑脱不禁,小便不利,腹痛,喜温喜按,舌质淡,苔白滑,脉迟或弱。

治法:温中固脱,涩肠止利。

处方:赤石脂15g 干姜6g 粳米30g

应用:阳虚甚而厥者加炮附子,为增强止血作用可加阿胶,甘草。

76.汤证:吴茱萸汤(243)

病机:胃肠虚寒,水饮潴留,肝邪挟胃浊上逆。

脉症:干呕,吐涎沫,头顶痛,手指不温,或见烦躁下利,醋心,脉沉弦。

治法:暖肝温胃,降逆止呕。

处方:吴茱萸6g 党参9g 生姜12g 大枣4枚

应用:本方治虚寒性挟有水饮有胃脘疼痛,及寒性的吞酸.本方加炮附子治寒疝腰痛,牵引睾丸。

77.汤证: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66)

病机:脾虚不运之腹胀满。

脉症:腹胀满,可见消化不良,心下痞满,呕吐,苔滑腻,脉缓或濡软。

治法:温运健脾,宽中除满。

处方:厚朴6g 生姜9g 半夏9g 炙甘草3g 党参9g

应用:本方寓攻于补,用于慢性胃病,虚中挟实之证。

78.汤证:干姜附子汤(61)

病机:阳气大虚,阴寒内盛,可由误下,误汗而致。

脉症: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身无大热,无表证,不呕不渴,脉沉微。

治法:急救回阳。

处方:干姜4.5g 生附子9g

应用:本方为四逆汤去甘草,以求药力峻猛,用治亡阳虚寒或中寒猝倒。

79.汤证:四逆汤(323,324)

病机:脾肾阳虚,阴寒内盛.可因阳虚之体,寒邪直中,或病势太重,正不胜邪,或误用汗吐,下法所致。

脉症:四肢厥逆,身体疼痛,恶寒汗出,下利清谷,呕吐,唇指发绀,口鼻气冷,小便清长,舌质淡,舌苔白滑,脉沉微迟弱。

治法:温运脾肾,回阳救逆.

处方:生附子12g 干姜6g 炙甘草6g

应用:本方可用于急性心肌梗塞,肺源性心脏病,中毒性休克,急性胃肠炎等属少阴虚寒证者。

80.汤证:四逆加人参汤(385)

病机:下利过度,亡阳脱液.呕吐,大汗,亡血,亡津亦可导致此证。

脉症:凡四逆汤证而见心下痞满,里外无热,脉沉微欲绝。

治法:回阳救逆,益气生津。

处方:生附子9g 干姜6g 炙甘草6g 人参6~9g

应用:本方证与四逆汤证相似,但较四逆汤证更为重笃,不仅亡阳,而且气津亦脱。

81.汤证:茯苓四逆汤(69)

病机:阴阳两伤,邪独不解,或挟水饮,神志被扰。

脉症:恶寒自汗,烦躁不宁,或见厥逆,眩悸,筋惕肉闰,心下痞硬,小便不利,脉细微或沉微。

治法:回阳救逆,兼顾利水。

处方:茯苓12g 人参6g 生附子6g 炙甘草6g 干姜6g

应用:可治阳虚水肿。

82.汤证:通脉四逆汤(317)

病机:阴寒内盛,阳微欲脱,气血不通,脉不出(内真寒外假热)。

脉症:下利清谷,里寒外热,厥逆不恶寒,面赤或千呕,咽痛,腹痛,脉微欲绝。

治法:温里通阳,回阳通脉。

处方:生附子12g 干姜9g 炙甘草4.5g 葱白4茎(本方为四逆汤加葱白而成)

应用:用于证同四逆,而又出现面赤,不恶寒,颜面额间汗出等假热者。

83.汤证: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390)

病机:吐泻太甚,阳亡阴竭。

脉症:吐已下断,吐无可吐,利无可利,汗出而厥,四肢拘挛,可见额间汗出如珠,四末逆冷如冰,气息微弱,脉微欲绝。

治法:回阳救逆,益阴和阳.

处方:干姜9g 生附子12g 炙甘草4.5g 猪胆一个(取汁和入)

应用:此证较通脉四逆汤证为重。

84.汤证:白通汤(314)

病机:少阴下利,阴绝于下,阳越于上。

脉症:但欲寐,手足厥冷,下利腹痛,可见面赤,气逆烦躁,头项痛,脉微细或脉微欲绝。

治法:温中止利,通阳降逆。

处方:生附子9g 干姜6g 葱白4茎 童便100ml(药煎成后加入)

应用:用于少阴证既厥且逆之重证。

85.汤证:白通加猪胆汁汤(315)

病机:阴寒太甚,内为格拒,使阳气上浮。

脉症:下利不止,厥逆,烦躁,可见胸中痞塞,干呕,面赤汗出,脉微或无脉。

治法:温中止利,通阳降逆,兼苦寒反佐。

处方:生附子9g 干姜6g 葱白4茎 童便100ml(药煎成后加入) 猪胆一个(取汁和入)

应用:该方证略同白通汤证,但阴阳格拒之象更为严重。

86.汤证:真武汤(82,316)

病机:肾阳衰微,水气内停。

脉症:身热,自汗,心下悸,头晕,身困动,四肢沉重,摇摇欲倒,小便不利或清长自利,浮肿下利,脉沉细或弦细。

治法:温阳利水。

处方:炮附子6g 茯苓9g 芍药9g 白术9g 生姜9g

应用:本方广泛用于阳虚水泛之证,如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肾盂肾炎,心衰,慢性胃肠炎,耳源性眩晕,风湿性关节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

87.汤证:附子汤(304)

病机:阳虚阴盛,水寒浸渍筋脉骨节之间。

脉症:身体骨节疼痛,无热恶寒,手足逆冷,口中和,可见心下痞,动悸浮肿,小便不利,脉沉。

治法:扶正达邪,温阳散寒,逐湿宣痹止痛。

处方:炮附子9g 茯苓9g 党参6g 白术12g 芍药6g

应用:本方证为真武汤倍术,附,加人参去生姜而成,两方均能治阳虚水肿和风湿疼痛,但本方力宏于真武汤,扶正达邪,长于治风寒湿痹,骨节身体疼痛。

88.汤证:甘草附子汤(175)

病机:风寒湿留着关节,凝滞不解,表里阳气皆虚。

脉症:骨节烦痛,掣痛不能屈伸,痛处拒按,汗出恶风,短气,小便不利,或身微肿,苔白,脉沉细或弦细无力。

治法:疏风,祛湿,止痛。

处方:炙甘草9g 炮附子9g 白术6g 桂枝9g

应用:本方治痛风,风湿疼痛,及寒湿脚气有效。

89.汤证:桂枝甘草汤(64)

病机:心阳虚损之轻证,可由太阳病发汗太过而致。

脉症:心下悸,欲得按,脉微缓,或沉细,或结代。

治法:温补心阳。

处方:桂枝9g 炙甘草9g

应用:用于多种原因所致的心动悸之症。

90.汤证: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118)

病机:火气内迫,表里阴阳之气乖逆,可由误用温灸发汗而致。

脉症:心悸,烦躁,可见怵惕不宁,失眠多汗,脉浮而虚。

治法:扶阳安神。

处方:桂枝3g 炙甘草3g 煅牡蛎9g 煅龙骨9g

应用:精神刺激,心悸亢进可用此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