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师季-07∣建筑设计中如何将曲线用的出神入化,以及在快题中的转译~

 Duni设计学院 2020-08-18

 项目概况:

建筑师:戴璞 

地点:中国北京,宋庄 

设计单位:大章建筑事务所 

建筑面积: 3,200平方米 

占地面积: 2,695平方米 年份:2009

分析要点

一 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1、建筑如何应对周边环境并表现其自主性?

        建筑濒临道路,如何进行噪音屏蔽?

        在周边没有环境参考的用地中如何塑造景观及表现建筑特质?

二 建筑的功能特征

   1、如何回避建筑的公共性以及办公、居住空间的形态处理的矛盾?

   2、建筑多种功能如何融合和分区以及对建筑设计的意义?

三 建筑的结构逻辑

   1、曲线形式和柱网的协调处理?

   2、展览建筑中具有承重性质的实体墙对于空间的划分意义?

        以树美术馆中四个重要墙体为例(展览中弧形墙体、黑色混凝土墙、卫生间混凝土墙、外部弧形展墙存在的意义及对空间的价值)

四 建筑的形态处理

   1、建筑的动态性如何表达?

        以巴洛克建筑及妹岛和世的案例进行对比分析?

   2、建筑形态的倾斜带来的设计契机?

       (对于内部功能、外部环境以及城市界面带来的可能性)

五 案例转译

   1、用美术馆案例试解哈工大2013初试题目

  场地分析  

宋庄镇有着丰厚的文化资源,汇集了绘画、书法等近2000名艺术家。1993-1994年期间,艺术大师黄永玉,著名画家方力钧、岳敏君、刘炜和批评家栗宪庭等作为首批拓荒者,相继来到宋庄。现在宋庄已成为北京乃至中国规模最大、知名度最高的画家村群落。

树美术馆便位于这样的文化名镇。龙德轩当代艺术中心和北京睎望艺术馆就位于它的两侧(如上图黄色区域)。

北京睎望艺术馆

龙德轩当代艺术中心

建筑位于一条主公路的路边,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对公路噪音等问题的回避,以及如何在封闭的环境下塑造空间。

原有的村落景观逐渐消失,被大尺度的适合车行的地块划分取代。原有村落的肌理和质感正在慢慢褪去,如何在没有参考的情况下,去塑造自己的建筑特色,也是我们需要在该建筑设计中学习的内容。


建筑师希望在宋庄引入一个

适合人们停留、约会以及交流的公共艺术空间。

  空间序列  

建筑师希望人们会受到入口处景色的吸引而进入美术馆。他们的视线追随着曲线形的水泥楼板,从一楼一直延伸至屋顶。

一层平面图

如上图所示可以看到进入建筑的几条流线:

一条是主入口流线,从一楼的院子进入,院子里有一个水池和一棵小树,通过空间的进化,让人们从外面嘈杂的城市空间进入到展览空间,是一个从嘈杂到安静的过渡空间。

另一条是人们可以选择从弯折坡道进入建筑的二层展览空间,如下图。

还有一条是位于道路边侧的弧线路径,通过混凝土的石墙将外部道路与内部空间分割开来,也可以减少外部道路的噪音对建筑的干扰。

展览流线

展览流线清晰明了,二楼北侧流线可以通向屋顶平台,南侧流线出去即是二楼平台,可以通过弯折的坡道下去。

平面内一共布置了三部楼梯:紫色标示的楼梯服务于办公区和居住区;橘黄色标示的两步楼梯解决展览空间的疏散,基本上呈对角关系。

一楼北侧停车区域方便进入建筑内部,这也是我们平时做设计时需要考虑但常忽略的问题。

两个反弧线引导出来两个庭院,弧线可以形成一种动感以及空间的引导性。

展览空间

建筑师希望在宋庄引入一个适合人们停留、约会以及交流的公共艺术空间,因此对屋顶平台做了充分的利用。

曲线的屋顶围和着几个或大或小的庭院,形成较为丰富的行走和交流感受。

员工流线

办公人员通过建筑东侧的两个次入口进入建筑,辅助功能为东侧一条。

建筑东侧条状内的螺旋楼梯

  功能分区  

展览空间和办公住宿空间分开布置,住宿置于办公之上,既体现了展览空间的艺术性,也提高了住宿区的空间品质。

需要提炼的是小房间似的紧凑型功能和有艺术特质的展览空间功能, 两者之间是如何结合的。(也可参考古根海姆博物馆,如下图所示)

古根海姆博物馆螺旋形的展厅部分和后面比较规整的办公部分,与树美术馆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将小房间整理到一个简洁的功能块内,而一些可以灵活运用的空间来体现其艺术场馆的特质。

顶层居住区配有两个小庭院,并且屋顶层也有两个庭院。需要注意的是,外部的类似于庭院、平台等的公共空间,一定要与功能区内的公共节点相联系,以提高其室外公共空间的利用率(如上图所示)。

办公居住区面对街道的一侧是实墙面,而另一侧则有不同深度的出挑,建筑设计时需要考虑不同界面上的关系,在面对城市的空间的一侧是完整的界面。

▲剖面图

利用办公住宿部分和展览部分的高度不同,合理划分层高。

有坡度的上人屋面形成了丰富的上下交流。

屋顶的坡度有几大好处:一是解决排水问题;二是台阶可以解决室内外的高差过渡问题。

天窗采光,结合中庭和交通空间设计,可以使大的区域得到采光。

从剖面和平面中可以看出,钢结构体系内,插入几片混凝土实墙。东南角的实墙,更多的是结构作用,对屋顶庭院的支撑(见屋顶平面)。卫生间的实墙,也是结构作用,是为了支撑屋面的出挑。而靠近公路册的混凝土实墙,上文也有提到过,是对城市道路的回避。

 庭院设计  

在这个占地2695平方米的基地上共有六个庭院。

除了两个较大的展览庭院之外,还有四个庭院位于建筑上方。庭院将阳光引入后方的空间,并作为楼下展览大厅的采光天窗。

▲建筑模型

第一个庭院在一道裸露混凝土墙的围护下与主干道分离,其中有一大片水池倒影着艺术馆的影子,显得安静祥和。又嘈杂的城市环境进入安静的展览空间,有一种净化心灵的感觉。

大面积的玻璃开窗以及水院的设置,最早可以追溯到密斯的作品。在密斯的德国馆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类似的设计。

以及妹岛和世的21世纪当代艺术博物馆,也是同样的感觉。都是在一定程度上强调水平向的分割和延伸关系。

第二个庭院将自然光线引入后方的展厅和二楼的会议室,同时还将公众与必不可少的私人空间分隔开。实墙的存在,除了分割公共与私密空间之外,也可以体现出庭院的内闭性。

屋顶上两个庭院为住宿区提供活动和交流空间。室外空间可以是室内功能空间的延伸,与内部功能相结合,以提高其利用性。

办公住宿区的庭院提高了办公空间的品质,同时产生了室外办公和交流活动的可能性,室内外转换形式丰富。


  立面设计  

立面采用大面积玻璃,最大限度的向室外打开使游客和当地人与自然光线、水面、树木以及当地艺术产生联系与交流。

小结

·多元的进入方式:

提供观展的多重流线和可能性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

根据展品不同选择合适展览形式

·功能分区明确: 

流线清晰,不交叉 

利用不同功能高度需求的不同,合理划分层高

自由曲线回应艺术场馆的特质

·庭院的利用可以: 

布置室外展览 

缓解观展节奏解决部分采光 

提升空间品质 

分隔管理和游客空间

·提高屋顶利用率: 

利用屋顶的坡度,使可上人屋顶多个出入口与展览厅、地面相连,增加交流空间

·展馆类建筑采光: 

根据展品不同,合理选用采光形式(此方案以自然采光为主) 

  快题转译  

该方案设计非常轻松、巧妙,运用环绕水塔螺旋的弧线、水平板块及竖向体块进行围合、穿插、咬合,形成丰富、多样的建筑形态。

合理地应对了不规则地形,同时与保留的水塔形成了形态和空间关系,并将水塔设置于人工的水环境之中,增加观赏性和对道路转角的开放性。

方案的独特之处在于朝向公园的斜面处理,形成观景的上人屋面,并于水塔盘旋、连接,将观光塔的概念做到极致,是非常难得的设计。

形态上依次高起的三个体块为车间、展厅、报告厅,体现了作者细腻的设计技巧。方形体块的重复和弧形空间的呼应,体现了协调、韵律的设计美学,是非常成熟、好用的手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