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闻评论与“舆论一律”、“不一律”的辨证关系

 儒墨轩 2020-08-18

不可否认,境内电视媒体之所以在“评论”上裹足不前,绝对不是因为电视人“无能”或“弱智”,而恰恰是由于在理论上对“舆论导向”的理解存在片面性,在言论的“边界”上难以把握。众所周知,电视台影响巨大,舆论导向是重中之重,从业者莫不“如履薄冰”,久而久之就产生惰性,“少说为佳”。

今天,既然要大兴电视评论,那么就有必要讨论一下有关“舆论一律”和“不一律”的理论问题。评论,其实就是言论,也是舆论的最直接要素。不研究这一问题,我们就仍然不能“划定”言论的边界。

“舆论一律”和“不一律”是毛泽东主席对社会主义条件下言论自由政策的理论表述形式之一,由他在1955年5月24日所写的《驳“舆论一律”》一文中提出。他谈到的“舆论一律”,包含两个内容:一是不许一切反革命分子有言论自由,禁止一切反革命分子利用言论自由去达到他们的反革命目的;二是在人民内部,人民群众利用言论自由,用民主和说服教育的方法,在认识问题上达到的一致性。“舆论不一律”也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在人民内部有言论自由,就是人民有批评的自由,发表各种不同意见的自由,宣传有神论和宣传无神论(即唯物论)的自由;二是在人民群众中总有先进和落后的矛盾意见存在着和斗争着,舆论不一律是绝对的,通过舆论不一律与舆论一律的反复交替,社会观念就不断进化。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舆论,既是一律的,又是不一律的。

新中国建国初期的舆论政策有其时代背景,在此无须展开论述。我们由此得出的结论是,“言论自由”只属于人民群众,是“人民内部”的民主权利。从逻辑层面演绎下去,人民群众的“基数”越大,那么言论自由的空间就越大;目前,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三个代表”的重要内容,“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含义就是享有言论自由的人更多了。在“最广大人民群众”中间,“舆论不一律是绝对的” ;同时,目的是为了在认识问题上达到“一致性”。总之,在真理的面前获得意见的统一!这就是言论自由的真谛。

明白了上述道理,我们就不要误以为新闻评论仅仅停留在“众说纷纭”层面,关键点在于“通过舆论不一律与舆论一律的反复交替”获得社会观念的进化。不让说话,那就是不民主;但是,达不成共识,吵成一锅粥,解决不了任何问题,那也是“清谈误国”。比较理想的评论状态与结果,是最终让“最广大人民群众”获得政治、经济、文化的各种利益。如此,则有的放矢,功德无量!

(写于2009年6月16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