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丰润比古岫村史连载——依托本村优势培育特色产业

 遵化文史 2020-08-18

作者:李国军

依托本村优势培育特色产业----比古岫村利用山地资源发展核桃生产的调查

2015年6月15日至20日,随丰润区农村党组织书记一行17人,赴河北农业大学参加省委组织的,河北省农村干部“万人示范培训”农村创业带头人培训班。收看了省委副书记赵勇在首届培训班开班典礼上的讲话,系统地学习了《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农村土地流转与置换》、《农村专业合作社法》等和农村紧密相关的政策文件。实地参观考察了国家农业龙头企业,河北德胜农林科技有限公司、易县石家統村。这次培训规格之高,农村干部进大学培训前所未有。参观的单位、村庄产业特色突出示范性强。这次培训为我村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培训归来利用一周时间,对我村核桃产业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做了进一步的剖析。

一、基本情况:

比古岫村地处丰润北部山区,毗邻迁西县新庄子乡新庄子村、龙塘、田家峪村 。全村335户,

1080口人。中共党员30名,耕地面积1800亩,除200亩水浇地外其余全是山坡梯田地,山林面积4000余亩。是个“山场大山地多出门就爬坡”的山区村,现有核桃树5.5万颗、面积1000亩,其他种植玉米、高粱、谷子等农作物。

二、核桃产业发展现状

过去种山地只能靠“肩挑驴驮大镐刨”的原始耕作方式,种植亩产不过二、三百斤的高粱、谷子、从春忙到秋没有闲时候,山高坡陡只能“望天收”。针对这种状况于2000年在全区率先引进薄皮核桃栽植,此品种优势明显、结果早、产量高市场前景好。 2002年抓住国家退耕还林的有利时机,将原有的700亩老果园更新栽植本地实生的核桃树苗。经过十几年的精心管理现已进入结果期,2014年鲜核桃产量达30万斤,产值65万元,人均增收600元。成为我村农民增收致富的亮点,来自核桃产业的收入,在家庭经营中的比例呈逐年递增的趋势。

山地栽植核桃树不再是苦和累,而是凸显山地“立体栽培”的优势。层层梯田通风透光,既有保持水土、绿化美化的效果,经济效益比种地还高。现在呈现“人均一亩核桃园,不用种地也来钱”的良好态势,核桃树被村民誉为一劳永逸的“铁杆儿庄稼”。

三、制约发展的主要因素

随着树龄的增长,原来按国家退耕还林政策标准栽植的密度,现在看来有些过密。造成树势向上徒长,通风透光差,影响产量。占七成的实生核桃品种“大小年儿”的现象严重,况且没有成型的修剪技术可供参考。只靠传统的简单方法进行管理,单产产量低经济效益不好;但此品种好处是耐瘠薄、干旱。在没有水源条件的山坡地不失为因地制宜的选择,全部换头嫁接从村民的心里还有些不舍。

土地过于分散,尽管说是人均一亩核桃园,可这一亩地不知分散在几座山头上造成疏于管理。户与户之间发展不平衡,人地矛盾突出。有的想发展但苦于没地,三口之家只有一人的地份儿。

刚过处暑节气有的人图“现得利”有收购的就不顾别人提前采收。跟风的怀着怕丢的心里你收我也收,甚至横抢乱夺时有发生,人为造成核桃品质下降。

四、打造品牌,成立专业 合作社

首先成立专业合作社,实施规范管理。生产的各个环节都有统一的标准,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搞好技术培训。跳出本村的小圈子才能看到差距、找准目标、学有所获为我所用,除发挥能人的示范带头作用外,让每家每户都有“明白人”。修剪、施肥、采收都有严格的规程可遵循,以白露节气为标准,向后推迟两到三天则可增收百分之三十。可见最后关键的几天,无论对核桃品质的提高,还是经济效益的增长都是至关重要的。

打造品牌,通过注册商标,有机认证,达到绿色无公害标准。提升商品档次,彻底摆脱傻、大、黑、粗的初级产品形态。变面向低端市场销售向高端市场迈进,从而增加核桃收入在家庭经营中的份额。山坡地完全退耕,把种山地这个累赘真正的变为财富。让村民腾出手来从事二三产业,向名副其实的核桃专业村迈进。

                                       ——2015、7、20日

作者:李国军

照片:李国军

编辑:王亭贯

遵化文史,探寻历史遗迹,挖掘过去的辉煌,一个有文化底蕴的公众号!

作者简介:李国军,男,1962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高中文化。自1984年起任村两委委员,主任,现任比古岫村党支部书记。2003年度唐山市劳动模范,2012年荣获河北省“7.21抗洪抢险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从2018年4月23日起,李国军所做长篇《比古岫村史》在《遵化文史》微信公众号连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