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有一次,在指导学生学完某一记叙文单元和游记单元后,我安排了一次与活动相结合的系列作文训练,训练结果是:不仅提高了作文训练效率,而且使作文紧紧贴住学生的生活实际,使语言文字的表达训练,成为学生实际交际的需要。训练的具体过程是这样的: 星期二下午的一节语文课,我提前十几分钟结束了教学。之后,我告诉学生们:“明天早晨七点在教室集合,七点二十分准时出发,去我市的鹫峰山旅游。希望大家准备好自行车和干粮……”同学们欢呼雀跃。 1995年12月获曾宪梓奖时的孙瑞欣 “不过,你们得先写一个游览鹫峰山的通知,以老师的身份将这件事通知给全体同学,注意写‘通知’的要求和格式。看谁写得快,写得好!” 同学们很有兴致,都拿起笔沙沙沙地写起来。大约八分钟后,多数同学写完了。老师让一位写得不错的学生将自己写的“通知”抄在小黑板上,作为正式“通知”挂在教室前黑板的一侧。 写通知的训练,只用十几分钟,就在同学们兴趣盎然中轻松地完成了。 星期三早晨,同学们准时到教室集合了。我却若无其事地在办公室看书。班长和学习委员都催促我动身,我只是冲他们笑笑,说声“不忙”,依旧看书。直到七点半上课铃响了,我才出现在教室门口。同学们看见我,都吵吵嚷嚷地要我发布“出发令”。我不慌不忙地走上讲台高声宣布:“今天我们不能去鹫峰山旅游了。”话音刚落,同学们就议论开了,有的惋惜,有的埋怨,有的表示十倍的不解…… 短暂的议论之后,我微笑着对他们说:“大家不要生气。现在请同学们做另外一种事情——把此时教室的情景及你们此时的心理活动写下来……” 学生们仍有满腹的怨气,但还是拿笔写了起来……我在巡视中发现,他们在文中尽情地发泄着恨我、怨我以及对我无限失望的心情。我却更加高兴了。 孙瑞欣老师 距下课还有十来分钟的时候,五十五份作文全部收齐,五十五双眼睛都望着我。我从他们的眼光中分明看到了他们那股未消的怨气。 这时,我突然对他们说:“下星期一早八点去鹫峰山旅游。这次老师决不失信于你们……不过,老师有个要求——请你们每人写一篇鹫峰山游记和一篇反映这次游览活动的新闻稿。”此时,同学们如梦方醒,一下子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于是,教室里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 通过这次作文指导的教学实践,我更加确信了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的道理。有无艺术性,教学效果大不一样。具有艺术性的课堂教学,会使学生兴趣盎然,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把学习看成是一件快乐的事情;缺乏艺术性的课堂教学,会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厌学倦学,思维处于僵化状态,甚至把学习当作一种沉重的负担。本节作文指导课的艺术性就在于,教师以学生为本,为学生写作创设了一个真实的写作情境,使学生的写作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成为一种实际需要,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欲望,提高了作文训练效益。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十分重视艺术性,把艺术性看作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摘自《山西青年》(上半月) 2014第一期,孙瑞欣《独具匠心的一课》) 作者简介: 孙瑞欣,出生于遵化市平安城镇中滩村,本科学历,原遵化市教研训中心主任。高级讲师,河北省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曾宪梓教师奖获得者,唐山市第三届和第四届市管专家,唐山市名师、青年专家。所讲《师说》《创新能力培训》等课曾获国家、省、市优质课。曾独自设计、开发出教育部国培计划课程《教研员如何指导校本研修》,在北京师范大学的京师大厦主讲,被河北、江西、陕西等十多个省教育厅纳入教师全员培训课程,其影响波及省内外。在《中国教育报》《河北教育》等国家级、省级重要报刊发表教学论文150多篇;出版独著《打造精彩课堂有妙招》等有较高价值的著作12部,主编《教师实用写作》等著作13部。许多研究成果被人民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网、教育部全国教师继续教育网、中国教育新闻网以及一些省教育厅、局网等三十多家大型网站转载。主要事迹被收入教育部编《华夏师魂》、河北省教育厅编《园丁风采》以及《遵化教育志》《遵化人》等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