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0元图解建筑史 -01 | 怎么以时间脉络说中国传统建筑—中国传统建筑的流变

 Duni设计学院 2020-08-18


「几凡设计教育」

设计丨手绘丨游学丨考研丨留学丨出版

开课啦

0元图解建筑史第一讲

[ 怎么以时间脉络说中国传统建筑——中国传统建筑的流变 ]

(如果不知道啥课,请点击下方图片即可浏览)

建筑史,实为动态的建筑学;建筑史观,是探论古今关系的重要价值取向。如果说建筑史是每一位建筑师的必备养分,那么建筑理论更像是汲取建筑养分的触角。史实的积累相当程度回答了“是什么”这个基本问题,而理论的阐述帮助我们思考“为什么”以及探索“怎么办”。学习的广度和深度至关重要,这对于建筑历史和理论的学习的“维度”和“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的教学方式

 导读人  +  方法论 

[图解建筑史课程]分成

20个精选中外建筑史专题

20次专题专项图解论述作业训练

本次为课程的第一讲

导读人

现代主义建筑研究学者、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资深主创建筑师、同济大学建筑学博士汤凤龙老师带队。

几凡学堂大牛J学长为你把舵。J学长对建筑史的学习自有一套高效的学习方法,深刻却不乏趣味。连续两年蝉联同济历史方向第一真是名至实归。

课程教材 

以《中国建筑史》《外国建筑史》《外国近现代建筑史》为主要讲解内容的参考,进行导读教学。以《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哈佛大学建筑系的八堂课——八位当代建筑师作品的理论焦虑》《当代建筑理论的多维视野》为外建史阅读延伸参考;《建筑志》《华夏意匠》《名师论建筑史》为中建史阅读延伸参考。

本次课程教材

《建筑历史》、《历史图集》

《建筑历史》针对理论知识点进行系统的归纳,《历史图集》由学习笔记、理论大牛的课程整理、个人绘图集等经筛选、整理后重新编排成册。两本书全面覆盖二十个专题知识,并由此延伸出更多的知识点,配合课程安排,以点带面,帮助你形成完整的发散式思维理论学习体系。

Joe学长讲解视频

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本视频

(4G包年包月流量用户请随意~)


1
建筑历史的书写方法

建筑历史内容庞杂,死记硬背是不可取的。只有搭建起建筑历史的清晰的学习框架,才能在历史长河中准确把握历史信息并且辨析不同时代的特征。

首先介绍三种历史的编排方式:

1
纵排编写

借鉴历史学的分期方式,将中国传统建筑分为几个特征分明的历史时期,再对各个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城市、建筑实例和技术、艺术成就,采取列词条的写作体例,分项逐条展开深入细致的阐述。

比如侯幼彬、李婉贞的《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图说》,目录:

1 原始建筑

1.1 原始建筑活动

1.2 文明过渡期的建筑风采

2 夏、商、周建筑

2.1 城市的早期发展

2.2 文明初始期的夏商宫殿

2.3 西周“瓦屋”

2.4 春秋战国台榭建筑

2.5 体系生成期的技术与艺术

3 秦、汉建筑

3.1 都城的演进

3.2 汉代礼制建筑

3.3 汉代宅第、坞壁

3.4 汉代建筑遗存:石阙和石祠

3.5 秦汉陵墓

3.6 体系形成期的技术与艺术

4 三国、两晋、南北朝建筑

4.1 都城:建康与洛阳

4.2 佛教的传入和塔的演化

4.3 建筑小品遗存:墓表和石柱

4.4 体系融合期的技术与艺术

5 隋、唐、五代建筑

5.1 都城;隋唐长安、洛阳

5.2 唐长安大明宫

5.3 隋唐佛寺

5.4 隋唐五代佛塔

5.5 隋唐五代住宅

5.6 唐代陵墓

5.7 随唐园林

5.8 隋代石桥

5.9 体系成熟期的技术与艺术

6 宋、辽、金、元建筑

6.1 都城、府城

6.2 宋金元宫殿

6.3 宋辽金元佛寺

6.4 宋元祠庙道观

6.5 宋辽金元佛塔

6.6 宋元清真寺

6.7 宋陵

6.8 宋元住宅

6.9 宋元园林、景观建筑

6.10 宋代建筑体系的制度化、精致化

7 明、清建筑

7.1 都城与府、县城

7.2 北京宫殿和盛京宫殿

7.3 明清坛庙

7.4 明陵、清陵

7.5 明清宗教建筑

7.6 明清王府

7.7 明清书院、会馆

7.8 明长城

7.9 明清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

7.10 明清建筑著作

7.11 明清家具

7.12 体系高度成熟期的明清建筑形制

8 传统的延续:近代乡土建筑选图引用出处

8.1 北京四合院

8.2 晋陕窄院

8.3 东北大院

8.4 云南“一颗印”

8.5 徽州天井院

8.6 浙江天井院

8.7 闽粤天井院

8.8 南方散屋

8.9 客家土楼

8.10 西北窑洞

8.11 西南干阑

8.12 新疆“阿以旺”

8.13 藏式碉房

8.14 蒙疆毡包

2
横向编写

借鉴类型学的分类方式,将中国传统建筑分为发展概况以及城市建设、住宅与聚落、宫庙建筑、宗教建筑、园林等几大方面,每一方面再分章论述。在章节内部同样分为概况和实例两部分——概况重点介绍该类型的历史演变(时间脉络);实例则是对其代表性建筑的详细介绍。

比如潘谷西,全国统编教材《中国建筑史》,目录:

 第1篇 中国古代建筑


绪论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0.1 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
0.2 木构架的特色
0.3 单体建筑的构成
0.4 建筑群的组合
0.5 建筑与环境
0.6 建筑类型
0.7 工官制度


1章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1.1 原始社会建筑
1.2 奴隶社会建筑
1.3 封建社会前期建筑
1.4 封建社会中期建筑
1.5 封建社会后期建筑


2章 城市建设
2.1 概说
2.2 汉至明清的都城建设
2.3 地方城市的建设


3章 住宅与聚落
3.1 概说
3.2 实例


4章 宫殿、坛庙、陵墓
4.1 宫殿
4.2 坛庙
4.3 陵墓


5章 宗教建筑
5.1 概说
5.2 佛寺、道观及清真寺
5.3 佛塔经幢
5.4 石窟摩崖造像


6章 园林与风景建设
6.1 概说
6.2 明清皇家苑囿
6.3 明清江南私家园林
6.4 风景建设


7章 建筑意匠
7.1 营造活动中的观念形态
7.2 选址与布局
7.3 审美与建筑设计


8章 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
8.1 台基、踏道、栏杆、铺地
8.2 大木作
8.3 墙壁
8.4 屋顶
8.5 装修
8.6 色彩与装饰


9章 清式建筑做法
9.1 大木作
9.2 石作与瓦作
9.3 小木作
9.4 彩画作

3
专题叙事

受到法国年鉴学派的影响,建筑史学视角从宏观叙事到专题叙事的转变。如《华夏意匠》就是典型代表。

2
建筑历史的基本学习方法

无论横排纵写还是纵排横写,建筑史的基本学习方法是避不开时间的纵向脉络和类型的横向脉络,这两个脉络相互交织,基本上对于建筑史的基本史实内容就能有一个完整的网络结构。

所以给大家推荐的这种基本方法既适合对于整体内容的把握,又适用于某个专题的学习。

1、比如在分析古代建筑的发展状况的时候,就可以按照以下分期方式:

具体到某一期,比如说唐朝,又可以从“城市布局—宫殿—宗教建筑—陵墓—园林—住宅—木作制度”这样从宏观到微观的角度来分点论述。

2、不同的历史学家有不同的分期方式:

3、同样,在学习某个专题——比如都城建设的时候,首先可以按照都城形态将其分为四个阶段—— ①城市初生期(原始社会晚期和夏、商、周三代); ②里坊制确立期(春秋至汉); ③里坊制极盛期(三国至唐); ④开放式街市期(宋代以后)并阐述其特点。

具体到某个都城,再结合图像对其进行具体描述,如曹魏邺城。

3
以关键词带动知识的分类和记忆

各科知识内容丰富,对于知识的记忆需要讲求有效的办法,笔者复习各科总结的方法就是——框架+关键词

对于框架的梳理,上文讲述的时间脉络和类型学分类是学习史科的重要方法,而对于其他科目,比如构造、物理应当有另一套框架,比如其书本的目录和大标题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框架体系。

关键词提取是基于对书本的熟悉程度,它往往和前文介绍的类型学分类的类别是重合的。有了关键的提取,方便你前期用关键词来提示具体的内容;也方便后期记忆相关内容;同时还能让你的记忆有条理性,答题的逻辑也比较清晰。

例如上文提取唐代建筑特征的关键词:

提取关键词也应当注意文中提及的“第一次”“首例”等敏感词汇。

常青老师对于中国传统建筑流变的关键词:

以及笔者在学习《华夏意匠》的关键词

外国建筑史——现代建筑章节的关键词

4
作业打卡及点评

1
class
作业点评

第一次作业是对于基本建筑史实的梳理,在相同的时间脉络之下大家的作业也都大同小异。不同的史学家对于历史的分期方式不同,但是大的阶段差异并不大,所以不用纠结细节(比如元到底是封建社会中期还是晚期);关键词的简洁程度取决于大家对书上内容的熟悉程度

有了这样一个时间脉络之后,相信大家不会发生时间观的错乱,但是对于关键词的记忆和拓展仍然是下一步各位不可放松的任务,所以建议大家第一次作业做成电子版也便于在之后的学习中便于填充和提取知识点。如果大家能在学完《中国建筑史》内容之后对着框架和关键词回想起所有内容,那这个工作才算圆满完成了。

第一次的作业完成地都非常好,因为篇幅原因和作业提交格式问题不能都展出,拿出一些同学的作业给大家分享。

以下同学的总结不仅有时间脉络的梳理,还有在各个时间段从城市-建筑-技术-陵墓-园林-装饰等方面来总结。

1号学生作业:

48号学生作业:

67号学生作业:

225号学生作业:

232号学生作业:

251号学生作业:

以及善于总结和提取关键信息的作业:

6号学生作业:

16号学生作业:

27号学生作业:

43号学生作业:

99号学生作业:

105号学生作业:

134号学生作业:

175号学生作业:

190号学生作业:

247号学生作业:

283号学生作业:

310号学生作业:

330号学生作业:

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本视频

(4G包年包月流量用户请随意~)



总结

第一讲课程给大家介绍了建筑历史学科(甚至是各个基础科目)的基本学习方法——框架法+关键词法。同时从时间脉络梳理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流变,第二讲我们将从空间维度来学习分布各地的风土建筑。准确地把握时空观是探讨建筑起源、演变和转型的基础。

风土vernacular,是一个地方环境气候和风俗民俗的总称。“风”——和风俗、民风相关,实体现了地方的场所精神genius loci;“土”——和地貌、地脉、地志相关,包含了“地理—文化—时间”三者的关系。各个地域人居环境、风土聚落、民居、营造技艺是第二讲探讨的重点。

——END——



  

设计丨手绘丨游学考研留学丨出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