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虽建议多不为所用,却仍是历史的推动者,隋末重臣牛弘的儒生情怀

 瓜子心 2020-08-17

引言

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这和中国历史悠久的儒家文化传承是密不可分的。在中国历史上,儒家学派最早只是中国政治理论中的一支,但是随着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实行,儒家文化逐渐成为了中华文化的政治内核。而在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礼教,这个制度规定了中华文明的等级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基础。

孔庙

在历史上儒家文化的发展也历经了多次较大的波折,其中在南北朝时期儒家文化的发展曾经迎来了一次比较大的退步。在中国北方由于少数民族的长期统治导致文化的传承出现了比较大的断档,在南方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得到了较好的保存,但是侯景之乱和梁元帝的焚书也都给文化的传承造成了极大的危害。随着隋朝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如何重新建立起成熟的儒家统治体系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而当时的大儒牛弘在这方面为隋朝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他不仅重新制定了礼法,还设计了音律和祭祀场所的规制,虽然因为隋初国家行政资源紧缺没能完全实行,但这也为之后唐朝的礼法制度建设提供了借鉴,牛弘和其同僚们的努力还是值得肯定的。

牛弘塑像


正礼法先正祭祀,牛弘提议修建明堂重视礼教体制

牛弘出生于北魏的官员世家,其父亲牛允曾经官拜尚书之位,因此牛弘在年轻的时候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在入仕之后,牛弘因为文笔出色承担了编写起居注之类的工作,也从事典籍的整理,这让他的学问有了更大的进步。在隋文帝称帝之后,牛弘因为文采学识都十分出众,担任了秘书监一职。

在开皇初年,隋朝政府的各项政务都亟待改善,而精通儒学的牛弘最想完成的就是礼法制度的建立。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说法。隋朝初年国家统一,边境也较为安定,战争这个重心可以稍微放一放,祭祀的问题就成为了牛弘关注的焦点。

洛阳明堂

他向隋文帝提出了重新修建明堂的建议,因为这是一切祭祀的基础。牛弘上疏中所提到的明堂就是古时祭祀的场所,主要用来祭天和祭祖。由于这是所有封建王朝都要做的事情,所以隋朝之前的北周也有相应的设施。

而牛弘之所以想要让隋文帝重修明堂,是因为他觉得在经历了两晋南北朝长期的分裂动乱之后,礼制已经被破坏了,北周所修建的明堂在他看来是和古代的形制不符的,这样是无法起到祭祀的效果的,因此牛弘才会提出这样的建议。

洛阳明堂

那么在牛弘看来什么才是符合规制的明堂呢,在这篇上疏中,牛弘引经据典,解释了前面几朝明堂的具体形制以及这样建立的理由。他认为明堂最重要的任务是祭天,那么其建设的参数都要与天时相对应。比如明堂的长度一定要是九丈,而宽度要是六丈,这样才能与阴阳九六之变相对应。屋子高度要有八十一尺,柱子要有二十八根,并且要按照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排好,这样才能与九九黄钟之实还有四方二十八星宿对应起来。牛弘的书表在《隋书》中有如下记载:

"太庙明堂方六丈,通天屋径九丈,阴阳九六之变,且圆盖方覆,九六之道也。八闼以象卦,九室以象州,十二宫以应日辰。三十六户,七十二牖,以四户八牖乘九宫之数也。户皆外设而不闭,示天下以不藏也。通天屋高八十一尺,黄钟九九之实也。二十八柱布四方,四方七宿之象也。"

除了明堂内部的建设之外,牛弘还对明堂周围景物的布置也做了详细的规定,牛弘在上疏之中提到,北周以及南北朝见其他朝代所兴建的明堂都没有在其周围布置水流,这与《明堂铭》中所记载的"疏水洋洋"的要求不符,并不能体现统治者的诚意。而且修建新的明堂的时候,对于外面水路的具体形制也有十分具体的要求,首先水路必须是左旋的,以此来代表上天的运行,而且水路的内径要达到三百步,这样才能显示出统治者足够的诚意,才符合之前朝代对于明堂的要求。

古代明堂概念图

在这份上疏中牛弘引经据典,显示了其超群的儒学功底,杨坚在看到这份上疏之后也深感佩服。但是鉴于修建这样的明堂需要消耗大量的财力,而当时隋朝建国不久,国库并不充裕,杨坚也就把这件事情停了下来,并没有兴建新的明堂。

牛弘的这份上疏虽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效果,但是他让杨坚开始重视其自己身边的这位大儒,并且之后又将重建礼制的任务交给了他,这个决定无疑是十分明智的。而且在隋朝灭亡之后,后面的唐王朝在修建明堂的时候也借鉴了牛弘的这份上疏,可以说他为中国祭祀传统的恢复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礼法制度的基础,牛弘致力音律的恢复

中古的礼法制度起源很早,在前三代就有一定的记述,而其真正成为有体系的传统则出现在西周时期,周公制定了完善的礼乐制度帮助西周王室完成了对于诸侯的统治,自此之后周礼就成为了礼法制度的基础。而最早的礼法制度是以礼乐为基础的,要想建立完善的礼教体系,乐律正音的确定是十分关键的,而牛弘就被隋文帝安排了这一工作。

曾侯乙编钟

作为儒家学子,牛弘的思想是复古而严谨的,他引用了《周礼》中的说法,希望能够采用旋相为宫的方法来制定乐律体系。而这里提到的旋相为宫,指的是在一年十二个月中,采用不同的乐律来作为宫音,因为乐律本就来源于自然,所以必须与自然的变化相契合。牛弘的上疏在《隋书》中有记载,现摘录如下:

"谨案《礼》,五声、六律、十二管还相为宫。《周礼》奏黄钟,歌大吕,奏太簇,歌应钟,皆是旋相为宫之义。蔡邕《明堂月令章句》曰:"孟春月则太簇为宫,姑洗为商,蕤宾为角,南吕为徵,应钟为羽,大吕为变宫,夷则为变徵。他月放此。"故先王之作律吕也,所以辩天地四方阴阳之声。"

他向隋文帝请求建立完善而复杂的音律体系,来调节人和自然的关系,使身心得到平衡,而这正是音乐的本来功能。但是隋文帝却觉得这样的音律体系太过复杂,让牛弘只需要用黄钟敲定十二律即可,不需要根据季节调整宫音的所在,牛弘虽然心有不甘,但还是接受了隋文帝的提议。

传统乐器瑟

当时的乐官在奏乐的时候普遍采用六十律来进行演奏,这在牛弘看来也是一种不符合礼法的行为,他认为在《周礼》中只规定了十二律,其余添加的音律都是对于正音的干扰。他还举出了之前人们将瑟由五十弦减为二十五弦的例子,由此来证明过于繁复的演奏技巧反而会造成情感的变动。而且牛弘认为礼乐的根本原则是"大乐必易,大礼必简",因此他希望能够废除六十律这种演奏方式,杨坚这次接受了他的建议,牛弘也按照自己的理念为隋朝设立了乐律。

从制定音律这件事中我们也能看出牛弘身上的儒生本色,他对于传统和经典的坚守虽然没有被全部承认,但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下,这种在学术上追根究底的精神是十分难得的,这也是牛弘在当时受到人们尊敬的重要原因。

《周礼》书影

宽仁简朴,讷言敏行

隋朝作为终结了乱世的大一统王朝,在其建立过程中做出了贡献的功臣自然有很多,而这些功臣在隋朝大多都受到了统治者的猜忌,其中只有牛弘在整个政治生涯中都一直深受统治者的信任,而这与牛弘高尚的人格有着直接的关系。

牛弘在担任高官之后也一直没有停止学习,在任何情况下都手不释卷,这也让他对于所有关于礼制的问题都烂熟于胸。在献皇后去世的时候,牛弘接受了为其安排葬礼相关事宜的工作,他在很短时间内就交出了完善的安排,每一项措施都引经据典,令人叹服,这与他平时的积累是分不开的。

影视剧中的牛弘形象

虽然牛弘有着渊博的学识,但是其却并不十分善于表达,有一次杨坚让他传达口谕,牛弘竟然难以开口,从这可以看出牛弘在处理需要变通的事务的时候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可能与他长期治学有关,不过这样的特征也让杨坚对牛弘十分放心,这也是他一直深受统治者信任的原因。

而在平日的生活中牛弘也保持了君子的作风,他生活简朴,能够礼貌地对待下人,更关键的是其有一颗宽仁之心,无论谁做了什么忤逆他的事情他都不以为意。有一次他的弟弟喝醉了射杀了他出行所用的牛,这让其妻子十分惊慌,而牛弘在听说这件事情之后,只让下人将牛做成肉脯,并没有其他的表示,其不拘小节与宽仁由此可见一斑。也正是这样的君子之风让他收获了世人的尊敬,成为了当时的学界领袖之一。关于此事在《隋书》中有如下记载:

"有弟曰弼,好酒而酗,尝因醉,射杀弘驾车牛。弘来还宅,其妻迎谓之曰:'叔射杀牛矣。'弘闻之,无所怪问,直答云:'作脯。'坐定,其妻又曰:'叔忽射杀牛,大是异事!'弘曰:'已知之矣。'颜色自若,读书不辍。其宽和如此。"

牛弘墓现状


结语

魏晋南北朝虽然是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大发展时期,但这种发展更多指的是文化多样性的增加,作为曾经文化正统的儒家文化在这个时期其实是遭遇了相对较大的打击的。而隋朝作为终结了南北朝乱世的朝代,重构传统的礼教体系来增强皇权成为了十分重要的课题。而隋朝初年的大儒牛弘在这个过程中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牛弘作为学识渊博的大儒,治学十分严谨,对于礼教文化有着很深的研究,他帮助隋朝设计了祭祀,礼法,音律等制度,由于其对于文化传统性的坚持,使得其许多提案都与当时社会的实际情况格格不入,因此也没有被隋文帝完全接受。但是牛弘的治学成果和政策建议在中国历史上却是十分重要的。

一方面他为后面唐朝的礼教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另一方面牛弘也相当于对之前礼教发展的脉络进行了整理,这对于儒学的复兴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而牛弘自己的君子之风也对当时的社会风气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样的一位大儒受到隋朝两任皇帝的敬重是他应得的奖赏。


参考文献

1《隋书》

2《资治通鉴》

3《北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