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艺术心理杂谈:人性与艺术

 儒墨轩 2020-08-18

人是欲望和需要的奴仆。孟子说:“食色,性也。”饮食、男女,是人最基本的两种需求,前者是为了生存,后者是为了繁殖。但是,人性的奇妙就在于它永不知足,正如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说,现实中的人“几乎很少达到完全满足的状态,一个欲望得到了满足之后,另一个欲望就立刻产生了。”

人的欲望和需要具有多层次性。关于这个问题,马斯洛作了深刻的阐述。他认为人的心理欲求可以分为五个层次:第一,生理需要。这种最基本的需要是为了维持生命,即仅仅满足肉体的本能,如饥饿时对食物的渴求会压倒一切。第二,安全需要。在解决了生存问题以后,对于稳定和秩序的愿望就增强了。这是一种对于环境的需求。第三,归属和爱的需要。马斯洛表述这种需要说:“现在这个人会开始追求与他人建立友情,即在自己的团体里求得一席之地。他会为达到这个目标而不遗余力。他会把这个看得高于世界任何别的东西,他甚至会忘了当初他饥肠辘辘时曾把爱当作不切实际或不重要的东西而嗤之以鼻。”第四,尊重需要。这一层次的需要,包括自尊和别人对自己的尊重。前者的内涵主要有信心、能力、本领、成就、独立和自由的愿望;后者的含义主要有威望、承认、接受、关心、地位、名誉和赏识。第五,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最高层次的心理欲求,是一种实现人的全部潜力的愿望。此外,马斯洛还肯定了人对认识和理解的欲望以及对于美的需要。

艺术的需要,是一种高层次的合乎人性的心理需要,是自我实现的方式之一。这种需要与人的本能需要不同,它不能带来温饱和肉体的享乐,但它对于人的精神的愉悦,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需要层次也是相对的,如果把艺术当作金字塔的顶点,那又有失偏颇。人在饥饿状态下,固然只会想到食物,正如安徒生童话中那个卖火柴的小女孩饿极时想着烤鹅的美味一样,胃的生理需要是第一位的。但是艺术并不只是属于具有高层次文化修养的人,它属于全人类,属于不同心理层次的人。在实际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愿望,人们可以在幻想中实现,以“转移”和“替代”的方式来满足心理欲求。艺术正是在这种转移和替代的途径中发挥了作用。可以说,每个人都有艺术细胞,但并非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因为艺术创作活动是需要特殊才华的,而多数人只能通过艺术欣赏来转移和替代自我中被现实压抑的能量与需要。

艺术是人性的扩张,它能使人迷醉,就在于它能给人提供各种使人们甘愿接受的假象或幻想,为真实的人生找到虚幻的替身,为人们提供情感宣泄的对象和手段。于是,生活与艺术之间就形成了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当人们在现实中的欲望无法满足时,艺术王国却成了人们心理上的避难所和逍遥宫。所以,当实际生活中不可能天马行空时,孙悟空的腾云驾雾就使人的未遂心愿得到了安慰;当婚恋不如意时,《西厢记》和《牡丹亭》的爱情故事就使人如痴如醉;当社会正义得不到伸张时,包公的铁面无私就让人拍手称快。诸如此类,说明了一个简单而又复杂的道理:艺术世界为人的自我实现开辟了一条捷径,从这里可以穿过心理需求的各个层次,而达到似真似幻的完美境界和肉体与精神的平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