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喘证一

 哈瓦那1 2020-10-19

喘证

指呼吸急促,甚至张口耸肩,鼻翼煽动。 喘证不是一个单独的疾病,而是一个症状,可见于多种疾病之 中。 现代医学的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肺炎,肺气肿,肺心病等可参考参照本辨证进行治疗.

目录

概念
典籍考证
中医论述
历史沿革
病因病机外邪侵袭
痰浊雍肺
情志所伤
肺肾虚弱
中医治疗实喘--风寒袭肺
实喘--表寒里热
实喘--痰热于肺
实喘--痰浊阻肺
虚喘--气阴两虚
虚喘--肾不纳气
辨证论治实喘---风寒袭肺型
实喘---痰热郁肺型
实喘---痰浊阻肺型
实喘---表寒里热型
虚喘--肺虚型证见
虚喘--肾虚型证见
概念 
典籍考证 
中医论述 
历史沿革 
病因病机 外邪侵袭 
痰浊雍肺 
情志所伤 
肺肾虚弱
中医治疗 实喘--风寒袭肺 
实喘--表寒里热 
实喘--痰热于肺 
实喘--痰浊阻肺 
虚喘--气阴两虚 
虚喘--肾不纳气
辨证论治 实喘---风寒袭肺型 
实喘---痰热郁肺型 
实喘---痰浊阻肺型 
实喘---表寒里热型 
虚喘--肺虚型证见 
虚喘--肾虚型证见
展开 编辑本段概念
  喘证是指呼吸急促,甚至张口耸肩,鼻翼煽动为主要特征.现代医学的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肺炎,肺气肿,肺心病等可参考参照本辨证进行治疗.   喘证是以呼吸困难、喘息气促,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主要   临床表现的病证。喘证不是一个单独的疾病,而是一个症状,可见于多种疾病之   中,它是以症状表现命名的一种疾患,通常并发于多种急慢性疾病的过程中,当   喘成为这些疾病某一阶段的主证时,则称之为喘证。

典籍考证
  喘成为这些疾病某一阶段的主证时,则称之为喘证。   《素问·藏气法时论篇》:“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   《素问·太阴阳明论篇》:“……犯虚邪贼风者,阳受之……阳受之则入六府……入六府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因于暑,汗,烦则喘喝”。   《素问·藏气法时论篇》:“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 《素问·举痛论篇》:“劳则喘息汗出”。   《素问·通评虚实论》:“乳子中风热,喘鸣肩息”。   《素问·逆调论篇》:“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   《素问·太阴阳明论篇》:“……犯虚邪贼风者,阳受之……阳受之则入六府……入六府则身热不得卧,上为喘呼”。   《素问·藏气法时论篇》:“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   《素问·玉机真藏论篇》:“秋脉……不及则令人喘,呼吸少气而咳”。   《素问·调经论篇》:“气有余则喘咳上气”。   《素问·大奇论篇》:“肺之壅,喘而两胠满”。《素问·大奇论篇》:“肺之壅,喘而两胠满”。   《素问·痹论篇》:“肺痹者,烦满喘而呕;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   《素问·藏气法时论篇》:“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   《灵枢·经脉篇》:“肺手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肺胠满膨膨而咳”;“肾足少阴之脉……是动则病饥不欲食,咳唾有白,喝喝而喘”。   《灵枢·本脏篇》:“肺高则上气肩息咳。”   《灵枢·五邪》:“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喘动肩背”。   《灵枢·五阅五使篇》:“肺病者,喘息鼻张”。   《灵枢·五邪》:“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喘动肩背”。   《灵枢·经脉篇》:“肺手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肺胠满膨膨而咳”;“肾足少阴之脉……是动则病饥不欲食,咳唾有白,喝喝而喘”。

中医论述
  喘证,古称上气、喘息。一般通称气喘。指以呼吸急促为特征的一种病症。简称喘,亦称“喘逆”,“喘促”。   证名。简称喘,亦名喘逆、喘促、喘息。以呼吸急促为临床主症,其发病与肺肾关系密切,盖“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若出纳升降失常,斯喘作焉。”(见《类证治裁·喘证论治》)。喘证颇多危急病情,须辨证精确,治疗及时。大要分为实喘与虚喘两大类。实喘的基本病理属于“清浊相干,气乱于肺。”(见《灵枢·五乱》)如外感六淫,水饮痰浊壅阻于肺,使肺气失于宣降,此为实喘。禀赋虚弱或元气亏损,使“肺主气”的功能明显削弱,以致肾不纳气,则为虚喘。实喘以祛除病邪为大法,虚喘当补元摄纳为主。不少患者,久病喘证,元气已损,兼有病邪(痰浊、水饮、气壅)者,属于虚实夹杂之证,治宜兼用扶正与祛邪二法,通常在发病时,先以祛邪为主;邪去大半,则以扶正法为主。喘证发作,每兼咳嗽,亦须喘、咳同治。如喘而声高气粗,喉中痰鸣,声如拽锯者,称之为哮喘,简称为哮。喘证治法,可参见喘条。除药物治疗外,亦可配合针、灸、外治和药物穴位电离子透入法。至于虚喘、实喘,又可因为病因、证候、体质等不同情况而分为多种证型。详参有关条目。

历史沿革

《黄帝内经》最早记载了喘的名称,有“喘息”、“喘呼”、“喘喝”、“喘咳”、 “上气”等称谓,同时阐明了证的病因有外感与内伤,如“暑”、“风热”、“水气”、 “虚邪贼风”(泛指外感六淫邪气)、“气有余”等,病机有虚有实,病位以肺为主病之脏,亦可由心、肾等脏之病引发。  

 汉·张仲景开创喘证辨证立法、遣方用药之先河。《伤寒论》中有诸多条文论及喘证的病因、辨证、治疗:如36条麻黄汤证之风寒束肺;40条外寒内饮的小青龙汤证;43条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之下后表未解者;63条麻杏石甘汤证之汗下后,邪热壅肺作喘者。在《金匮要略》中“痰饮咳嗽上气”、“水气”、“胸痹”等篇章里,也有对喘证的论述。   

宋代严用和《济生方》对喘证病因病机的认识较为全面:“诸气皆属于肺,喘者亦属 于肺,……将理失宜,六淫所伤,七情所感,或因坠堕惊恐,度水跌仆,饱食过伤,动作 用力,遂使脏气不和,营卫失其常度,不能随阴阳出入以成息,促迫于肺,不得宣通而为喘也……更有产后喘急,为病尤亟,因产后所下过多,营血暴竭,卫气无所主,独聚于肺,故令喘急”。   

金元时期百家立说,互有发明。其中对喘证影响最大者当首推朱丹溪,他详述了内伤 诸因致喘的病因学说,如《丹溪心法·喘》:“六淫七情之所感伤,饱食动作,脏气不 和,呼吸之息,不得宣畅为喘急。亦有脾肾俱虚,体弱之人,皆能发喘。……又因痰气皆能令人发喘。”丹溪对喘证的虚实论治阐述精辟:《脉因证治》谓“实喘气实肺盛”,并与痰火水气有关;“虚喘由肾虚”,亦有由肺虚者。治疗上实喘宜泻肺为主,虚喘宜补虚 为主。他又承前启后,正式将哮作为一个独立的病证以其“专主于痰”和具有发作性的特点而区别于喘证,结束了哮、喘不分的混淆状况。   

明代张景岳把喘证分为虚实两大类作为辨治纲领,《景岳全书·喘促篇》说:“实喘者有邪,邪气实也;虚喘者无邪,元气虚也”。《类证治裁·喘症》主张“喘由外感者治肺,由内伤者治肾”。这些论点对临床辨证具有指导意义。

病因病机

总之,喘证病因不外外感与内伤,病性有虚实两端。“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不节,多为实喘之因;

劳欲、久病则为虚喘之由二者可相互转化实喘久病迁延不愈,可耗伤肺肾之气,致肺肾气虚或阴虚肺不主气或肾不纳气, 成为虚喘;肺肾亏虚又易招致外邪侵袭,表邪束肺,肺实而喘,从而出现虚实夹杂之证。   

正如《内经》所说:“虚而受邪,其病则实。本病之病位主要在肺、肾并与肝、脾、 心关系密切,病机关键实喘为邪气壅肺,肺失宣肃;虚喘为精气虚衰,肺肾出纳失常。总因气机升降失常,肺气上逆,发为喘证。

外邪侵袭
  风热或者风寒侵袭于肺,肺气雍实不利而发喘.
痰浊雍肺
  饮食不节制而伤损胃脾,脾失健运,聚湿生痰,上雍于肺,而发生喘促.
情志所伤
  情志不遂,恼怒伤肝,气机不利上逆犯肺而形成本证.
肺肾虚弱

肺虚气失所主,肾虚气失摄纳,均可能导致本症状

中医治疗
实喘--风寒袭肺
  治法 宣肺散寒   方药 麻黄汤加减
实喘--表寒里热
  治法 宣肺泄热   方药 麻杏石甘汤加减
实喘--痰热于肺
  治法 清泻痰热   方药 桑白皮汤加减
实喘--痰浊阻肺
  治法 化痰降气   方药 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虚喘--气阴两虚
  治法 补肺益气养阴   方药 补肺汤合生脉散加减
虚喘--肾不纳气

  治法 补肾纳气    方药 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加减

辨证论治
实喘---风寒袭肺型
  【证见】 喘促胸闷,咳痰稀白,常兼有风寒表证。舌苔薄白而滑,脉浮紧。   【治法】 宣肺散寒。    【方药】   1.主方麻黄汤(张仲景《伤寒论》)加减   处方:麻黄9克,桂枝10克,北杏仁12克,法半夏12克,陈皮6克,苏子15克,白前、紫菀各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药   (1)通宣理肺丸,每次2丸,每日2次。   (2)杏苏止咳糖浆,每次10—15毫升,每日3次。   3.单方验方风寒喘咳方(贾河先等《百病良方》)   处方:淫羊藿30克,荆芥、紫菀、陈皮、法半夏、生姜、甘草各10克,前胡、桔梗各12克。水煎服。
实喘---痰热郁肺型
  【证见】 喘促鼻煽,咳痰黄稠难出,身热,喜冷饮,尿赤,大便干结。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 清泄痰热。   【方药】   1.主方桑白皮汤(张介宾《景岳全书》)加减   处方:桑白皮18克,黄芩12克,黄连lO克,栀子12克,浙贝母15克,北杏仁12克,鱼腥草30克,瓜蒌仁15克,甘草6克。水煎服。   若身热甚者,加石膏30克,知母12克。   2.中成药复方蛇胆川贝末,每次1瓶,每日3次。   3.单方验方虎腥银蒌汤(刘国普验方)   处方:虎杖、鱼腥草各30克,金银花20克,瓜蒌仁25克,甘草6克。水煎服。
实喘---痰浊阻肺型
  【证见】 喘咳痰多,色白,胸中窒闷,恶心,纳呆。舌苔白厚腻,脉滑。   【治法】 化痰降气。   【方药】   1.主方二陈汤(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合三子养亲汤(韩葱《韩氏医通》)加味   处方:法半夏15克,陈皮9克,茯苓12克,白芥子10克,紫苏子15克,莱菔子12克,苍术10克,厚朴10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药   (1)咳喘顺丸,每次5克,每日3次。   (2)珠贝定喘丸,每次6丸,每日3次。   (3)牡荆油滴丸,每次1~2粒,每日3次。   (4)慢支紫红丸,每次3克,每日3次。   3.单方验方半夏止咳汤(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法半夏、陈皮、苏子、黄芩各10克,茯苓、桑白皮各15克,杏仁12克,甘草3克。水煎服。
实喘---表寒里热型

  【证见】 咳逆上气,咳而不爽,痰吐稠粘,伴有形寒,身热,烦闷,身痛,有汗或无汗,口渴。苔薄白或黄,脉浮滑。   【治法】 宣肺泄热。   【方药】   1.主方麻杏石甘汤(张仲景《伤寒论》)加味   处方:麻黄10克,石膏30克,北杏仁12克,桑白皮15克,黄芩12克,瓜蒌仁15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药止咳定喘丸,每次10克,每日2次。   3.单方验方参照痰热郁肺型“虎腥银蒌汤”,加麻黄12克。

 虚喘--肺虚型

 证见喘促少气,咳声低弱,自汗畏风,舌质淡,脉软弱。 

【病机】 

【治法】 补肺益气养阴。   

【方药】   1.主方生脉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加味  

 处方:党参20克,麦冬15克,五味子6克,

             黄芪15克,甘草6克,

             北沙参15克,玉竹18克,

             川贝母10克,

水煎服。   

2.中成药息喘丸,每次2.2克(18丸),每日3次。  

3.单方验方蛤蚧丸(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

蛤蚧2只,

沙参30克、麦冬30克、

高丽参24克,黄芪30克,

阿胶30克,

五味子24克、

川贝母30克,桑白皮12克,法半夏24克、苏子24克,茯苓30克、白果30克,

金银花48克,

米壳48克。

以上药共研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每次1丸,每日2次,3个月为1个疗程。

病机:肺气阴双虚,肾阳虚,血虚,痰热;


虚喘--肾虚型

证见喘促日久,呼多吸少,动则更甚,舌质淡,脉沉细。  

【病机】

【治法】 补肾纳气。   

【方药】   

1.金匮肾气丸(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减 :  

熟地黄15克,山茱萸12克,

茯苓12克,

熟附子12克,肉桂5克,

补骨脂12克,

党参15克,炙甘草6克,

五味子6克,

水煎服。  

病机:肾不纳气。

        (肾阴阳虚,气虚,肺气不敛)

2.中成药   (1)蛤蚧定喘丸,每次6克,每日3次。  

 生蒌仁二两(50g),生紫菀三两(75g),麻黄一两八钱(45g),鳖甲(醋制)、黄芩、甘草、麦冬各二两(50g),黄连一两二钱(30g),百合三两(75g),炒苏子、生石膏各一两(25g),杏仁(去皮,炒)二两(50g),煅石膏一两(25g),蛤蚧(用尾)一对(11g)

临床常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结核等属肺肾阴虚、痰热阻肺者。

滋阴清肺,止嗽定喘。

中蛤蚧补肺益肾,纳气平喘;紫菀润肺下气,止咳平喘,二药为君,补肺益肾,祛痰止咳平喘。以鳖甲滋阴潜阳,清虚热;麦冬、百合养阴清肺,清心除烦,共为臣。佐以麻黄宣肺解表平喘;瓜萎皮、石膏清热润肺,理气化痰止咳;紫苏子、苦杏仁降气止咳平喘;黄芩、黄连清热燥湿止咳;少佐煅石膏清热收湿。使以甘草和中,缓急止咳,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滋阴清肺、止咳平嘴之功。

 (2)固肾定喘丸,每次1.5~2克,每日3次。  

熟地、淮山药、金樱子肉,

伏苓,泽泻,牡丹皮、盐车前子、

附片(黑顺片)、肉桂粉、

牛膝、

盐补骨脂、盐益智仁、

白蔻、

可以看成金匮肾气丸(金樱子肉代替山茱萸)盐补骨脂、盐益智仁、白蔻(或砂仁)

主治:肺脾气虚、肾不纳气所致的咳嗽、气喘、动则尤甚;?

          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见上述证候者。

病机:肾阴阳双虚,湿邪,血瘀?

治法:温肾纳气,健脾化痰。?

3.单方验方  (1)参蛤三七散(《岳美中医话集》) :  

人参30克,蛤蚧4对,紫河车30克,三七30克。

病机:气虚,肾阳虚,血瘀;

共研为细末。每次1克,每日2次。感冒停服。  

(2)补肾平喘汤(陈超验方) :

太子参30克,麦冬10克,五味子6克,

补骨脂10克,紫河车6克,

灵磁石30克,

陈皮6克,法半夏10克,炒紫苏子10克,

地龙10克,?

乌梅15克,

桃仁10克,

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病机:气阴两虚,肾阳虚,肺气不敛,痰饮瘀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