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卧🐯湾】马誉炜|四十周年忆唐山(29)珍藏的记忆

 我的卧虎湾 2020-09-16
我有平台,你有故事?
就算晚一点也没关系,真的没关系
欢迎关注平台,底部可以留言
投稿:308286678@qq.com
粉丝微信号📶13960233130

第二十九回 

多个兵种齐会战
抗震救灾谱新篇

原北京军区炮兵副政委齐路安将军
近些年入伍的年轻官兵可能不大清楚,在我们当兵的那个年代,北京军区部队序列里,还有着三个兵种部队,即军区炮兵、装甲兵和工程兵,均为正军级单位,分别编有司令员政委等首长和司政后机关,领导机关的位置分别部署在北京市的香山、石景山区的邵家坡和黑石头。军区部队赴唐山抗震救灾的命令,在给几个野战军下达的同时,也给军区炮装工兵种部队同时下达,各个兵种部队立即收拢部队,从各自驻地向唐山震区进发。
据时任军区炮兵副司令员的李玉琪将军回忆,军区炮兵接到救灾命令后,他与时任副政委齐路安及部分机关干部,组成军区炮兵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率3个炮兵师、19个医疗队,共8500多人,780多台车辆,与地震当天从华北地区的四面八方直奔唐山,开始一场艰巨而又紧张的抗震救灾的战斗。高炮67师师部驻地在秦皇岛市,当时还属于唐山地区一个县级市,由于部队距唐山市较近,进入重灾区的时间早,仅高炮67师一个师就救出群众3473人。官兵们穿残壁、钻狭洞,时而猫腰前行,时而匍匐爬行,许多官兵为抢救群众手上、腿上、脚上被划伤、扎伤,有的被砸负伤、甚至献出生命。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情况下,部队冒着余震,争时间、抢速度,全力以赴抢救群众。
在抢救被埋压群众的同时,军区炮兵19个医疗队积极开展医疗抢险救援。震灾中受伤的群众大多为骨折和内外复合伤,不少人伤势严重,需要进行紧急处置和手术抢救,医疗救护任务急、难度大。各医疗队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先后治疗伤员15.6万余人次。仅一个炮兵团的卫生队,在8个昼夜里,医治伤员8000多人,抢救重伤员490人,做急救手术160例,使许多生命垂危的群众转危为安。对于那些重伤员,炮兵部队专门组织了转运力量,先后将万余名受伤群众转移到外地治疗。炮兵部队官兵还在炎热酷暑的条件下,执行清理和掩埋尸体任务,干部战士小心翼翼地把尸体从废墟中挖出来,清理干净尸体上的泥土污物,然后用布包扎好,搬运到指定地点掩埋。在半个月时间里,军区炮兵部队共收尸体5869具,掩埋尸体5367具。部队在震区还积极帮助群众解决吃住问题,安顿群众生活,帮助他们恢复生产、重建家园。某高炮团收留了5个无依无靠的孤儿,大的16岁,小的7岁。官兵们待他们如自己的弟弟妹妹,吃穿住用样样照顾得很周到,几位孤儿长大后有的参军入伍,有的考上大学,有的进了工厂。他们不忘解放军的恩情,还经常回到部队探望官兵亲人,前些年,《解放军报》还专门刊登过一篇《地震中的五姐妹到部队探亲》的通讯,读来很是亲切感人。
原北京军区装甲兵副司令员程超(左一)陪同外宾参观部队
军区装甲兵部队是在时任副司令员程超带领下奔赴唐山抗震救灾的。他们主要负责东起唐山市委大楼,西至新华旅馆,南至新华中路,北到小么马路区域内救援。在这个区域内,有市人民医院、工人医院、开滦医院、开滦第三招待所、新华旅馆等12个重要目标,楼房密集,高层建筑物和流动居住人口多。区域内楼房全部倒塌,大批人员被压被埋,救援任务十分繁重和艰巨。部队到达后,立即大规模展开搜救和救援。程副司令员不顾疲劳,跑遍所有抢险点,及时解决救援中的问题,掌握救灾的第一手资料。开滦医院原是一座7层大楼,建筑面积大,结构复杂,底层钢筋结构,水泥灌注,楼板厚达30多厘米,里边埋压500多人。部队集中力量组织对这所医院的救援,动用100多人抢救幸存者,集中400多名官兵,配备6台吊车,昼夜奋战,清理全部尸体和医疗器材。某装甲步兵团排长宋有来,临危不惧,冒着生命危险爬上仅存一角的7层楼的残壁,背出一位幸存者,就在他背着那名群众刚离开残壁时,仅存的一角轰然倒塌了,人们都为宋有来排长捏着一把汗。装甲步兵团3营战士刘长国和张建新在一座家属楼的残垣断壁中,硬是靠一把大锤、一根钢钎,砸开水泥板,救出两个哭喊着的孩子。震后第8天,装甲步兵团1营机炮连连续奋战10多个小时,从危楼内救出青年工人王树彬。装甲兵部队许多官兵家在离唐山不远的蓟县和丰润等地,家中不同程度地受灾,但大家一心扑在抗震救灾任务中,没有一个同志离开自己的岗位。1营机炮连连长王文斌的家在天津蓟县,得知家里三间房屋全部倒塌,爱人受了伤,一家人无处可住。但他想到自己是一连之长,在关键时候不能离开岗位,他只是让家乡来人带回去50块钱,就义无反顾地带领连队投入救灾之中了。据原坦克1师副师长叶文辉回忆,该师部队在唐山抗震救灾期间,共抢救出264名幸存者,挖出遗体2700多具,掩埋尸体3700多具,诊治伤员14万多人,转送伤病员2800多人。时任唐山市委书记许家信紧紧握着叶副师长的手说:“坦克1师部队能吃苦、敢打敢拼,有很强的战斗力和突击力,不愧是人民解放军的坦克部队啊!”
原66军政委费国柱将军
北京军区工程兵部队当年参加唐山抗震救灾,投入了3个野战军的队属工兵,1个工兵团和1个舟桥团,两个建筑团和一个工兵支队,还有军区工程兵机关医疗队。广大官兵英勇无畏,攻坚克难,发挥专业特长,在抗震救灾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据时任军区工程兵司令部作训处处长、后任军区司令部工兵部部长的范登辉回忆,7月28日凌晨地震时,他作为上级工作组主要成员正在驻天津的舟桥85团下部队,是头一天的下午刚到的。地震发生10多分钟后,舟桥团领导班子的主要成员,不约而同来到团队战时地下指挥所,当即作出决定:第一,团队领导就地进入指挥位置。第二,由副团长郑先负责营区内部队脱险救援,搭建临时防震棚;副团长郭小贵、副政委许志林负责收拢在外驻训官兵,保持装备和后勤保障良好水平,使之处于临战状态。第三,机关抓紧拟制相关行动方案,不打无准备之仗。第四,迅速向上级报告情况,请求任务,随时准备开赴救灾一线。
当日上午,在通信设备受损、与军区机关和天津警备区联系不上的情况下,范登辉处长与驻天津66军司令部作训处联系上了,不一会儿,时任66军政委费国柱打来电话,告诉范登辉地震中心在唐山,津唐间通信联系中断,天津市损失也比较严重。费政委还指示,舟桥团立即做好一切准备,待命出发。紧接着部队行动命令就下达了:舟桥团立即开赴宁河县芦台镇,执行抗震救灾任务。一出天津,舟桥部队与66军救灾先头部队相遇了,指挥员看到舟桥团的队伍里有150多台舟车、运输车和大型机械,马上调度部队给舟桥团让路,争取以最快的速度投入架桥战斗。只有桥通了,部队才能前进啊!

原总后勤部长张宗逊(右)将军
蓟运河在华北地区属于中等河流,横挡在天津和唐山之间,由西北向东南汇入渤海,主河道既窄又深。强烈地震造成蓟运河大桥坍塌,使天津通往唐山的交通要冲中断。前往灾区救援的人员、车辆、物资,以及从唐山灾区转移出来的伤员,全被阻隔在河的两岸。当务之急,就是在蓟运河上架设一座浮桥。蓟运河正常水位时水面宽不足160米,流速为每秒2米以上,但舟桥直接泛水相当困难。除被震断的大桥两侧10米处,经人工改造可以直接泛水以外,别无其它选择。舟桥官兵大半天还没有来得及吃上一顿饱饭,这时大家迅速跳入湍急的水流中,清除水中杂物,确保舟车泛水安全。其它的泛水点,则是由官兵们把一节节单舟、一根根桥杠、一块块桥板,通过60米长、30多厘米深的泥泞河滩,推、拉、扛到水中。在这种艰苦复杂的条件下作业,多数官兵身上不同程度地受伤,但没有一个人叫苦喊疼,更没有一个人离开作业岗位。经过舟桥团官兵6个小时的奋战,终于架通了159米长的浮桥及其相应的配套设施,保证了后续救灾部队和运输人员物资车辆顺畅通过。截至1976年年底,这座浮桥共通过车辆15万台次,过往人员120余万。当地群众称赞说:“这座桥,是用亲人解放军血和肉搭建起来的军民连心桥!”时任中共天津市委书记解学恭、总后勤部部长张宗逊将军亲临芦台慰问部队。舟桥团的团长、政委作为先进单位和个人代表,在天津受到了以华国锋总理为团长的中央慰问团的亲切接见。在架设浮桥中发挥主力作用的舟桥85团1营荣立集体一等功。
唐山抗震救灾,也是一次诸军兵种的“联合作战”,当成为和平时期,人民军队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史上重要的一页。
(未完待续)


重点推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