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懂中国这部大书很有意义——韩国汉学家柳应九访谈录

 儒墨轩 2020-08-18

【按语】中韩建交之初,我在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任教时业余采访了前来进行学术交流的韩国汉学家柳应九教授。

中韩建交,消除了两国半个世纪的隔膜,文化学术交流迅速频繁起来。

韩国国立庆尚大学教授、著名汉学家柳应九,有一口流利的汉语,而且是在中韩两国封闭的状态下选择以研究汉语为终身职业的。我们两次长时间的交谈,使我们彼此以朋友相待,陌生的心灵跨越国界,在“中国情”这一交汇点上迅速融合了。

年过半百的柳教授,从他18岁时进入韩国外国语大学中国语系学习之日起,至今已有30余年的汉语研究历史了。在庆尚大学,他主讲“中国社情”和“汉语学”两门课程,精通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国情,对中国有强烈的探索欲望。他说,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大国,在世界上有独特的地位。读懂“中国”这部大书,这是人生很有意义的事情。讲到中国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建设,他也能侃侃而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前途必然光明;中国可以保持自己的政治方向,推行市场经济,现行政策抓住了‘民生问题’这一要害,完全符合中国的国情。”他通过分析,还得出这样的结论:苏联与中国不同的是,民族之间矛盾激烈,而中国却有稳固的民族文化传统。中国与美国也不同,“中国就是中国”,中国也不必模仿美国。

柳教授对中国问题的一席谈,让我兴奋不已。他还向我谈到这一看法:现在各个国家共同的一点就是“教育为根本”,因为国民教育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前途。他讲到,韩国的大学教授是总统以政府名义任命的,在社会上地位很高,可与部长平等对话。韩国尊师重道的风气很盛。高校毕业生,一流的当教师,二流的进公司,三流的当个体户。对于中国教育界目前出现的经商情况,他相信以后会改变的,韩国在经济启动的那几年也曾出现过教育受冲击的局面。

我们的话题还触及到敏感的“抗美援朝”问题。他发表了一通高论,承认中国出兵是“不得已”的事,中韩建交之后就不必再提旧事了,正如人与人一样,保持友谊才是最重要的。

(原载于1993年4月13日《湖北日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