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影响针刺补泻的因素有哪些?

 nqj0108 2020-08-17
·

  针灸临床实践证明,针刺补泻效果的产生,主要取决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

一.机体的状态

  机体在不同的病理状态下,针刺可以产生不同的调节作用,即补泻效果。如当机体处于虚寒、脱证状态时,针刺可以起到回阳固脱的作用,为补法;当机体处于实热、闭证的情况下,针刺又可以起到泄热启闭的作用,为泻法。又如胃肠痉挛时,针刺可以消除痉挛,使疼痛缓解,为泻法;胃肠弛缓时,针刺可使胃肠蠕动增强,为补法。心率慢时,针刺可使其加快,为补法;心率快时,针刺又可使其减慢,为泻法。由此可见,针刺时的机体状态,是产生针刺补泻效果最主要的、决定性的内在因素。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这是一个由量变(针刺)到质变的过程。当然,针刺对机体的这种调节作用,也与机体正气的盛衰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机体的正气旺盛,经气则易于激发,针刺的调节功能就显著;反之,如机体的正气不足,经气不易激发,则针刺的调节功能就差

影响针刺补泻的因素有哪些?

二.腧穴的偏补、偏泻特性

  许多腧穴对人体的作用具有偏补或偏泻的相对特异性,即有的腧穴具有补虚的功能,有的腧穴具有泻实的作用。例如气海、关元、命门、肾俞、三阴交、足三里等穴均有强壮的作用,多用于补虚;而人中、十宣、合谷、太冲、曲泽、委中等穴均有宣散作用,多用于泻实。这是影响针刺补泻的“媒介”因素。

三.针刺手法

  有道是:“手法不明,针灸不灵。”《灵枢·九针十二原》说:“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为了进一步达到补泻的目的,在进针并得气以后,往往需要配合运用一定的手法,这是促使人体内在因素转化的“量变”条件。《针灸聚英》中说:“针形至微,何以能泻有余补不足?曰:如气球然,方其未有气也,则靥塌不堪蹴踢,及从窍吹之,则气满起胖,此虚则补之之义也;去其窍之所塞,则气从窍出,复靥塌矣,此实则泻之之义也。”如在针灸临床上补合谷、泻三阴交具有行气活血、化瘀通经之效,可用于治疗血滞闭经、滞产难产,故为孕妇所禁忌;反之,泻合谷、补三阴交则有理气养血、固经安胎之效,非但不为孕妇所禁忌,反可发挥清热、健脾、安胎的作用。

影响针刺补泻的因素有哪些?

  张桐卿提出:“强而重的手法,应该称之为补;轻而微手法应该称之为泻。”其机理是因《针灸大成》中载有些穴位“宜泻不宜补”,如合谷“妇人妊娠可泻不可补,补即堕胎”。关于合谷“补即堕胎”一语,《针灸大成》所载三句原文是这样的:文伯泻三阴交、补合谷而堕胎。”“文伯泻三阴交、补合谷,胎应针而下。”“文伯泻三阴交以补合谷,是血衰气盛也。”

  笔者拙见:以上三句原文主要还是偏重强调了泻三阴交对堕胎的作用因胎儿乃精血形成之物,妇人常多气少血,孕妇之血更当补而不当泻。三阴交乃脾、肝、肾三经之交会,主阴血。今不补其血以滋养胎体,反而泻损精血,故易发生堕胎之弊。还有人认为“针刺引起的触觉、痛觉是没有治疗作用的,属于无效刺激”……针刺的临床实践并不支持这种说法。得气包括酸、麻、胀、重、痛、走等多种感觉。这些感觉有时是综合出现,有时则是单一出现的。针刺有些穴位如十宣、十二井、人中、素髎、耳尖及耳穴等,均可产生较强的疼痛,从而治疗热病、昏迷、中暑、癫狂等疾病。在这种情况下,疼痛不但是针感,而且具有较大的刺激量。而毫针浅刺、沿皮透刺、皮肤针叩刺、腕踝针刺法,患者均只有轻微的触觉,同样有治疗作用,仍属于有效刺激。

影响针刺补泻的因素有哪些?

NQJ0108·欢迎您朋友!

NQJ0108·欢迎您朋友!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