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她被称为现实版的“嫘祖娘娘”

 吴越尽说 2020-08-18

作者:叶凉初

1918年的春天,16岁的费达生已是江苏省女子蚕业学校二年级的学生。那一天,她在校园里遇到一个身材高大,面容严肃的中年人,中年人行色匆匆地经过小女生费达生的身边,像一股小旋风袭卷而过,费达生都来不及看清他的面容。这是费达生与郑辟疆的第一次相遇,这个春天,郑先生刚刚调来江苏省蚕业学校做校长。

费达生工作照

费达生1903年10月1日出生于吴江的同里镇。父亲费璞安曾留学日本,回国后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母亲杨纫兰早年创办了本地最早的蒙养院即幼儿院。费达生是家里的老二,下面还有三个弟弟,在她高小快毕业的时候,母亲找她认真谈了一次,要她在升学时报考中等职业学校,尽早就业,以减轻父母的负担,扶持弟弟们的学业。就这样,费达生选择了蚕业学校。相比师范和护校,蚕业学校经常要下乡实践,帮助农民养蚕,积累一手经验,很是辛苦,但费达生却很喜欢这样的生活,她吃苦耐劳,功课也非常出色。

江苏省女子蚕业学校旧址

江苏省女子蚕业学校是著名爱国人士、报业家史量才1903年在上海创办的私立学校,后因为经费问题改为公办,校区设在吴县浒墅关镇,费达生是女蚕校的第五届学生。很快,四年的学校生活结束了。有一天,郑校长特意找费达生进行了一次谈话,那时的费达生对郑校长已经相当了解,她知道他是鼎鼎大名的蚕业专家,她们的学习教材几乎都是他亲自编写的。

走进校长室,平日神色威严的郑校长和蔼可亲地请费达生坐下,问她毕业后的打算。也许是快要毕业成为社会人了,校长才对自己这样客气,费达生心想。她抬头对校长说,打算尽快就业,帮弟弟们挣学费。郑校长了解费达生的家境,知道不至于到这种地步,便问她有没有去日本留学的想法。费达生的父亲早年留学日本,因此郑校长的提议对她来说一点也不突兀。原来,郑校长从省里争取了两个日本留学的名额。本来,这名额轮不到费达生,她虽然学习名列前茅,但只在前五名。可是,排在她前面的三个女生因为要结婚,家里不同意等原因,都放弃了留学资格。费达生一听就明白,对自己来说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当即答应下来。费家一向开明通达,特别对子女教育方面更是全力支持,就这样,费达生与郑校长的妹妹郑蓉镜结伴东渡,去了日本。

1921年费达生(左一)赴日学习蚕桑技术前的留影

次年,费达生考取了东京高等蚕丝学校制丝妇女养成科,她是班里唯一的外国留学生。两年后,费达生以优秀的成绩拿到了毕业证书,她放弃日本丝厂的高薪聘用,执意回到母校任教。

开弦弓村生丝合作社第一批职员合影

1923年的冬天,吴江的许多乡镇都迎来了这样一幕奇景:市河里突然来了两艘木船,船头站着一个气宇轩昂的中年人。他中气十足地宣讲科学养蚕的新知识,船尾,两个女孩子在用改良丝车作缫丝表演。这新奇的宣讲方式吸引了无数群众,两岸人流如潮,争相观看。这船头的中年人正是郑辟疆校长,船尾的正是费达生和她的女同学,他们下乡宣传科学养蚕知识。他们事先准备好桑、丝、种、具(桑具)和改良木制缫丝车等实物、模型、图表,雇用了两条木船,顺着河道,开进了千家万户,这种新型的宣传方式吸引了大批村民。两周时间里,经过了震泽、双杨、吴溇、大庙港、严墓等地,此次巡回宣传展览获得巨大成功。

那一年的费达生二十岁,正是一个女孩子最好的年纪。在那个时代,许多与她同龄的女孩子都结婚生子了,可是她一心扑在事业上,根本没有精力和时间去考虑自己的终生大事。那一年的郑校长已经年过四十,像一条春蚕似地不停不歇全心全意在工作上。稍后,他们在庙港开弦弓小学校长陈杏荪的积极倡导下,郑校长选定开弦弓村为蚕桑改革基地,创立蚕业合作社,就这样,郑校长和费达生打开了农村养蚕改革的大门。

开弦弓村生丝精制运销合作社厂房

在这之前,开弦弓的村民都是沿用古时候的土法养蚕,蚕种的孵化,用的是人体体温。在乡下人的心目中,十五六岁的姑娘是最纯洁美好的,一般都将蚕种贴身缚在小姑娘的胸部,借由体温在几天内孵化成蚕。有一次,某家缚着蚕种的小姑娘年轻贪睡,翻身时不小心把蚕种压在了身下,结果即将孵出的蚕种全部被压死了,怒不可遏的父母对小姑娘严厉责骂,小姑娘又内疚又着急,想不开就投河自尽了。费达生听说这件事后十分震惊,想想一个小姑娘缚着蚕种,多少天不离身,本来就是个苦差事,睡觉做事都是如履薄冰,战战兢兢,结果还搭上性命,叫人悲伤不已。另外,乡下人迷信,为求蚕事顺当,养蚕户经常求神拜佛,清规戒律很多,小蚕催青,闭门谢客,家中不许大声说话。费达生来到开弦弓村后,带来了科学养蚕技术。养蚕前,先对蚕室、蚕具消毒,又建了小蚕共育室,通过共育的办法,科学控制温度和湿度,提高蚕种孵化率和增强幼蚕体质,彻底改变了原来的落后习惯。

费达生在推广科学养蚕和土丝改良获得成功的基础上,积极为共同缫制、运销生丝和筹建机械缫丝厂作准备。民国18年(1929)初,成立了吴江县震泽区开弦弓村有限责任生丝精制运销合作社。这是我国历史上兴办的第一个农村丝厂,出产的生丝产品被出口局列为最佳产品,受到国内外各界人士的瞩目。

生丝精制合作社缫丝车间

令人痛心的是,郑辟疆费达生他们共同营建的多家缫丝厂在日本人入侵之后都被严重摧毁。抗战时期,蚕业学校内迁至四川,四川素称'天府之国',有发展蚕丝业的优越条件。费达生决心在此把散居各地的师生、校友集中起来,创造复校条件,并发展蚕丝生产支援抗日战争。她的愿望受到四川丝业公司的支持,委任她为丝业公司制丝总技师。次年,郑辟疆率领逗留在江苏、上海等地的师生也到了四川,江苏女蚕校和蚕丝专科学校在四川乐山复课。1938年,积极倡导“新生活运动妇女指导委员会”的女教育家俞庆棠聘请费达生主持在四川展开蚕丝技术改造工作。费达生受聘后即去川南乐山一带调查,认为只要有好蚕种和技术指导,蚕丝业可以在四川多地发展。经妇女指导委员会和四川省政府洽商决定以乐山、青神、眉山、峨嵋、井研、犍为、夹江等七县为川南蚕丝实验区,聘费达生为实验区主任。

战火纷飞,颠沛流离的抗战岁月中,郑辟疆与费达生始终战斗在一起。作为师生,作为同事,作为战友,为了蚕业学校,他们就像两条孜孜以求,不求回报的春蚕,付出了自己全部的青春、智慧和热情,直到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

郑辟疆与费达生

1950年的早春三月,蚕业学校迎来了解放后的第一个校庆。那天下午,全体师生集中在学校礼堂进行庆祝活动。大会开始之前,只见七十岁的郑校长健步走上讲台,台下立即安静下来。他拿起话筒,略略迟疑了一下,说:“诸位同志,在校庆节目开始之前,我先宣布一个重要事情,对,很重要,那就是,我和你们的费达生老师要结婚啦!”话音刚落,全场一片静默,稍后,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

在苏州名人馆内,两位老人再一次不期而遇,他们亲切地依偎着

郑辟疆的好友、著名爱国民主人士黄炎培先生,专门从北京寄来贺诗,写道:“真是白头偕老,同宫茧是同心。早三十年结合,今朝已近金婚。”

不管早晚,能在一起就是缘分。对于郑辟疆和费达生来说,这迟来的幸福格外浓郁和灿烂,也格外值得珍惜。很快,郑校长就从工作岗位退下来了,他开始全心全意支持费达生的工作,不仅包揽了家里所有的大事小情,甚至亲自去帮妻子买衣服,工作上也不断指点和帮助妻子。他们相敬如宾,举案齐眉地生活了二十年,1969年,郑先生以九十高龄去世。

费达生在车间

有一段时间,费达生迫不得已离开了她心爱的蚕桑制丝事业,但她很快就重返“战场”。她不顾自己年事已高,频繁往返于吴江庙港乡和她工作的苏州丝绸工学院,组织科研教学人员,从养蚕、烘蚕、缫丝等环节做了一系列的工作。与此同时,费达生又协助庙港乡缫丝厂(前身即开弦弓村生丝精制合作社)改造和更新设备,改进制丝工艺,提高生丝品质。

开弦弓村生丝合作社职员培训

吴江的开弦弓村是费达生早年工作过的地方,在她挚爱的蚕桑事业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这里的人们也从未忘记这位给他们带来养蚕技术和丰厚财富的恩人,他们亲切地称她为“嫘祖娘娘”。嫘祖,轩辕黄帝的元妃,她发明了养蚕,史称嫘祖始蚕。

费孝通与费达生

开弦弓,也即名满天下的江村,这个名字来自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著作《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费孝通,是费达生的亲弟弟。


 
来源:《吴江通》微信公众号
2020-08-1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