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与“国学”

 儒墨轩 2020-08-18

现在,中国似乎涌动着“文化大复古”的思潮,算是对“文化大革命”的一种历史回应吧。

老祖宗的文化遗产哪能被彻底毁灭呢?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由于恨铁不成钢的心理在发挥作用,激进分子们把中国落后挨打的责任都推到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身上,希望用“西学”来代替“中学”。于是,鲁迅成为文化革命的旗手,对“礼教”进行口诛笔伐。他通过“狂人”的眼睛,看到的是“吃人”两个字。中国文化如此可怕,那还不要“打倒孔家店”啊!据说毛泽东在长征途中都带着《鲁迅全集》,可见他深受鲁迅的影响,对传统文化不持批判态度才怪呢。

如今,中国又找回了大国的自信,发现老祖宗的东西还是很好的,不比西方的东西差。历史来了一个大的轮回。时间真是最好的大师啊,它能证明到底哪些东西是有价值的,相反,人自身显得很荒诞。

我的大学和研究生阶段都是离不开“国学”的。大学毕业论文选题是战国屈原研究,硕士论文选题是西汉贾谊研究,我从论文写作过程中受到了历史文化的熏陶,也领悟了先辈的智慧。后来,我担任大学教师又专门讲授古典文学课程。所以,我的知识结构是以“中学”为主、“西学”为辅。至于最终我转向现实的新闻学,那是多种原因导致的选择。传统文化或者说“国学”曾经被冷落,我所追求的审美人生难以实现,在“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的诱惑中我逃离了象牙塔,走进当代现实生活。尽管职业变了,可我的内心依然难以忘怀历朝历代那些文化精英们。他们的思想与情感还是那么鲜活,是我生命的组成部分。

人们看到,一些学者因在电视上讲与“国学”相关的东西而名利双收,实在是“化腐朽为神奇”了。文物升值大概也不过如此。企业老总们也愿意花大钱参加国学培训以提升品位,鲁迅先生要是在天有灵,也许会很生气吧。其实,中国人在“物质饥饿”的问题解决以后,又被“文化饥饿”困扰了。国学就像我们熟悉的中餐一样,味道比较适合而已。

站在“全球化”的观点上来看,我认为在重新发现国学价值的同时,我们还是要学习和继承全人类的共同精神遗产,仍然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因此,我爱国学,也爱一切文明成果!

                                                     2009-02-04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