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国军 1976年7月28日凌晨3点42分,史无前例的唐山大地震发生。顷刻间将唐山、丰南一带房屋夷为平地、铁路铁轨扭曲、供电、供水中断,唐山市区成为一片废墟。震亡24万、伤无数,7000余户断后绝烟。 地震后党支部书记王祥震后第一个走出家门。得知五保户马挺贺的房子塌了被埋在了底下,赶紧组织人力抢救。救出来时只见疼痛难忍估计是骨折了,尚未安顿好又有南街马力受伤的消息。来到南街感觉比北街更严重,院墙、房山墙大部分倒塌,还好庄里没有其他的伤员,下午将两名伤员送到公社卫生院救治。人们在惶恐期待中度过了震后第一天,可傍晚时分的余震再次将人们逼向绝望。此时大地颤抖伴随着轰隆隆的地声,人们纷纷跑出家门聚集在大街上。当晚在大街上、学校操场、后山上搭起了简易棚,伴随着不期而遇的大雨度过了不眠的一夜。因在地震的前一天晚上演了电影《磐石湾》,留下了:“头天演了《磐石湾》第天倒了大房山的说法”。 震后第二天,岩口公社接上级指示:火速派有生力量到唐山地委进行救援。公社武装部长张立田带队,我村派出了由民兵连长高百里带队的三十名基干民兵。武装部长张立田出发前作了简短的动员:“同志们,奉县委指示到地委救援,我们要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尽我们最大的努力抢救被埋人员。柴秀龙书记还特别强调千方百计救出咱的老乡强华书记”,然后救援人员分乘两辆55马力大拖拉机前往唐山地区委员会救灾。 强华(化名)真名韩文举,东高庄村人,时任唐山地委副书记。公社书记柴秀龙到地委、县委开会时有接触,感恩领导对家乡的关怀,亲自随着救援人员赶赴唐山。想为救老乡出一份力,可到唐山一看就傻了眼。坍塌的楼房钢筋、楼板犬牙交错,根本无从下手。伤员有的埋在楼下的废墟里,有的挂在窗户上。靠自身根本无法出来,大街上到处是尸体。在外来救援队伍未到时,救援工作只停留在自救、互救上。救灾体系尚未成立,地委机关完全瘫痪,根本打听不到老乡强华书记在哪儿。只好听见哪有呼救的就扒那儿,去了一二百人救出不过三五人。因没吃的、没水喝只好于傍晚时分返回。 岩口卫生院先后接收了从唐山转过来的近四五十名伤员,在院外搭上了帐篷,有的在床上有的在地下。哭的喊的简直乱作一团,和高百里老姑父赵士春来的一个伤员,大腿骨折非要让我给他崴口凉水喝,付国新大夫嘱咐千万别给喝。刘庄的叶树宽在唐山转运站开车,往家送了一趟伤员。再回唐山的半路上汽车被别人抢走,对方也是往迁西方向运伤员。他把汽车弄丢了回去不好交代,无奈找到大队干部说明情况,书记指派民兵连长高万臣带领基干民兵在岩口桥西头持枪守候。当发现目标车辆出现在岩口庄里时,几十杆步枪一齐瞄向了它,司机一看这阵势吓得傻了眼。急忙停下车下来刚要解释,被这群民兵给狠狠揍了一顿夺回了汽车。 后来随着救灾工作的进一步深入,救灾体系不断完善,各项抗震救灾工作有条不紊相继展开。针对震后出现了打砸抢的情况,抗震救灾指挥部首先发布了唐山地区公安局、唐山地区中级人民法院特字一号《布告》震慑了犯罪,稳定了民心。所有伤员转往全国各地,我村马挺贺、马力等转往河南安阳救治。为解决群众米面加工之需,将碾米机、磨面机搬到大队院内,以柴油机做动力建起了加工厂,付业坊的高百雨、高百瑞等不分昼夜打面。成立了建筑专业队免费为每家每户垒墙建房,在“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精神鼓舞下,不等不靠开展生产自救。普及地震知识,“地球末日”的谣言不攻自破。当年实现了粮食产量增三成的好收成,应了那句:“地动山摇,花子扔瓢”的古语。 作者:李国军 照片:李国军 编辑:王亭贯 遵化文史,探寻历史遗迹,挖掘过去的辉煌,一个有文化底蕴的公众号! 作者简介:李国军,男,1962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高中文化。自1984年起任村两委委员,主任,现任比古岫村党支部书记。2003年度唐山市劳动模范,2012年荣获河北省“7.21抗洪抢险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从2018年4月23日起,李国军所做长篇《比古岫村史》在《遵化文史》微信公众号连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