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饿几顿孩子就吃饭了?醒醒吧

 宛爸育儿 2020-08-17

致力打造综合育儿公众号

国家高级营养师、育婴师

宛宁 领衔打造

前几天有一个提问引起我们的关注:

孩子不好好吃饭

饿几顿真的能起到教育作用吗?

我们在工作中遇到孩子不吃饭问题

提到最多的一点其实也是

“饿了就吃是本能,要让孩子体会饥饿的感觉”

可是有的妈妈一定会有疑问

“饥饿疗法”真的有用吗?

孩子饿得哇哇直哭

我真的受不了啊

怎么办?

我们就根据工作中的一些案例

分享一点我们的经验

今天这篇文章可能看起来略显无聊

太长不想看的妈妈直接看结论:

▽▽▽

1、孩子不好好吃饭,饿几顿真的能起到教育作用吗?答案是有效果,但效果是否明显、能持续多久要看“饿几顿”的过程中家长做了什么。

2、每日三餐是社会化的妥协,人更实际的是按需吃饭。

3、孩子不好好吃饭的原因很多,仅列举几种工作中常见的

⑴、奶、零食给得频繁,运动量不够消耗不足,不饿

⑵、辅食单一、食材不丰富、重复性高

⑶、甜、咸、油腻、香、鲜等等重口味食物多

⑷、吃饭氛围不佳

⑸、肌肉退化

⑹、出牙影响

4、为什么你用“饥饿疗法”没效果

⑴、断了饭但没有停掉加餐零食

⑵、方法简单粗暴

⑶、运动消耗不够

⑷、家长的妥协

5、如何改善

1
不吃饭饿几顿有用吗

有的老人对宝宝挑食是一种“嗤之以鼻”的态度,“不吃?那是饿得轻,饿几顿不让吃饭,你看他吃不吃!”

这种调调我想很多家长可能都很熟悉,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接触到的一些挑食偏食的宝宝,家长也曾经用过“饥饿疗法”,但大多数都以失败告终了,为什么呢?难道是饿几顿真的没有用吗?

吃饭,是人的一项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人体每时每刻都在消耗能量,而能量唯一的来源就是食物,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即使我们躺着不动,心跳、呼吸等等这些人体内各器官的运转也在消耗着能量,只是和运动状态相比,相同时间内消耗的能量比较少。
其实这些小学生物讲过的内容每一位爸爸妈妈都懂,对于小月龄宝宝来说,饿一顿或者饿几顿,下一餐吃得可能就好一点,效果比较明显,但是对于一些比较执着或者年龄大的孩子,不讲究方式方法不考虑策略,简单粗暴地饿一顿饿一天,就希望孩子马上能体会到食物的珍贵,以后“改邪归正”瞬间从“饭渣”变成“饭霸”,恐怕这只能是存在于家长的美好幻想中了。
2
每天必须吃三顿饭?
在我们的小月龄课程中,妈妈们频繁问到的一个问题就是——我家宝宝什么时候可以每天两餐或者每天三餐?
三餐制是在经历了原始狩猎采集族群生活无规律进餐,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的两餐制,又因为生产者体力支出,为了接续体力增加一餐,逐渐演化为现在的三餐制。
了解这些,对于小宝宝就餐习惯的养成就比较容易理解,婴儿出生后不了解时间,饿了就哭,吃饱就睡,一天多餐,随着月龄的增长,进餐逐渐规律,到了6个月的时候开始添加辅食,这时候我们一般建议在上午或者下午两奶之间增加一餐辅食,随着孩子的生长发育,在一岁左右改为上午一餐,下午一餐,到了一岁半,宝宝基本上学会走路,活动量增加的前提下,改为三餐,就餐时间也可以随着家庭三餐习惯统一起来。
所以其实三餐制是人体需求和社会生活相结合后的一种生活习惯,并非不能打破。不饿少吃一餐问题也不大,饿了多吃一餐也不是不可以。
对孩子来说,因为进餐时间还未形成规律,更多的是依靠饥饿的本能来驱使自己进餐,如果宝宝不饿,不吃饭是再正常不过的。
3
宝宝不爱吃饭的原因
其实作为一种人的本能,吃饭谈不上什么“爱上”或者“不爱”,只是妈妈们习惯用一种标准——吃得多吃得好,能自主进餐来衡量宝宝,符合标准就算“爱吃饭”,不符合标准就算“不爱吃饭”。
那么宝宝不吃饭的原因有什么呢?
1、家长的过度担心:
我们在工作中最常见的一种现象就是:家长感觉孩子不爱吃饭,饭量小,或者挑食偏食,某种食物爱吃又能扛饿,比如奶或者鸡蛋、米粉等等某一类食物,因为感觉孩子没吃饱,于是给加餐、零食等等,但是孩子的运动消耗没有改变,结果造成下一餐孩子不饿,到了吃饭的时候吃得少。
这样就陷入一个最最常见的恶性循环:
家长感觉孩子吃得少——担心孩子饿——给加餐——下一餐孩子不饿——孩子吃饭少——给加餐……

2、辅食单一、食材不丰富、重复性高
有的家庭可能对于吃饭要求没那么高,厨艺不精的情况下,长期反复吃几种菜品或者主食,使用的食材也是翻来覆去那么几种,俗话说“好饭连吃三天厌”,如果宝宝辅食长期没有变化,味觉被大大地削弱了,食物获得的感知味觉明显减少了,也会造成食欲降低,吃得更少。

3、甜、咸、油腻、香、鲜等等重口味食物多
昨天我们有一个案例,一个宝宝大概4个月左右奶量减少,妈妈非常担心,于是给宝宝添加了米汤,加了一周米汤发现了一种米乳,据说非常好,买来一试,孩子非常爱喝,喝得也好,于是宝宝开始了将近两个月的母乳+米乳喂养,结果到了6个月的时候开始添加辅食,又赶上孩子生病,感觉母乳不够,想添加米粉的时候把米乳改成米粉,发现孩子不爱吃米粉,这个时候添加奶粉孩子也不喝,断断续续加了一些蔬菜,孩子都不怎么吃,妈妈百思不得其解又非常的焦虑,找到我们。拿来米乳的配料表一看,排名第一的是有机大米,占比71.16%,第二位的是有机白砂糖,占比12.71%。
原因找到了,这就是一个典型的被所谓的“孩子爱喝有营养”其实甜味很重的米乳喂养成嗜甜重口味的宝宝。
除了甜食,成人的饭菜对宝宝来说也算是咸的重口味食物,还有鸡蛋、肉类这些蛋白质脂肪含量高的“油腻”食物,以及海苔、紫菜这种鲜味重的食物,如果长期单一食用,也是会让宝宝挑食偏食更加严重。
4、吃饭氛围不佳
吃饭是一件令人开心的事,但是有的孩子可能由于种种原因偏食、挑食、嗜好零食,对于孩子的这些不良饮食习惯,父母表现得过度关注和紧张、甚至是焦虑和狂躁。在宝宝进餐的时候开始反复唠叨和抱怨甚至强迫进食。这样的情况体验下吃饭这件事对孩子来说就成了一种煎熬。久而久之时间长了孩子对吃饭不再有期望,饮食不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可能就会出现抵触情绪。

5、辅食长期软烂细腻导致的口腔肌肉训练不足
宝宝的进餐方式随着月龄增加分别是吸吮—吞咽—咀嚼后吞咽。
吸吮锻炼的是口唇肌肉群力量,吞咽练习的是口舌肌肉群力量,咀嚼则完成唇、舌、喉、口腔肌肉群力量综合。如果从辅食添加初期宝宝吞咽开始就缺少食材变化,食材过于软、稀、烂,就相当于缺少下一个步骤——咀嚼训练的基础。
为什么强调这一点,因为食材软烂细腻,宝宝不需要咀嚼,只要简单重复的吞咽就很容易吃饱(想象一下喝水的感觉),长期吃这样的辅食,口腔肌肉训练不够,力量不足,如果没有很好的过渡,妈妈给一些需要咀嚼的食物宝宝吃起来就容易感觉累(整个口腔懒咬肌萎缩),如果饿了看到或者嗅到食物的感官和气味就可能饱了。
6、出牙影响
出牙影响食欲,详细的内容篇幅受限不做更多说明,戳链接查看
拒绝教条,出牙期最实用的护理要点来啦!
4
为什么你的“饥饿疗法”没效果?
有的妈妈说我也让孩子饿过,他哭得哇哇叫,可是给吃的也不见大口大口吃啊。或者孩子看见不是自己爱吃的,哭闹满地打滚,最后自己受不了了妥协了。
为什么这些妈妈也尝试了“饥饿”但是没效果或者失败了呢?
原因有以下几点:
1、过高估计了宝宝的食量,认为饭停了,零食\奶\水果不占肚子可以给。
这种认知老人比较常见,认为奶不是饭,水果不是饭,零食不是饭,吃了不会饱,不影响食欲。于是在孩子不吃饭,饿一顿的时候,这些食物并没有停掉。而实际上零食、奶和水果一样进入消化系统后给人体提供能量,产生饱腹感。
2、方法简单粗暴
最不可取的是大人吃饭让孩子看着。这样会让孩子有难过、沮丧的感受,可能会认为自己做错了事所以要接受这样的惩罚。也可能会因为饭菜不好吃,自己不饿,大人不理解自己,产生抵触情绪,不吃就不吃,大不了饿着这种想法。
3、运动消耗不够
有的宝宝户外活动少,消耗少,造成两餐之间的间隔时间增加。
4、家长的妥协
家长的妥协是最常见的失败原因之一,家中如果有老人同住,失败几率说增加一倍也不算多。
孩子不想吃,不爱吃的时候,强迫进餐可能会引起孩子哭闹,有的宝宝比较坚持,哭闹一个小时,这时候首先崩溃的是大人,妥协,回归到孩子不吃-哭闹-大人担心饿或哭坏身体-妥协给爱吃的食物这样的恶性循环里。
5、细节不到位
有的家庭在孩子不吃饭的时候,零食、水果仍然在家中随意放着,孩子一眼就能看到或者拿到,想吃家长却坚持不给,这样容易让孩子认为爸爸妈妈不爱自己,故意让自己挨饿而产生怀疑。
5
如何改善?
妈妈们认为“饿几顿”就是简单的不给饭,不给零食加餐,只给水就可以了。对于小宝宝来说胃容积小,效果可能比较明显,但是对大一点的宝宝,饿一顿影响并不会很大,又拥有了自己的想法的时候,简单饿几顿不给吃饭,不仅不会有效果,甚至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和亲子关系。
因此如何合理地让孩子感受“饥饿”是比较重要的。
对于小宝宝,停掉加餐,可以通过增加户外活动,增加运动量,让消耗增加,自然下一餐饥饿感更加强烈,比较容易有效果。
大点儿的宝宝就需要采取一定的策略,提前把家中孩子能够看到或者拿到的食物收起来,不要放在显眼的位置,让孩子认为是故意不给吃的。吃饭时可以正常给饭菜,孩子不吃不逼迫,不强调,提醒他,这一餐不吃,下一餐中间时间间隔很久,没有加餐可能会饿。等全家就餐结束,孩子的饭菜一并清理即可。可能过几个小时孩子会感觉到饥饿了,这时不要冷嘲热讽,说该吃饭的时候不吃,这时候饿了活该等等类似的话去讽刺孩子,而是安抚或者转移注意力,告诉他再有一两个小时下一餐就做好了,到时候吃得饱饱的就不会饿了。
总之原则就是吃饭的时候好好吃饭,不会随意给加餐,家里的环境就是这样,全家遵守,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孩子会理解并明确这个规则,也能体会到自己的行为产生的后果,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其他的一些方法:
1、有耐心:
耐心,在小宝宝身上比较明显。有的家长喂饭没有耐心,也不让孩子参与到进餐活动中,一把大勺子,一勺一勺往宝宝嘴里塞,这样大人省事儿了,也让孩子更容易丧失吃饭的乐趣。
孩子学会咀嚼不是一天学会,从6个月添加辅食到出完乳牙要经历2年左右。从乳牙出齐开始学会真正意义的咀嚼还可能要花上几年时间。
在宝宝吃饭这件事儿上,慢就是快,快反而慢。
2、多尝试:
很多妈妈说我家宝宝不吃馒头、不吃甜椒、不吃鱼虾等等。听来听去就感觉最大的问题,挑食、偏食、不吃饭都是娃的问题。其实呢?不吃白馒头?可以尝试南瓜馒头、胡萝卜馒头、大馒头、小馒头等等变化,给宝宝提供更多一种选择的可能,而不是感觉我做的这种孩子就必须吃,或者纠结为什么以前吃,现在不吃。食材也是一样,直接给不吃,更换食材搭配、更换烹饪方法、做馅做饼等等方法有很多,不要限制在一种食物里。

当然,也有更好更快捷的方式,
参与我们的小吃货养成班课程,每天三餐两点,由国家高级营养师宛宁老师根据宝宝的月龄,生长发育特点,季节精心搭配,语音课+餐单+在线答疑指导的授课形式,细致到按照步骤制作就能做出营养搭配的宝宝餐,让孩子好好吃饭不再是一件困难的事,让孩子体会到吃饭的乐趣,让妈妈不再纠结焦虑。
春节前最后一期课程已经开课,戳链接了解课程详情,一次购买无限回听。

来了来了,低价、速成、服务好的小吃货养成班特别课,仅此一次别错过

新加入的童鞋,请进入公众号,找到最底部的“搜索”界面后,在最上方的“搜索栏”,输入关键词搜索,可以找到我们以前事无巨细的科普文。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