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桂北人物(3)歌陂吏部天官之谜

 探秘桂北 2020-08-17

    摄影:蒋祖安 蒋立红

      引子一一一请允许我把吏部当做一个特定的人,而不是一个机构,这是一种修辞方法,叫借代。

       古村歌陂,明朝时因出了个吏部而有名,全州的十里八乡不知道的少。

      歌陂古村一角

        在全州,当问你是哪里人时,只要你告诉对方是歌陂人,下面的话必定是:“啊,出吏部天官的地方"。在人们心里,歌破等于吏部,吏部便是歌陂。只要你有丁点长处,对方称赞你是吏部天官的后代,吏部的底子……

       歌陂人沾了吏部不少光

   正如广西沾了桂林的光一样。你说是广西人别人不知道,你说是桂林人,对方眼睛大放异彩,连称Ok,这样的规律已经从中国走向世界了。

        言归正传,还是来聊聊吏部天官吧。

青石台阶留老屋  花窗风车当年情

       ( 一)吏部过继

       上溯大明朝(500年左右),有一对夫妻,三十大几的人了,还没生儿育女,人生在世无后为大。夫妻俩心急如焚。

         远处传来了算盘摇动的声音,当地有这样的说法:瞎子算命拉胡琴,光眼算命摇算盘,算盘声告诉大家,算命先生进村了。

       这位算命先生姓韩,住得离歌陂不远,对歌陂村的情况了如指掌。当算盘摇到家门口时,夫妻俩把韩先生请了进来。

       报过生辰年月,讲了许多算命人必讲的套话,方才切入主题,韩先问夫妻俩有何需算,女主人急不可待的说:请算算孕儿育子的运势………

      "恭喜,此运要开了”。

     "讲实在点,到底哪年哪月开运?”

       女主人问得急,韩先生迟迟不作回答,这是算命惯习……

        "别人算命一升,我给你一斗"。男主人自觉提高了算命钱。

        "此运开得不一般呀,大运,大运,别人算不准,要一担……"韩先生狮子大开口。

       “给,一担就一担"。男主人答应了韩先的要求。

        韩先生一层层打开布包,取出笔和墨盒,展开纸,在上面写了几句,叠好纸交给男主人,并嘱咐,敬香烧纸七日,打开就灵验了。这张破纸花去了一担米,还要折磨七天,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此道不能理解为道德、道理,应该是"方法")。

          难熬的七天终于结束了,夫妻俩打开了那张算命纸,出现了四行字:

       借钱借米子亦借,

       亲爹养爹都是爹。

       嵩山顶上烧高香,

       君子半程不作别。

古居殘败辛酸泪,百年风水转轮回。

    男主人姓蒋,号省斋。蒋省斋看后,心里可喜欢了,他告诉老婆:叫我俩抱别人的儿子来继养。老婆问他继养谁家孩子呢,他解释道:是要我们抱养哥哥的儿子,嵩山是五岳中的中岳,哥哥的号是“中峰"……

        当晚,蒋省斋就去请求兄长蒋中峰,中峰答应得很爽快。当时蒋中峰有两个儿子,长子叫遵夔,次子叫遵善,(老婆腹中孕有一子)任弟弟蒋省斋挑选。他拿不定主意,回去找老婆商量。女人也有聪明的时候,告诉男人,再看看算命先生写的那张纸,说不准还有名堂。省斋捡来那张神算纸,展开,细看了最后一句一一一君子半程不作别。省斋猛拍脑门,“原来是未出生的孩子!"

      聪明的读者,你一定明白了其中的奥妙,不需再做解释了。

      四个月后吏部天官降生了,就成了蒋省斋的儿子。取名蒋遵箴,号松屏。为何取名遵箴呢?遵是辈,箴是名,其中还有故事。请你打开字典,细看箴字,箴的意思是一一劝告,劝诫。原来儿子是算命大师四句诗的劝告得来的。你说不巧也巧,你说不奇也奇。

        蒋遵箴的小名叫双喜,给养父家带来了福气,几年后养父生了自已的儿子,取名蒋遵简,果然给养父又添了一喜。

古居当年诉輝煌   青苔附墙话沧桑

      (二)吏部赶考

       小时候的蒋双喜,读书并非像人们想象的那样优异,学业不长劲。过去的课本是一陈不变,学期过半,他的课本就破得不成样子了,大家笑话他,他把课本吃进肚子里了。还经常搞恶作剧,可没少挨先生的揍。读书三年可参加县试,他读了六年未上过考场。这就急坏了他的亲生父亲蒋中峰。他唤来弟弟蒋省斋,狠狠教训了弟弟一番:你想要儿子,给你了!对他教育你却不闻不问,上天入地你都不管:独柴莫烧,个仔莫娇呀!最后他告诉弟弟怎样教子。

       第二天,蒋省斋喊来儿子说:你不懂读书,就跟着砍柴去吧。蒋省斋带着儿子上了山。蒋双喜只能挑25公斤,省斋捆了一担40公斤的柴,压在他的肩上,有意让他难受。自己先挑上柴回家了,任双喜在山上慢慢走,慢慢爬,慢慢滚。蒋省斋吃了午饭后,过了大半个下午,才上山接孩子。蒋双喜坐在路边的山石上,柴担横倒在路上。省斋笑着,不紧不慢地问儿子:"砍柴好,还是读书好?"

  双喜频频点头,他明白了父亲的意思。这种方法叫对比教育,惩罚教育。够双喜心中体会的。

        此后,双喜大变其样,判若两人。一个人从别人要我这样做,到我自己必须这样做,这种思想的转变是质的飞跃,自然,学习效果是大不一样的。短短几年双喜考取秀才,接着中了举人。举人是没有老师教了,全靠自学。双喜成了举人中的皎皎者。他后来进京城参加会试,考中贡士。

        要想考取进士,并非易事,要背熟一百万字的书本知识,要通过殿试,皇帝亲自主持的在殿廷上的考试。

        南方人进京考进士,早半年就要起程,有的早一年就动身了。经过半年的车马舟船,风餐露宿;当双喜赶到京城时,已是疲惫不堪。早过掌灯时分,竟然晕倒在一家绸缎铺的门外。月到下旬,应该伸手不见五指;但掌柜发现门外有亮光,觉得奇怪,打开门发现倒在地上的双喜,他立即把他请进了家门。灯光下的双喜,透着灵气,气度不凡。吉人自有天相。在掌柜的关心,照料下,双喜高中了进士。

       后来那位掌柜成了双喜的干爹,财越发越大。因离题太远,搁下不表。

       话说当时的歌陂,有人高中进士,喜气盈门,功名酒大摆三日,贵客往来,络驿不绝……

       喜报上写着:大明隆庆二年戉辰科罗万化榜,蒋遵箴高中进士。

       全州志也有同样的记载。

古巷深幽幽,故事长悠悠。

歌陂村古巷子

  (三)吏部为官

     考取功名,士途通达,平步轻云。这时的蒋遵箴谁还称他的小名双喜,都称他的大号一一松屏。皇帝很关照他,把他派到离家乡较近的贵州做布政使,几年后招他进京到吏部为官,因而就有了吏部天官之说。他在为官期间,干了一件惊震朝野的大事。请看原《南国早报》总编蒋钦挥先生写的《全州蒋氏名人传略》中的一篇文章一一一《蒋遵箴:与汤显祖<牡丹亭>有缘》。看后你一定会吃惊。

       全州昇乡歌陂(今属庙头镇)在明代有个叫蒋遵箴的人,隆庆`二年戉辰(1568年)中状元罗万化榜的进士,知万安县,后官至光禄寺卿,有文章说明末戏剧家、文学家汤显祖在他的名作《牡丹亭》中,所塑造的主人翁柳梦梅,据说就是以蒋遵箴为原型的。

        汤显祖是江西临川人,诞生于殷实人家,家中藏书过万,为汤显祖早年学习和以后从事戏剧创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他在南京礼部主事的任上,因弹劾大学士申时行,被降为广东徐闻典吏,从司局级降到八九品官。然而,没有岭南站,他就没有后日的《牡丹亭》(又叫《还魂记》)。

        汤显祖在岭南一带游历,搜集了各地民间故事和传说,广西人蒋遵箴的故事更成为汤氏日后创作《牡丹亭》的蓝本。《牡丹亭》中糅合或改编了各地民间故事,但蒋遵箴的故事一直作为主线贯穿始终。明代沈德符著《万历野获编》提到,蒋遵箴任过吏部文选郎。吏部是明代六部之首,专管官员考核升迁,相当于现在的中央组织、人事部,而文选郎则仅次于吏部侍郎的角色,权力很大。他“在职丧偶",听说兵部侍郎郑雒的及笄之女十分美貌,便派人上门提亲。郑雒是北直隶(今河北)安肃县人,蒋遵箴是广西人,两地相隔几千里,听到此事的人无不骇叹蒋遵箴是异想天开。蒋遵箴深知个中关键,他与郑雒商议:你把女儿嫁给我,我助你当上经略。

       这径略是边防军事长官,掌管一方军事及行政。在明代,经略的职务高于总督。当时经略职位空缺,郑雒心欲得之,听蒋如此一说,便点头答应。不久后,蒋遵箴果然让郑雒当上了经略。郑女远嫁时,郑雒的妻子痛哭责备,郑雒也不禁涕下。郑女嫁给蒋遵箴后不久便死了。据清代王国维《录曲余谈》中记载,当时张居正官至首辅,听说此事后还调侃说:等郑雒眼泪掉下来时,女儿早就远嫁啦。

        当时也有另一说法。据蒋瑞藻的《小说考证》和《明实录》记载,蒋遵箴多求郑雒之女为妻,却没有被郑雒看上。郑雒以当经略作为交换条件,蒋遵箴许之,这才得以完婚……

        《牡丹亭》中的男主人公柳梦梅,也以蒋遵箴为原型。广西有个柳州,因此汤显祖改其姓氏为柳,籍贯则由广西换成岭南。蒋遵箴的故事与《牡丹亭》剧中的情节颇为相似:蒋遵箴多次求郑雄之女而不得,最后以升官为条件而交换,才达到目的……

       看了这么一段故事,大家都明白,吏部天官权大,并且很会耍权,使你不得不佩服得五体投地。

天官牌坊

(四)吏部遭免     

         古人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人到了红得发紫的的时候,必将成为众矢之的。再说蒋遵箴掌管着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大权,得罪了不少人。状告蒋遵箴的官吏与日俱增。伴君如伴虎,皇帝听馋言听多了,头脑一热,把蒋遵箴罢免了。

        过去有一部桂剧,叫《吏部拜夜壶》,说的是吏部被免后,为了逃出京城,装扮成奴才,提着尿壶蒙混过关,最终逃出虎口,躲过一劫。这部丑化吏部的戏,歌陂人是不允许唱的,老百姓爱增分明,凡是吏部都是我家的,说来好笑。

       话说吏部遭免后,坐船经过大运河,从长江入湘江逆流而上,回归故里。虽然郁郁寡欢但也一帆风顺。当船过了湖南靠近庙头的湘江河段时,突然大风骤起,波浪一浪高过一浪,铺天盖地而来。全船大小吓得哭天喊地。跟随他多年的老管家猛敲金锣,用来镇邪驱妖。一切都无济于事,众人惊得面如土色。吏部却走出船舱,仰天大笑起来。他从危险中看到了平安,从惊涛骇浪中看到转机。风浪阻拦他归来,很快会官复原职,喜讯即将到来。他抢过老管家的金锣,摔向江面,风停了,浪退了。从此这段河滩就成了金锣滩。金锣滩因此闻名遐尔。

金锣滩水长流远,吏部故事代代传

         过了金锣滩,大船拐进夷襄河,河边有一小江(从大天坑流出来)正在修建一石拱桥。吏部的船靠近时,岸上的人们欢呼起来。修桥铺路遇贵人,贵人哪能不捐赠?吏部心里清楚,船上除了换洗的衣服,还有什么值钱之物?他令全家搜遍了船舱,在箱角找到一把喝汤的金勺,送上岸,捐给了建桥工地。这座单拱石桥现在还在,子孙后代称为吏部桥。

 吏部桥怀古

半空顶上车呼啸,

一江平水无桨摇。

世事沧桑随波去,

此处唯留吏部桥。

(五)吏部升迁

  蒋遵箴回到故乡歌陂,居然如他预料的那样,半年后,大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 )传来了喜信。二儿子蒋士忠高中进士,并派往陕西为官。他升为光禄大夫(光禄大夫是官名。大夫为皇帝近臣)。一品官。歌陂曾经有匾,上写"吏部尚书",可惜此匾上世纪五十年代被损。这一次他与儿子一同北上,儿子赴任,他本人返京高就。父子同船,顺流而下。老家人在船头摆上酒杯斟满酒,点上三柱清香。当船进入金锣滩,蒋遵箴把写好的诗交给年轻气盛的儿子,蒋士忠和着波涛的节拍高声朗诵着:

            蜇居泷溪读诗卷,

            龙颜京都圣旨宣。

            鸿图大展凝壮志,

            乘风破浪金锣滩。

  读完后把诗卷与钱纸点燃,一缕青烟凫凫而升,转眼间金锣滩被抛到船后……

图为美丽的金锣滩。过去金锣滩河水湍急,滩长5里,经常出事,现修了柳铺电站,水平似镜。

       歌陂村的鼎盛时期到来了。期间先后有30人考中举人、12人考中贡士、7人考中进士。

  蒋云谷,明朝,进士,官至光禄寺卿(遵箴祖父)

  蒋中峰,明朝,加赠通议大夫(遵箴生父)

  蒋遵箴,明朝,进士,吏部天官,光禄大夫。

  蒋士忠,明朝,进士,布政使,贵州巡检(遵箴次子)。

  蒋士衡,明朝,进士,探花(编者:这是歌陂族谱所记载的。此事若属实,则全州历史上有两个探花了),右布政使(遵箴六子)

        这就是古村歌陂有名的:   

        一门四进士

        几代大文豪

  蒋遵善,明朝,贡士,国子监典籍(遵箴二哥)

  蒋遵夔(蒋遵箴的大哥),举人,任学禄。

  从1522年到1622年,一百年间歌陂出11个省部级干部。

        据嘉庆《全州志》记载蒋遵箴和蒋士忠父子在当时一一一“父子并称于时”。

         蒋遵箴的关系网何止这些?他女婿舒宏志是全州探花,官至翰林。岳父郑雒任径略,大权在握,郑长子为户部郎;次子为缇帅(缇帅是明代锦衣卫指挥使。为锦衣卫首领,正三品官衔,一般由皇帝亲信武将担任,直接向皇帝负责),相当于皇家卫队长。像蒋遵箴这样的人物,谁惹得起吗?

        这是歌陂村的强盛时期,此前也出现了一些声威显赫人物。

  蒋洤,正德辛未科进士,敕授兵部车驾司主事,工部右侍郎。

       蒋懋锷,明朝,洪武丙子科进士,任四川布政使。

       蒋契,清朝,乾隆丙辰科进士,官至户部员外郎。

  歌陂从立村到现在近一千年,从宋庆历七年到明嘉靖二十六年,正好是500年。歌陂进入到(认蒋遵箴为首)的强盛期。嘉靖二十六年到现在也快500年了,歌陂将迎来第二个强盛期。现在中国最好的高等学府有歌陂的学子;中国的各大都市有歌陂的创业者和企业家;世界上最发达最强盛的国家有歌陂人的足迹;他们在那里学习发展。歌陂小伙子还娶上了法国媳妇……

         正如家祥先生诗云:

绕村碧水溢书香,

进士遗风树栋梁。

位列天官匡社稷,

德居吏部佐君王。

功名常驻歌陂地,

宦海频游蒋氏郞。

荣耀何须凭往事,

后生代代谱华章。

明朝旅游家徐霞客停泊的(庙头)泥码头

(歌陂古村系列五   作者蒋祖基   摄影:蒋祖安 蒋立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