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拔罐长水泡,是湿气重,还是师傅技术差?中医教你如何睡眠中祛湿!

 实力9 2020-08-17

拔火罐是我们的老祖宗给留下给我们的!在古代就是以拔火罐祛湿为主!到底拔火罐会不会去湿呢?长泡是师傅的技术差!还是真的湿气重!下面我给大家一一的解答!

拔罐后起水泡是怎么回事?

中医中的拔罐是通过一种体外的物理方式将体内毒素逼出体外的过程,拔罐出水泡的实质就是皮肤皮下“充水”,体内的痰、饮、水、湿等病理产物以及水分在负压的作用下透过皮下组织,进入并停留在皮肤中,这样就形成了水泡。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1、体内风寒湿湿毒较盛

以湿气最为突出。起泡也是一种邪气外出的表现。有时会在罐壁上出现小水滴,也是湿邪的表现。

2、留罐时间有点长

因人而异,也和体质有关系。有人留罐20-30分钟也不会有起泡的现象。也有人5-10分钟就会起泡。所以一般第一次拔罐时间需要短一些,等了解个体情况后,再适当放宽时间。

3、罐子温度较高

这一点只有很小的可能性。有时做闪罐,如果造成罐体温度过高,这时留罐的话,会增加起泡的可能。

4、部位的差异

同一个人拔罐,有的部位没问题,有的部位起泡。总的规律是背部、两胁、臀部容易起泡。

5、拔罐过重,超出了承受能力

水泡的大小和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反应了机体内痰饮水湿的情况。水泡比较明显,数量较多,色白,周围皮肤温度不高则为寒湿证;水泡不太明显,数量较少,色微黄,或者浑浊,周围皮肤温度较高则为湿热证。

什么是湿气?

答:湿气分成外湿和内湿。

外湿致病,多因患者伤于雾露,或汗出沾衣,或水中作业,或涉水淋雨,或居于潮湿之处而得,夏季空调房,春季多雨季节等都是外在湿气形成的原因。

内湿:长期的肉食以及冰冷寒凉的食物下肚,湿在中医里又叫“阴邪”,而脾为至阴之脏,喜燥恶湿。同时,脾主运化水液,而内湿也叫脾虚。

下面一图来看看自己的一个湿气情况

一级寒湿:在表皮

症状:皮肤骚痒,长湿疹,头脸油腻,长痘 ;

湿气引发的很多症状,最开始很轻微,以下面11种症状最为常见:

1,口干舌燥,口干口苦;2,轻微肥胖;3,轻微便秘,大便不成形;4,关节阴雨天痛,肚子胀,胸腹胀满;5,喉咙发痒,咳嗽;6,有口气;7,头晕,没有精神;8,轻微的荨麻疹,湿疹;9,痘痘;10,失眠。11,肛门涩痒。

二级寒湿:在肌肉

症状:酸,困,累,乏,如肩颈肥厚,酸困,腰酸,乏力;

如果你对这些轻微的症状置之不理,这些症状会一天天加重,最终身体会得上一些小毛病。

其中以狐臭,反复发作的痘痘,脚气,脸上长斑,脱发,肥胖,贫血,痔疮最为常见。

这些疾病一旦得上,怎么也治疗不好,不管你在大医院折腾多久,这些疾病总是好了又复发了。

三级寒湿:在骨骼,即是骨寒湿

症状:肩周炎,颈椎病,肩痛 .硬,腰痛,风湿关节炎,变天关节就痛

如果你对身体那些小毛病还是不在意,那么,接下来恶性疾病就会接踵而至,肩周炎,颈椎病,肩痛 .硬,腰痛,风湿关节炎,变天关节就痛,这其中任何一种疾病都够你受了,这时候你将不得不永远和药物为伍。

四级寒湿:在脏腑(子宫、卵巢、睥胃、肺)

症状:脾胃虚弱,便秘,多痰,妇科炎症;

因为湿气是很多疾病的诱因,湿气会影响一个人的脾胃,会阻止营养药物的吸收,而且它是疾病的帮凶和诱因,让有些疾病反复发作。

湿气下袭会造成男性阴囊潮湿,功能低下。女性湿气下注胞宫可致白带增多,瘙痒异味,日日洁阴,还是会反复发作,因为湿气会提供细菌的繁殖环境,让你无法彻底消灭病菌。

中医对湿气有一个非常深入的认识:体内湿气不除,吃再多的药品保健品也如同隔靴搔痒,隔山打牛。

冬病夏治,养生最佳的季节是夏季,错过一夏,再等一年

五级寒湿:在身上(肿瘤)

症状:肿瘤,切了又长,长了又切的

当体內'寒湿气'时间长了,就容易出现身体'凝'的现象;'凝'的意思是循环慢和代谢慢;身体容易酸痛。

然后就会发生於堵,'淤'的时间长了,会怎样?

会长瘤,长'瘤'也不可怕,怕的是恶性肿瘤,恶性肿瘤容易变异形成癌症,这是个很恐怖的事情,那就不要等了。

如何诊断自己身体是否有湿气呢?

1.大便粘稠难冲掉

、大便不成形:中医认为,湿气粘腻性让大便粘稠、粘马桶难冲掉。而大便不成形即便溏,说明大肠有湿热。由于饮食不规律导致脾胃受伤了,所以运化功能就打折扣,此时再大鱼大肉地胡吃海塞,只会生湿助热,让体内湿邪过盛。

2.舌苔白厚

、舌苔黄腻:如果舌苔发黄发腻,粗糙或很厚,说明体内有湿热;舌苔白厚,看起来滑而湿润,说明体内有寒湿。

3.小肚子大

:小肚子也叫做“湿气肚”,有了这种湿气肚,不管你的身体再瘦这种肚子也是很难减掉的,另外还有其他症状,比如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动则汗出、肢体沉重等,这是“当下的胖子”。然而肚子大还怎么减都瘦不下来,真正的元凶在这里--湿气!必须要清除体内的湿气才行。

4.头脸爱出油:

体内湿气重的人头发就爱出油;而且无论是冬夏,摸上去能感觉到腻腻的。

5.睡觉留口水

:成年人流口水也是脾胃功能失调的一种表现,常见于脾胃运动功能减弱、水湿停留、脾胃湿热或胃里存食下降、胃热上蒸,即所谓的“胃不和则卧不安”。

6.耳内湿

:耳内湿又叫油耳朵,就是总感觉耳朵里面总是湿湿的,用小指一碰,油油的。

7.口臭:

中医认为:“胃气不降、浊气上升”。而这种 “浊气上升”就会产生口臭

被湿邪击中的典型症状是:身体总觉得疲劳,但这种疲劳不是因为哪里酸痛,如果酸痛的话,可能是你有血虚、血不养筋的问题。

1.身体发沉、发重,头也发蒙,虽然头不疼,但是不清爽;

2.皮肤上会有湿疹,胃口也不好,吃什么都觉得没味道,嘴里发黏。

3.舌头伸出来时,你会发现舌质很胖,颜色偏淡。症状严重的,舌头边上会有齿痕,甚至像孩子的小裙子似的,这叫“裙边舌”,这就是比较严重的脾虚湿困了。

排出“湿邪”有妙招

三伏天湿度很大,人体内的“湿”不能正常排出去,就会出现“湿重如裹”、气机不畅,造成旧病复发、旧病急发的危险。

解除或减少“湿邪”对机体的伤害,除了减少受热的机会、防止中暑、及时增减衣物以外,还要从其他方面上加以调整。

1、薏米食疗

薏米是健脾利湿的佳品,薏米味甘淡微寒,有利水消肿、健脾去湿、舒筋除痹、清热排脓等功效。可用作煮粥、汤都可。

市面上最多的薏米是河北安国薏米,云南曲靖薏米,贵州兴仁薏米、安徽毫州薏米以及福建的金沙薏米。金沙薏米是目前国家唯一确认的粮药兼用和具有国家地理保护标识的的薏米。皇帝当年只选择金沙薏米作为贡品。说明它的营养价值很高。《本草纲目》记载的正是金沙薏米。中医的角度来讲薏米的颗粒而小,药用价值也就越高。在中国众多的薏米中,金沙薏米是颗粒最小的。

【薏米红豆粥】

材料:薏米50克、红豆20克、芡实5克、枸杞2克

做法:薏米洗净后沥干炒熟,红豆芡实洗净备用。把所有材料倒入锅中,加适量的清水,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煲2小时,直到薏米红豆熟烂后,加入冰糖,即可食用。

【薏米山药粥】

材料:薏米80g、山药50g、糯米50g

做法:薏米炒熟,山药去皮洗净切块,糯米洗净备用。将薏米和糯米先煮熟,加入山药,继续煮半个小时,即可出锅食用。

2、运动排汗:

祛湿的出汗方法,叫做“出一层蒙蒙细汗。”医圣张仲景很擅长用汗法,但他总是不厌其烦地叮嘱我们:“不可令如水流漓。”

满身大汗,就是如水流漓;蒙蒙细汗,只要有一点薄薄的汗意即可。

汗出多了,毛孔大开,外界潮湿之气,更加容易入体。且《内经》说,汗为心之液。汗出多了,伤心阴,生心火。所以,快步走、是很好运动祛湿的方法,出汗不多,刚刚好。

3、传统艾灸祛除体内湿气

传统艾灸具有开郁、祛湿、补阳气的作用,对祛除体内湿气效果很好。体内湿气较重的人可以艾灸中脘穴(脐上4寸处)10~15分钟,具有补中气、行气活血的功效,可有效缓解胃部不适。

另外,丰隆穴(人体小腿前外侧,当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距胫骨前缘两横指处)、曲池穴(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穴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处)也具有较好的祛湿作用,平时可常灸。

4、红枣黑糖姜茶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生姜治百病”的说法,是我国中医主要的药用食材。红枣可以美容养颜,养气补血,生姜有温经散寒,驱寒作用,黑糖益气养血,健脾暖胃,驱风散寒,活血化淤的效果,三者结合可以补血养颜,温经散寒,健胃,化瘀。如果喝了有点上火,加少许菊花就可。

5、足贴穴位贴敷:

穴位贴敷法乃中医外治的一种方法。睡前贴,早起撕,不经消化道,不走肝肾,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络之气,祛湿散寒,补虚清热,改善亚健康。你可能听过,生姜能够祛湿,但是用发酵姜根粉做穴位贴敷疗法,效果最好。

通过穴位,外界的药物、能量、信息能够最迅速快捷地流通到身体各处。贴敷时要对准穴位经络,以经络的传导疏通,向体内输入药力、热能与信息,从而激发起人体自身的各种反应机制,来调节体内脏腑、经络阴阳、气血的平衡,使之达到养生保健、防疗疾的作用。(作者也天天也在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