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遵化飞地寺庙之龙泉观

 遵化文史 2020-08-18

本文作者:董华

龙泉观局部图(龙王庙村民许子清绘制)

一、龙泉观综述

龙王庙村坐落在唐山市高新区域内,民国初年以前隶属于遵化四块“飞地”之一。该村曾建有庙宇5座,即龙泉观、小城隍庙、镇地庙、白狗寺、松树庵。

龙泉观原称龙泉寺。龙泉观内石碑分布情况是:大殿月台下5通,东侧3,西侧2,均面南矗立;大殿廊檐下3通,东侧2,一冲西一冲南,西侧1,冲东;中院柏树南面并排立有石碑3通,面南;二殿前2通,东西两侧各立1,亦面南矗立。

大殿月台下西边最古一碑上记载道:无头山□□古寺一座,四周环大渠,始建于唐……”当是龙泉观始建于唐代的直接证据。因年代久远,碑面经风雨侵蚀,碑文字迹模糊,村民刘平、许庆来、赵振成凭回忆,仅记得上述文字。

大殿月台下东边2通石碑立于民国24年(公元1935年),记载的是缙绅捐资在龙泉观后院建新教室之史实。碑文由浭阳教师(时称先生)王乙高撰文,海阳教师李子哲书单。

大殿廊檐下冲西的石碑也很古老,系村民从龙河淤泥中掘出移来的,据龙王庙小学资深教师王印森回忆,此碑因在泥水中浸泡时间过久,见了天日后风化严重,字迹漫漶不清,按隐约可辨字迹、字义推测,此碑记载的是先民在龙河发现了龙骨,故将此河定名为龙河,立碑志之。

中院柏树南面3通石碑碑文记载的是庙产明细。寺庙方丈及后来的道观住持为防庙产被人侵占或生争议,故按惯例铭文镌刻于石碑。此3碑亦称“香火地碑”。上面记载着庙宇长与宽四至、地产四至、和尚坟(村西南)四至、稻田(龙泉西边小秧地)四至等。据碑文记载,龙泉观占地《官凭》记载为30亩,实际建筑为6亩,无建筑的白地为庙产,清朝后期陆续建起民宅。龙泉观在村外还有大田30亩(地名为三棵树,也叫老道坟)、稻田(即小秧地)若干和苇塘为香火地。

二殿前矗立的石碑记载的是此殿建于明嘉靖年间。

解放后,这些石碑有的被毁,有的被清理出庙院,据知情人许昌平讲,一捐款碑垫在了村东出口处养鱼塘泄水沟上,碑文冲下,当不至于损坏。

龙泉观座北朝南,为全村地势最高之处,即无头山崮。不大的山门外有青条石铺就的石阶13级,进山门后,有毛石甬路自山门连通大殿南边的月台。月台是毛石垫底,矩形青石板铺面。大殿与二殿系瓦顶,大殿用筒瓦铺就,二殿用普通瓦铺就;大殿的顶脊两边和四个檐角上缀有嘲风、螭吻等祥兽,二殿则无;大殿雕梁画柱,富丽堂皇,二殿松木梁、檩,装饰极为普通。两殿建筑风格、新旧程度相差甚远,足以证明大殿月台下西边最古一碑和二殿前矗立的石碑记载不谬。大殿和二殿之间有东、西偏殿,系草房顶。后院的平房则是民国24年建成作为小学校教室之用,有大殿月台下东边2通石碑为证。

据此可知,龙泉观不是一次性建成,而是在不同年代陆续建成的。

龙泉观山门外十三级石阶东西两侧各植有明槐两株。院内,东侧是一株唐槐,西侧与之对应的唐槐于明时枯死,时任龙泉观住持的道长补种了一株,是为明槐。大殿与二殿之间则是一株宋柏,为当年的寺院方丈所植,树种为侧柏。龙泉观最北侧,曾有汉代龙柏一排五株,于1935年寺庙改小学堂时因增建教室压面而遭砍伐。

二、龙泉观的由来

龙泉观前身是龙泉寺。

相传唐贞观年间, 高句丽国曾多次袭扰我辽西一带,唐太宗李世民两次御驾亲征,大军屯兵于唐溪(今陡河)西岸的唐山(民国初年改称为大城山)。练兵间隙,李世民率亲随部将由南向北踏勘地形,自南刘屯到钓鱼台再来到如今龙王庙村所在地。饮过龙泉水后,信步踱到龙河岸畔小憩。突然有金龙自河水中腾空而起,娇吟起舞,盘旋环绕,最后附到李世民身上。目睹此事的亲随部将们大为惊奇。

李世民来龙王庙踏勘前,曾在今南刘屯所在地的一间草庐旁听到婴儿降生的啼哭声,派亲兵前去打听,原来是这户人家有一女婴降生。李世民高兴地说:“我能赶上此女降生,这是天意,是上天保佑我大唐江山人丁兴旺。”遂收为义女,自此,此女成了皇姑。术士进言称此女为龙女相,主大贵,能佑他四海安定,九州一统。今又有金龙附身,天示吉兆,李世民大喜,许愿道:“如天佑大唐东征高句丽胜利凯旋,将南修庵北建寺,南叫常明庵北称龙泉寺。”

李世民返回长安后,皇姑逐渐长大成人,可惜天生无发。李世民多次派人召她入宫,此女因光头羞于见人,予以婉拒。乡民畏惧其皇帝义女的公主身份,无人敢迎娶她,此女遂决意出家为尼。李世民听说后,拨内帑在唐山南部建常明庵即“皇姑庵”,庵址即原南刘屯小学。但该皇姑寿命不长,青年早殁。

李世民拨款将常明庵建成后,却忘记了敕建龙泉寺的许诺。后由当地乡民自发集资,在无头山上始建龙泉寺,由和尚住持。龙泉寺大殿雕梁画栋,斗拱飞檐,八根青石巨柱支撑两明两暗巨型木梁,梁上彩绘着几十条蛟龙。那些蛟龙驼头鹿角、牛耳龟眼、狮鬃虾须、蛇身鱼鳞、蜃腹鹰爪,彰显着万兽之首百鳞之王雄姿。它们有的喷云吐雾,有的吞火弄烟,有的耕云播雨,还有的戏水逐雷,反映了龙泉寺的特定文化背景。大殿楹联颜肌柳骨,笔力遒劲,不失为书法瑰宝。其内容为:

暮鼓晨钟惊醒世间名利客

经声佛号唤回苦海梦中人

横联是:

普渡众生

三、由寺到观的转变

清时,龙泉寺曾是碑子院村北红门寺的下院。清康熙年间,因其上院红门寺僧众恶行,做为下院的龙泉寺遭受牵连而式微——

康熙帝的父亲顺治帝笃信佛教,在全国有很多替身代他出家修行。据传说,距碑子院西北2里地的红门寺方丈就是顺治帝的替身。因红门寺势大,龙泉观成为它的下院。

红门寺方丈自恃有皇帝老倌撑腰,就横行霸道、飞扬跋扈,抢男霸女,恣意妄为,闹得民怨沸腾。尤其是进香民女接连失踪,引起了附近村庄百姓们极大恐慌。人们怀疑系红门寺僧人所为,但苦无证据,只好忍气吞声。此案的破获依赖于一位道士。这位道士与红门寺方丈交好,拜访方丈时留宿于红门寺。第二天方丈有急事要出门,千叮咛万嘱咐,告诫道士说千万不要开西殿门,更不能进去,然后离寺。晚上,虔诚的道士要做晚课,因为居所并无木鱼、蒲墩等物,就四处寻找。道士来到西殿,隔门缝看见里面正好有此物件,就将和尚嘱咐抛到脑后,开门进去趺坐在蒲墩上,敲响木鱼,默诵经文。谁知木鱼一响,佛龛后面竟开了一个洞口,从里面走出十几名年轻女子。道士惊问其故,女人们备述遭掳经过,并讲,恶僧规定,只要木鱼一响,必须出来伺候他们,接受蹂躏。道士惊怒之下马上将女人们放走。方丈回来后,当即翻脸,怒道:“你放走女人们,给我惹下大祸了。念在往昔的交情上,我不杀你,但也不能放你走,只好将你禁闭起来。”

道士被禁闭后,恰逢当夜一场狂风暴雨,刮断的树杈将禁闭道士的房顶砸开一个大洞,道士从那里爬出逃走。脱险后的道士将此事禀报到官府。因红门寺方丈是先皇出家替身,当地官员不敢动他,就通过御史将此案奏报给康熙皇帝。康熙意欲偏袒,不想惩治,考虑到于成龙曾任乐亭县令、滦州知州,对那里的风土人情比较熟悉,处理起来会得心应手,就派他前去处理此事。于成龙秉性刚直,对红门寺恶僧所作所为早有耳闻,对他们的恶行深恶痛绝,就想借机狠狠整治。可他知道皇帝有意偏袒僧人,不好对他们下手,只好奏请康熙决定惩治程度。

康熙轻描淡写地说:“惊惊吧。”意思就是吓唬吓唬他们就行了。

见皇上如此颟顸糊涂,于成龙气愤填膺,可又不敢公然反驳,只好叹息退下。

聪明的于成龙思来想去,决定在皇上那句“惊惊吧”上面做文章。后来,他还真想出了一个既能斩草除根又可让皇上哑口无言的主意——

于成龙带兵丁来到红门寺后,一声断喝,将全体僧人一并拿下,在寺外挖了一个大坑,将他们活埋进去,只露出一个脑袋。然后命人牵来耕牛、取来犁杖,套好后就耠了起来,把恶僧们脑袋都耠烂了。再命人给牛套上柳耙,把现场耙了一遍,于成龙见恶僧们必死无疑,拆毁寺庙就回京复旨去了。

康熙听说于成龙把僧人们都整治死了,心有不悦,愠恼地喝道:“朕对你说‘惊惊吧’,就是要你吓唬吓唬他们,你怎么就把他们处死了呢?这不是欺君吗?”说毕,就要重重治罪。

于成龙胸有成竹,从容回奏道:“臣是遵旨对他们‘耕耕耙’的呀,何来的欺君呢?”

“此话怎讲?”

“您说我熟知家乡风土人情,才让我回去处理此事,所以就将僧人们‘耕耕耙’了。”

“那‘惊’怎么成了‘耕’了呢?‘吧’也不是‘耙’呀?”

“我们老家那里把耕地的‘耕’字发音为‘经’,耕地也叫‘经地’,您说的‘惊惊吧’臣理解成‘耕耕耙’了,所以把那些僧人脑袋耠了,现场耙了。”于成龙从容应对后,又从怀中掏出沿途走访百姓记录的僧人恶行,呈献上去。看到恶僧犯下的桩桩罪行,实在是无法宽恕,康熙无奈,只好放过于成龙。

在冀东、北京地区、保定地区北部涿州一带,农民多把耕地叫做“经地”,平整土地的畜拉柳编农具叫“耙”,于成龙巧妙地利用谐音惩治了恶僧,一时传为美谈。

恶僧遭诛,红门寺被毁,做为下院的龙泉寺僧人虽无罪愆,却也难免受到牵连,龙泉寺逐渐走了下坡路,难以维系日常的宗教活动,后来和尚只得把庙产析与道士。自此,龙泉寺更名为龙泉观,由供奉释迦牟尼改供禹王和四海龙王。

因龙泉也叫圣水泉,故龙泉观也叫圣泉观,俗称龙王庙。

四、龙王与祈雨

龙王庙村因地势低洼,水患无常,人们饱受涝灾之苦。龙王被认为是管水的神,遇到大旱或大涝的年景,百姓就认为是龙王发威惩罚众生,所以龙王在众神之中是一个严厉而又有几分凶恶的神。民间为祈求风调雨顺,多建有龙王庙来供拜龙王,祈求免除洪涝灾害。别处龙王庙内供奉的龙王多设坐像,通常只塑有一位龙王,而龙泉观则不然——大殿内,面南坐北居中端坐的是禹王。大禹治水的故事人们耳熟能详,这里就不再赘述。禹王身后并排坐着东海龙王敖广、西海龙王敖闰、南海龙王敖钦、北海龙王敖顺。四海龙王脸色分别为黑、白、青、红,他们头顶王冠,生有龙角,赤发长髯,浓眉睿目,双耳垂肩,虎鼻朱唇,龙须横出,慈祥威严,身穿龙鳞金甲,肩披龙纹披风,专司燮理阴阳、润济万物、兴云布雨、广利天下之职。四海龙王两侧环列着雷公、电母、风婆和播云童子。还有鞍鞯鲜明的白龙马塑像。大殿还兼做道场,暂厝灵柩,超度亡灵等法事也在这里举行。

二殿供有观音、财神、武圣等铜质、铁质或瓷质神像,铜质多鎏金,铁质多镀铜,瓷质则为唐瓷,颇具文物价值,可惜解放后视为迷信物品被砸碎,埋在二殿后身“神库”。那神库就是埋藏破损神像的地方。东侧殿是道士们下榻之处,西侧殿于清宣统二年改为小学教室。

龙泉观香火鼎盛,游人如织络绎不绝,善男信女顶礼膜拜,庙会法事轰动百里。据传,龙泉观祈雨最灵。大旱之年,凡冀东22县均有祈雨队伍浩浩荡荡步行而来,近处民众更不必说。来龙泉观祈雨,均为男性,不必“禁屠锁喉”。禁屠,即禁止杀生屠宰;锁喉,即用重金觅得死士一人,用铁条穿过锁骨,再用铁链将其与龙王锁在一起,不吃不喝,与龙王对峙,直到下雨为止。锁喉之举相当危险,在炎热季节里伤口极易发炎溃烂,甚至会有死人事故发生。来龙泉观祈雨也不需丰盛供品,只要精赤上身、赤足、头戴柳条帽、手持龙泉观院内折来的宋柏细枝即可。儿童要学青蛙叫。有时祈雨人们尚未回家,倾盆大雨就从天而降,所以来龙泉观祈雨的队伍中不乏腋夹蓑衣、头顶草帽者。那是未雨绸缪,以免挨淋之举。在龙泉观祈雨之灵验蜚声顺天府和永平府辖区,故龙泉观名扬冀东。

五、传闻与轶事

龙血柏树  清末,龙泉观道士欲为大殿内龙王重塑金身,急需用钱,但住持道士筹措无着,遂将观内中院的宋柏卖掉应急。岂知斧锯加身之时,宋柏伤口处流出的汁液竟是血红色,且仅割破树皮,难伤树干。匠人们大惊失色,胆小之人抛却斧锯,抱头鼠窜,胆量稍大之人磕头烧香,恳求神树宽恕冒犯之举。为保神树不再刀斧加身惨遭砍伐,村内张姓望族出资将此树买下,筑青砖围坛保护之。那树的伤口三日自愈,竟不留一点疤痕。自此,人们把此柏奉若神明,香火供奉,顶礼膜拜。宋柏虽曾遭刀斧加身,却化险为夷。

雷击巨蟒  龙泉观山门内东侧的唐槐树干中空,据传,曾有一巨蟒携一青蛇占为巢穴。对于它俩的入住,村民并不知晓,聚集树下纳凉如故,闲谈中惟闻腥臊阵阵,原以为是孩童便溺,人们并不在意。日久,巨蟒不甘寂寞,与青蛇外出游玩,它们在龙湾湖中捕食鸭鹅,在大藕坑里吞噬鸟蛋,为追逐鱼虾和秧鸡,毁坏龙泉下游千亩稻田,触犯了天条,玉帝震怒,打出震天霹雳降下三味真火,将巨蟒震死将青蛇尾巴烧断。巨蟒躯体硕长,死后半截搭在树外半截仍在树窟内,青蛇侥幸逃脱,匿身在陡河之中,长大后化为蛟龙,不思悔改,兴风作浪,继续作孽,为害一方,后被姜行本将军所斩。

夜半剑影  民初,来自东缸窑的一周姓私塾先生,嫌东翁家中卧室狭仄,遂借宿于龙泉观,独宿中院耳房。先生因乍宿生地而择席,夜不能寐。辗转反侧间,忽觉空间和墙壁上剑影舞动,头顶颈边,冷风飕飕,剑气飒飒,寒霜沁入骨髓。把周先生吓得心胆俱裂,蜷缩一团,簌簌抖动,不寒而栗,彻夜无眠。第二天早起,周先生与道士们备说此事,意欲辞行。道士们闻言莫不掩口失笑,原来是月影西斜,将院内柏树枝影投射进屋,风吹影动,造成错觉。道士们将缘由笑谓先生,争奈先生苦胆吓破,谢绝挽留,坚辞不住,执意卷铺盖移住它处。

循香归庙  龙泉观在千余年间香火不断,院内动物对灯油飘香、烛光闪烁、香烟缭绕、钟磬撞击、木鱼笃笃、经声悠扬的特殊环境情有独钟。昔有好事者将大殿廊檐下蜘蛛擒住,带至四节道北的卑家地。那蜘蛛躯体硕大,恍如小鸡蛋般,全身被满黑毛,初到生地,颇为惊惧,蜷成一团,犹如老和尚入定般许久不动。好事者大笑返回,只道大蜘蛛自此迷失方向,痛失乐园,从此浪迹青纱帐,与蟋蟀、蝼蛄为伍了。岂知第二天一早,那蜘蛛竟又回归龙泉观,依旧织网在大殿廊檐下。那卑家地距龙泉观四里之遥,蜘蛛是如何回归的呢?望着它那忙碌的身影,好事者百思不得其解。还是龙泉观住持贾诚敬道长一语揭开谜底——说这是“循香归庙”。原来,蜘蛛在龙泉观大殿廊檐下生存多年,对道士诵经声和浓郁的香烟早已习惯,道士做晚课时经声悠扬,香烟袅袅,恰值刮东南风,蜘蛛在下风头,闻得香味,循香归来,就发生了前边令人瞠目的一幕。

六、龙泉观的归隐

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8月,朝廷颁诏“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从此,全国停止科举,大兴学堂,各地学堂均按照“癸卯学制”确定了学制课程。至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乡绅首倡在龙泉观西跨院兴办“圣泉观初级小学校”。教室选定在草顶的西偏殿,在龙泉观西跨院门楣上书“圣泉观初级小学校”。1953年将整个道观改成学校,增设高级班成为完小,称做“龙王庙高级小学校”,后改称“龙王庙小学”。校址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震毁,自此,有一千多年历史的龙泉观不复存在。

作者:董华,男,汉族,1954年6月出生,住唐山市高新区。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北道学院客座教授,河北省道教协会顾问,燕赵文化之星。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断剑》《唐山玉清观传奇·云翔观阙》《唐山玉清观传奇·大道无涯》《又是一年春寒时》《天火——腰带山天云观传奇》及中短篇小说、报告文学、纪实文学、散文、杂文等若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